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鸿,武 蕾,雷雯心,丁陈永骏
(昆明理工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E-mail:yhling77@163.com)
建筑业每年伤亡人数众多,成为仅次于煤矿业的高危行业。在建筑业数字化变革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积极运用创新技术实现海量信息的交互与管理,保障安全施工、统筹应急资源调度和远程精细施救解决应急管理问题。灾难事故应急向智慧化发展已成为主流趋势[1]。然而在强调技术赋能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由于组织惯性、能力刚性,应急管理组织变革的速度远远滞后于技术变革的速度,导致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管理依旧存在部门协调力度不够、信息交互能力不足、应急处置效果不佳等一系列问题,亟需从企业组织层面探讨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管理能力。有研究表明,应急组织构成要素中的参与者、组织的领导者、组织的网络结构均会影响应急管理能力[2];也有文献研究了组织决策系统[3]、组织文化[4]、组织调整[5]、资源投入[6]等对应急管理能力的影响。这些组织层面应急管理研究多集中于政府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公共安全等领域,而作为生产安全事故频发的建筑工程领域的应急管理研究,则多以单案例为研究对象,研究项目应急预案、应急监测预警、事故处置、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急能力评估等,鲜有涉及从组织视角探讨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管理能力的驱动因素,也没有定量论证这些驱动因素如何作用于应急管理能力提升。本文旨在从企业能力理论和任务型组织理论出发,基于中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应急管理实践,探索驱动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机理“黑箱”,所得结论丰富和拓展了应急管理的知识体系,为改善应急管理效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以高水平安全格局助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应急管理是对突发事件进行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的过程性活动[7]。要求集中资源、建立机制、利用信息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对突发事件采取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措施。从管理对象上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而建筑业生产安全事故灾难频发,其多主体、多维度、长周期的特点对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全新挑战。本文认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应急管理能力是企业在非正常施工状态下,能通过提供方法和指导、保障制度完备和资源充足、统筹协调等手段减轻事件影响,保持项目顺利实施的一种综合能力,是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生产过程中的应急管理效果的衡量指标。它属于一种隐性能力,与工作内容和管理过程中的组织构成要素密不可分,平时隐含在日常管理中,在事件发生时才凸显出来。
企业能力理论认为能力是企业知识、技能、经历的反映,是企业生产活动的基础[8]。企业是能力的“集合体”,应急管理能力作为企业能力中处理非常规事件的能力,包括监测、准备、救援和恢复能力。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应急管理目标的实现,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安全生产企业应急管理能力对应急管理效果的影响机理[9]。但现有应急管理能力的研究较为分散,能力框架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理解包括45类关键能力[10]。因此,本文首先通过社会网络分析识别应急管理能力研究中较为重要的维度,作为主要研究的应急管理能力。鉴于本文依托国内建筑施工企业,故使用中文数据库筛选出41篇与企业应急管理能力相关的文献作为样本数据,通过COOC软件处理文本数据,利用Ucinet建立作者-能力的2-模应急管理能力社会网络,并计算点度中心度、特征向量中心度、紧密中心度、中介中心度,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协同能力和保障能力的4个中心度均在平均值之上,说明应急管理能力研究中协同能力和保障能力在应急管理能力社会网络中出现的次数最多、与之相联系的节点也较为重要、在网络中更加“繁忙”、与其他能力联系更为紧密。
表1 应急管理能力中心度统计表
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管理组织并非孤立存在,在突发事故情境下,施工项目应急系统处于开放、非平衡的无序状态[11]。应急管理本质上是将社会系统从无序恢复到有序,将被破坏的社会系统重组的过程[12],这一过程必然伴随多主体协同、多任务协同。任何应急目标的实现和应急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转无不需要组织具备强大的保障能力,包括后勤、装备、制度和财务等方面的保障。做到有备无患,才能得到更好的应急管理效果,实现应急管理效能。因此,本文中的应急管理能力聚焦协同能力和保障能力两个重要维度。
施工过程中突发事件应对具有很强的任务导向性,熊炎[13]回顾应急组织的研究历史、原理,认为应急管理的理论大部分隐藏于权变理论和任务型组织理论之中。任务型组织理论为设计开放的应急组织提供了蓝图。任务型组织是以任务为导向、具有临时性特征的组织,它在组织构成要素类目上与常规组织没有明显差别,只是要素在具体运行时会出现特殊要求,且强调了组织构成要素直接决定着组织完成任务的能力[14,15]。本文综合参考过往文献对组织应急管理的研究成果,以任务型组织构成要素研究成果为依据[15],结合施工企业特殊情境,对国内7家建筑施工企业开展长达一年的深度调研并结合专家访谈,提炼出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组织资源、组织运行机制、组织文化和组织领导为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管理能力的驱动因素,如图1所示。
