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国华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审计中心,北京 100728)
关键字:资金风险 审计 实践
资金作为保障企业正常运转的关键要素,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处于中心地位,防范资金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风险,提升资金运营效率,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复杂敏感,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发,给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依托审计监督手段,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特别是资金风险,既是国家落实统筹发展的要求,也是保障央企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1)加强资金风险监管是国家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强调“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近几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相继出台资金风险防控要求,2021年3月下发《关于加强中央企业资金内部控制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中央企业建立内控与业务、财务、审计等部门相互制衡的工作体系,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要对资金内控关键环节持续强化监管,强化资金全流程预警监控,促进资金管理活动可控制、可追溯、可检查,加快推进资金内控信息化建设;2022年2月下发《关于中央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完善资金内控体系,将资金内控规则嵌入信息系统,建立健全资金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同时,国资委对开展资金风险审计提出明确要求。2020年9月印发《关于深化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对资金中心等资金管理机构应当每年至少审计1次,对负责资金审批和具体操作的关键岗位和重要环节应进行常态化监督。加大对高风险业务的监督力度,对重点子企业和高风险业务每年至少开展1次专项审计,切实防止风险交叉传导。
2)持续防范资金风险是央企的必由之路。保持财务状况稳健,加强现金流管理,提高资金使用安全性是保障央企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央企资金管理暴露出诸多风险,企业资金回笼风险、资金占用风险、资金舞弊风险的管控依然任重道远。央企需要持续巩固完善和优化提升资金管理,有效防控重大资金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专项审计是针对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对企业全面实施的审计项目[1]。某集团作为大型中央企业,产业链条长、业务种类多,资金风险管理专项审计覆盖面广、业务差异性大。要采用研究型审计工作思维和方法,科学把握审计目标和范围。
1)认真研究法规制度。依法依规审计是审计人员的立身之本,发现和确认风险存在必须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为依据。将研究贯穿资金风险审计全过程,掌握重点,把握变化,编制资金风险制度库和风险管控清单,指导审计工作落地实施。
2)准确把握审计目标。深入研究往年同类专项审计方案内容,分析集团下发的全级次企业资金风险排查清单,检查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真实性、合规性、效益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堵塞资金管理漏洞、防范化解资金重大风险。
3)合理确定审计范围。坚持风险导向[2],通过大数据手段和企业自查相结合,把集团境内外所属企事业单位、分子公司全部纳入审计范围,实现审计对象全覆盖。坚持问题导向,通过风险识别清单,对高风险领域、高风险业务、高风险环节以及重点岗位开展重点审计,实现审计领域全覆盖。坚持结果导向,结合曾发生的资金风险和损失情况,把资金存贷管理、资金收支管理、“两金”占用、对外担保、对外投资等均作为重点审计项目,实现审计内容全覆盖。
资金指标是反映企业资金风险程度和资金管控水平的重要数据,是资金风险管控的重要抓手。
1)国资委对央企考核的指标体系。近几年,国资委对考核指标进行多次调整,如,2019年提出“两利三率”考核指标,即净利润、利润总额、资产负债率、营收利润率、研发经费投入率;2020年引入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形成“两利四率”考核指标体系,引导企业改善经营效率和发展质量;2023年进一步优化为“一利五率”[3],新增营业现金比率、净资产收益率,突出现金流管控和资本收益。资金审计应重点关注与资金直接相关的资产负债率、营业现金比率指标,并结合企业预算控制体系,检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付息债务、“两金”占用等资金管控指标。
2)资金指标检查的重点内容和方法。重点检查资金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和完成数据真实性。特别是营业现金比率指标,即经营现金净流入与营业收入的比值,反映企业销售质量的高低和主营业务获得现金的能力。该指标排除了坏账损失的影响,营业现金比率高,证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现金流量的支持程度高;反之,证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虽然高,但现金流量支持程度低,大半当期收入形成应收账款,成为企业的债权资产。
开展资金相关业务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集团相关制度规定。只有保证合法合规,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资金安全。需重点检查以下内容:
