石青川
2023年四川省GDP总量突破6万亿元,重庆GDP总量突破3万亿元,两地GDP总额已突破9万亿元,成为西部经济高地。继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之后,川渝地区正在成长为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在川渝两地GDP破9万亿元的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达到8.19万亿元。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成渝城市群的目标是,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接下来,成渝城市群将如何承担起这份重任?
1月22日,川渝两地统计局公布2023年经济数据。重庆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45.79亿元,比上年增长6.1%;四川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132.9亿元。这也标志着我国3万亿城市达到5座,同时第五大经济省份易主。
地处西南内陆,川渝两地主要依靠哪些产业拉动?
从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来看,两地产业占比最大的均为第三产业,增加值最高的同样为第三产业。其中重庆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6371.97亿元,四川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2769.5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的领先或来自国际消费目的地的打造。重庆作为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试点城市,社会消费总额连续多年居第二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重庆、成都共同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这都促使两座城市消费十分活跃,据悉,川渝两地正在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做有川渝特色的消费场景。
第二产业中,重庆市材料和汽摩產业引领全市工业增长,分别增长10.3%和9.9%;四川省则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最多,比上年增长19.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3.4%。
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消费品,这些领域是川渝两地原本就极具规模化与代表性的产业。2023年重庆提出“33618”(即聚力打造3个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升级打造3个五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创新打造6个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18个“新星”产业集群)的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并把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和新材料作为万亿级主导产业来打造。川渝两地通过加强产业集聚共同打造具有川渝特色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完成提档升级。
产业提档升级的背后是国家战略产业备份与优质营商环境的合力推动。
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中心研究员莫远明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透露,川渝两地在共同打造国家战略产业备份基地。他告诉记者:“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和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川渝两地在成渝中部地区布局了国家战略产业备份,促进成渝中部崛起。”
“我切实感受到四川省在引导、激励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以及当地政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的决心和力度。”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过去的一年里,当地政府部门着力优化营商环境赋能民营经济,通过走访等方式“面对面”倾听民营企业诉求。
四川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四川省十分重视营商环境的打造。例如在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上,2023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和化解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的工作措施》,健全完善各级机关、事业单位、财政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的金融及文化企业预防和化解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的长效机制。2023年,先后分两批次发函督促市(州)清理偿还民营企业账款,促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多家民营企业也向记者透露,去年10月份期间,重庆市政府也开展过清理账款的专项“赛马”行动,督促重庆各区县政府清理过去未结清的欠款。
成都都江堰
重庆夜景
作为川渝增长引擎的成渝城市群如何保持持续增长?两地生产要素的流通或是关键。莫远明认为,两地支柱产业持续增长的原因在于成渝两地在共同打造具有川渝特色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2023年1月28日,在重庆市委举行的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上,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被明确为重庆“一号工程”。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总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区域协作的18条经验做法,川渝合作共建的主要做法有四个方面。一是重庆与四川联合出台《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推进方案》,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了10个区域发展功能平台。二是重庆与四川共同批准设立川渝高竹新区。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川渝高竹新区肩负起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重要使命。三是助力广安打造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根据《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广安成为全国唯一全域纳入跨省域都市圈的地级市。四是开展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探索。重庆明确渝西地区率先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明确加快推动成渝中部崛起,壮大成渝主轴,挺起中部脊梁,联合推进成渝中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经验可以简述为三点,即战略联动与区域协同有机结合,在服务国家战略技术上促进川渝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打破行政壁垒和区域藩篱,淡化行政色彩,推进经济上的实惠合作;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在GDP核算、税收分成、水域治理、联合招商等方面形成互惠互利机制。”莫远明总结道。
在莫远明看来,有了这些试验经验后,成渝城市群进一步协同将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体制机制问题,由于川渝或成渝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存在制度壁垒、区域藩篱、市场垄断等现象;二是产业趋同,由于川渝之前是一个省,在资源、产业方面有近似之处。
莫远明建议,成渝两地要优化协同创新机制。川渝两地构建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等政策协同,加强十大毗邻区合作平台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进川渝两省市311项“川渝通办”政务服务事项落地,跨区域协作形成的18条经验在国家层面总结推广。
1月27日,《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4年重大项目清单》发布,共列项目300个、总投资约3.6万亿元。与2023年相比,标志性重大项目多了52个,总投资多了0.35万亿元。
除了项目数量与投资的增加外,最值得關注的是项目种类方面的变化。
据统计,2023年重大项目清单中,数量最多的为现代基础设施项目90个,其次为现代产业体系项目81个。2024年,最多的为现代产业类项目,数量达114个;现代基础设施项目数量排在第二位,达101个。现代产业类项目成为2024年投资开发的重点领域,其中包含大量有关新能源、车联网、机器人、新材料、新型农业等项目,这也预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未来的蜕变。
去年四川省在助推优势产业做大做优方面就做足了努力。四川省财政厅上述负责人透露,2023年,四川出台了支持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若干政策,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省级财政统筹安排资金支持优质企业培育,抓大育小、梯度培育,支持通威集团新入围世界500强,支持四川特驱投资集团首次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对获得国家第七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的8个企业(产品)给予奖补,培育45个优质企业发展重点项目,培养165个“专精特新”企业,促进各类企业优势互补、竞相发展。
“今年我们将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支撑推动产业升级,瞄准细胞及组织修复,解决未被解决的人体创面修复问题,自主研发更多原创一类新药,奋力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为四川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耿福能表示,好医生还将加快医药工业制造板块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拓展线上线下医疗服务新模式。
今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落实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10条支持政策”,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前瞻布局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快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同时,报告还提出要推动川渝共建项目与合作事项加快实施,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培育新质生产力,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与此相对应,重庆两会期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新质生产力”。报告提出,2024年将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促进产业集聚、技术创新、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理工大学校长杜惠平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达了美好愿景。他认为,成渝双城对创新驱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打造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以及产业和物资备份基地等都给予了充分重视和努力,“相信未来可期”。
责编:郭霁瑶 guojiyao@ceweekly.cn
美编:孟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