图1 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管理能力驱动因素
依据以上分析,构建“建筑施工企业组织驱动因素→应急管理能力→应急管理效果”的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管理能力机理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管理能力机理理论模型
假设H1:应急协同能力对应急管理效果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假设H2:应急保障能力对应急管理效果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假设H3a:组织结构对应急协同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假设H3b:组织结构对应急保障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假设H4a:组织文化对应急协同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16];
假设H4b:组织文化对应急保障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17];
假设H5a:组织领导对应急协同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假设H5b:组织领导对应急保障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17];
假设H6a:组织运行机制对应急协同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假设H6b:组织运行机制对应急保障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假设H7a:组织制度对应急协同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假设H7b:组织制度对应急保障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假设H8a:组织资源对应急协同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18];
假设H8b:组织资源对应急保障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基于上述假设和模型,本文依据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管理实际,整合已有经典量表,参考专家学者给出的量表修改意见设计量表,测量模型中9个潜在变量共41个测量题项,鉴于篇幅所限,选取部分测量题项如表2所示。每个测量题项均采用Likert五级量表,调查被调查者对题项所述内容的认可程度,1~5分别表示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
表2 测量题项选择(示例)
问卷调查对象是我国建筑行业工作人员及应急管理领域学者。共回收300份问卷,其中20份现场问卷、280份线上问卷,通过整理得到255份有效问卷,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5%。样本构成情况满足结构方程模型至少应有200份问卷的要求,样本信息如表3所示。
表3 样本构成基本情况
3.2.1 数据信效度分析
各潜变量的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7,量表总体Cronbach’s α值为0.968,大于0.7,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通过构建CFA(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和回归参数检验各子量表的收敛效度。各潜在变量验证性因子分析的适配度结果中可以看出各潜在变量的χ²/df的值符合小于3的要求,GFI、NFI、CFI、TLI的值都大于0.9,RMSEA除了组织文化略微大于0.08,但可以接受,其余值都小于0.08,RMR值都小于0.05。且标准化估计值均大于0.7,说明各观测变量对潜在变量的解释程度均为理想,C.R.都大于1.96,且各个作用路径都达到小于0.001的显著水平,因此各观测变量可以用于模型构建。
3.2.2 模型拟合与假设检验
利用AMOS 22.0拟合提出的理论模型(见图2),得到的初始模型拟合值,整体模型拟合结果中GFI和NFI的值介于0.8~0.9之间,与理想拟合值有一定差距,其余拟合值都达到理想数值。模型还可以尝试进一步修改,以达到理想拟合程度。依据MI值不断修改调整模型,最终一次性添加组织领导与组织运行机制、组织领导与组织文化、“e13”与“e16”“e8”与“e14”之间的相关关系对模型的拟合效果有明显改善,调整模型前后的拟合值如表4所示,修正后的结构方程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管理能力机理模型(修正后)
表4 模型拟合度检验
对修正后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分析,通过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C.R.值都大于1.96)和P值(达到0.05显著水平)判断潜变量间的影响程度与假设成立与否。运用AMOS22.0计算得到的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及假设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其中C.R.值都大于1.96、P值达到0.05显著水平,说明构建的模型合理且验证假设全部成立。
表5 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系数及假设检验
3.2.3 作用路径分析
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管理能力机理模型中各潜变量之间的影响作用,形成路径如图4所示。