1)存贷款管理。某集团设立了专业财务公司作为资金池以集中管理境内外资金,企业筹融资均需要通过内部资金平台开展。重点检查是否违规在外部金融机构筹融资、存贷双高增加财务费用、资金期限错配引发流动性风险等。
2)对外投资、担保。对外投资属于严格管控项目,应重点检查是否未经批准开展证券、金融衍生品、委托理财等高风险业务。对外担保重点检查是否违规为无股权关系的组织或自然人提供担保、对控股(参股)公司超股权比例提供担保、以抵押质押等形式对外提供担保等。
3)对外借款。某集团禁止向外部单位直接提供资金借款,应重点检查隐藏在正常业务中的变相资金支持,如通过票据、增信等方式为第三方提供资金支持,利用赊销、延期收款等形式变相出借资金等。其中向控股、参股公司借款的审计应把握4点:一是可以通过财务公司委托贷款,不能直接借款;二是委托贷款要按内控权限指引履行审批程序;三是对方股东需按股比提供借款或担保措施;四是要按规定收取利息。
4)融资性贸易。融资性贸易属于高风险业务,国资委多次发文严禁开展融资性贸易,集团公司也有明确规定[4]。融资性贸易有多种表现,如,虚构贸易背景或人为增加贸易环节,无实质性业务的贸易往来;与由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或上下游之间存在特定利益关系的企业开展业务;通过对同一客户提供原材料并包销其产品,形成大额应收及预付款,且无货权等资产抵押质押、变相为对方提供资金支持等。这些贸易无合理的业务需求和商业逻辑,实质是对外进行资金借贷活动。一旦对方资金链断裂,我方将承担巨额损失风险。
资金结算与资金流动性息息相关,特别是及时收回款项对保障企业正常运营至关重要,既包括销售货物款项的回收控制,也包含工程施工企业工程款结算等资金回收。需重点检查以下内容:
1)合同资产结算。合同资产与应收账款不同,应收账款是无条件的收款权,合同资产是附条件的收款权。审计应重点分析合同资产特别是工程施工企业未按规定及时转为应收账款的原因,并据此分清责任、提出建议。
2)应收款项。按照“谁形成的欠款,谁负责清收”的原则,业务部门是清收责任人,要检查每笔应收款项清收责任是否落实。重点关注无法收回或超过诉讼时效的款项,特别是工程施工企业、贸易型企业的款项以及3年以上未收回的款项。
3)对外付款。超合同约定进度、超审批权限对外支付资金可能造成资金损失风险,截留收入、虚列成本费用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利用个人账户办理对公资金结算业务都可能造成违规违纪。应重点检查付款依据的真实性,特别是长期无动态和债权人等关键要素变更的应付款项。
4)存货占用。重点关注形成大金额积压物资的原因和责任。企业普遍存在以领代耗的现象,方便了日常使用的同时也掩盖了存货实际规模,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产生损失浪费甚至倒卖等违纪问题。
严格的信用管理是防范资金风险的重要手段[5],特别是利用信用控制系统与业务系统的联动功能控制信用管理本身存在的风险。应重点检查以下内容:
1)信用管理。检查是否存在业务部门不按规定对交易对手进行信用风险评估、核定信用等级、确定赊销(预付款)额度,甚至突破限额开展赊销或预付款业务;规避信息系统刚性控制违规开展已提未售、线下销售业务;合同文本未明确约定款项收回方式、收回期限和违约责任;对信用变动状况跟踪不到位,与失信、列入黑名单企业发生业务往来等情况。
2)票据和信用证管理。在确保票据真实、准确、完整、合规、不存在兑付风险的情况下,方可收取商业汇票。重点检查是否存在未制定收取商业汇票、保函和信用证出具机构的短名单;开具保函、信用证业务审核不严,未取得真实、有效的交易文件等情况。
某集团下属企业众多,经营数据量类别多、规模大,靠人工手段防范资金风险较为困难。审计应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经营数据进行分析,梳理出异常的资金现象开展深入检查。
1)制度建设。制定资金相关管理制度并按需修订完善是资金风险防控的基础,审计在检查制度建设完整性的基础上,还应通过制度管理信息系统检查制度承接情况,包括检查承接的制度是否照搬照抄、有无根据企业实际进行优化。
2)权限控制。不相容岗位管理严格分离是杜绝舞弊风险的关键手段,除线下分离外,更要有经营业务系统、资金收支系统对不相容岗位的刚性控制。资金关键环节相关预警、控制等条件应当嵌入信息系统,实现全流程预警监控,如果存在权限设置问题,要重点抽查其经手的业务是否存在舞弊行为。
3)银行账户。账户检查需要通过集团司库管理系统进行,企业原则上应在合作银行开立银行账户,符合条件的银行账户应同步开通银企直联功能。开通银企直联后原则上不得开通网银支付功能。还要检查单位已注销和其他不使用的账户是否及时撤销,未达账项是否及时清理。
资金风险专项审计项目涉及某集团160家企业,覆盖范围广、审计内容多、组织难度大、质量要求高,需多措并举以提高质量和效率。
1)总部部门携手合作。资金风险政策性强,审计与财务应采取“四共模式”:一是共编审计方案,共同研究审计目标和重点内容;二是共同组建队伍,由财务部推荐资金领域专家加入审计组;三是共研重点问题,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风险事项及时沟通,共同研判风险程度;四是共商审计报告,对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共同商定反映方式,探讨整改方案。
2)审计项目协同开展。在安排企业自查基础上,充分结合各类审计项目,要求相关项目按照审计方案对资金风险进行排查。同时组建专门团队,根据往年审计情况选择部分资金风险较大的企业进行重点抽查,做到点面结合、重点突出。
3)合理调配审计资源。充分利用某集团审计“三支队伍”,在集团本部设置审计组长、审计专员、审计主审岗位,与企业审计人员、业务骨干组成多个审计组,有序推进重点检查。对业务相似度高的企业,可采取交叉互审以提高工作效率。
4)深化应用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业务信息系统、资金管理系统、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等,采取“数据分析+查证落实”的审计模式,发现风险疑点。借助天眼查、中登网、裁判文书网等外部政府公共信息平台进行数据比较和信息分析,综合判断核实问题。
5)加强项目过程管控。加强企业自查过程管理,建立专项审计线上工作群,及时解答审计人员提出的疑问,发挥专业指导作用,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为开展重点检查、汇总报告提供借鉴参考。及时为参审人员讲解审计方案相关内容,提出审计注意事项并统一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