图4 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管理能力机理作用路径图
研究表明,建筑施工企业通过组织驱动的应急管理能力提升进而涌现应急管理效果的作用路径共有12条。验证了应急组织系统中的组织制度、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领导、组织运行机制、组织资源对应急管理能力均起到驱动作用,但对应急保障能力和应急协同能力这两大维度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性。组织资源(路径系数0.32)、组织制度(路径系数0.25)是建筑施工企业应急保障能力的主要驱动因素;而建筑施工企业应急协同能力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组织制度(路径系数0.38)和组织领导(路径系数0.37)。应急管理能力显著影响应急管理效果,这一结论符合应急管理效能的生成逻辑[12]。此外,在结构方程模型修正过程中发现,组织文化和组织领导、组织领导和组织运行机制之间有双向相关关系,他们之间有互为因果的关联路径,这为我国应急管理实践中以组织领导力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学理解释。
研究结果实证了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组织系统中六类驱动因素对应急管理能力影响的整体显著性,表明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可获得途径按重要程度从高到低分别是不断健全的制度体系(路径系数之和0.63)、配置充足的应急资源(路径系数之和0.55)、提高应急管理中的组织领导力(路径系数之和0.51)、规范应急组织结构的响应性(路径系数之和0.45)、增强组织运行机制的灵活性和完善程度(路径系数之和0.41)、培育开放且具有创新精神的组织文化(路径系数之和0.32)。对于应急保障能力,驱动作用最大的因素是组织资源,其次是组织制度。资源是应急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保障,建筑施工企业应置备数量充分、品质可靠的应急资源,并定期查验,及时调整、添补、维修等;配备足够的应急资金及专业培训过的应急抢险人员;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的深度融合,作为安全生产领域的建筑施工行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最基础的业务需求和场景,这就使得信息技术成为组织在数字时代的新兴资源。建筑施工企业应着力部署搭建信息化平台,增强现代科技支撑保障能力,以满足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需求。
根据图4的作用路径显示,应急保障能力和应急协同能力两大维度对应急管理效果的影响均是显著的,但应急协同能力的影响程度高于应急保障能力。这在一定程度回应了张海波教授[12]提出的“一体多元的统一对应急管理绩效的影响尤其显著”的观点。六类影响因素中,组织制度对于应急协同能力的驱动作用最为显著。制度是组织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行动纲领,是一体多元实现协同的底层逻辑。建筑施工企业应急预案作为应对突发事件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应强化预案制度管理,重视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评估、修订和更新,并且严格执行应急预案演练制度,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才能够有序应对。另外,随着智慧应急逐渐成为趋势,建筑施工企业应急制度、机制的顶层设计,要打破传统组织制度刚性的困境,优化组织结构,用数字化思维、平台化逻辑重塑制度体系,实现数字赋能多主体协同。
本文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组织领导不仅对于应急协调能力提升的驱动作用仅次于组织制度,并且与组织文化和组织运行机制具有双向相关关系,互为交互共同促进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组织领导者在危机情境中体现出的面对突发事件的准确感知力,有利于应急机制的快速响应和高效运行;领导者通过领导行为影响组织成员行为,进行有效沟通形成团队凝聚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应急文化。在这交互影响的过程中,组织领导力是关键,把握着整个组织运行方向和目标。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要注重培育组织领导力。而作为领导者,在面向更加不确定的危机复杂情境,需要持续学习,摒弃传统“经验”决策,采取基于“数据”决策,实现应急治理范式的根本转变。
本文将企业能力理论和任务型组织理论运用在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管理能力研究中,利用社会网络和结构方程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拓展了对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管理能力驱动因素及机理的认知,并对建筑施工企业构建“组织驱动、技术赋能”的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图景提供管理启示。尽管本文提供了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管理能力驱动机理的见解,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考虑。首先,本文从组织视角探讨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然而不同背景和特点的企业可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需求,因此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探讨这些差异。其次,本文在理论层面关注了应急管理能力的驱动因素,但对于管理策略的顶层设计和效果评价没有进行具体分析,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策略的理论体系,帮助新时代下建筑业的高质量安全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