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能杰
(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前不久,我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一条贴子,大意是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得到高质量发展,科技发展也突飞猛进,而中国的音乐史学领域较之却禁锢不前,不由引起我对我国音乐史学发展现状的深思。
中国的音乐历史长河源远流长。早在八千多年前,我国就已经有了能够吹奏出五声音阶、甚至是变化半音的骨笛。春秋时期在《管子》一书中,记载以弦长为计算基础的“三分损益法”,至明代,朱载堉用自己发明的“新法密率”,更是成功算出“十二平均律”。应该说,中国的民族音乐应该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可为什么到现在我国民族音乐事业就这般难以突破国门、走向世界?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难以产生巨大影响?这就让我情不自禁想起了一代音乐宗师冯文慈先生。他一生致力于研究音乐史学与推崇音乐史学,他一生教书育人,学生弟子无数,他把音乐史学的种子撒向了全国各地,让中国的音乐史学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些,无不让我越发怀念这位音乐大师。
当我翻开殷瑰姣教授及其课题组研究团队孙文君、李茵所著的《冯文慈音乐学术思想研究》一书时,我似乎从该著作中隐隐约约找到了某种答案。中国音乐不只是有古朴的节奏、韵律、优美的旋律与意境,还应该有其理论与音乐学术思想,中国的民族音乐才会流传于世,才会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立足于世界各民族音乐之林。
近年来,中国的音乐为什么很难在国际唱响,就是因为缺乏思想、缺乏灵魂。没有思想与灵魂的音乐,就是没有根的芦苇。殷瑰姣研究团队之所以将冯文慈的音乐学术思想作为研究课题,而且还能成功申报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足见国家对在中国音乐学术思想研究的重视,尤其是对冯文慈的音乐学术思想研究的重视。
由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殷瑰姣教授所带领的科研团队所撰写、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冯文慈音乐学术思想研究》一书,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著名音乐史学家冯文慈的音乐学术思想,进行了细致、有序的梳理、概括和研究,客观地还原了冯先生音乐史学研究的心路历程,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研究方向。读完该著作,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感悟。
冯文慈在当代中国音乐史学领域是一位以严谨精深、具有“实学”风范而著称于学界的音乐史学家。严师出高徒,德高见品质。他带出了许多品学兼优的音乐学界的高徒,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殷瑰姣教授就是受其学风熏陶的一位学者。当殷教授把这本刚出版不久的著作《冯文慈音乐学术思想研究》送给我的时候,除了祝贺,我认真细致的看完该书。在通读这本著作的时候,冯文慈先生的学术思想及人格魅力深深的影响到了我。虽然在读博期间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研所作文献调查时候,同冯老先生和夫人俞玉姿女士有一面之缘,目的是为了请教音乐教育断代史的问题,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得到历史资料和相关答案,但是,他们的为人处世、人格魅力、学者风范和音乐学术思想,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十多年后展读殷瑰姣教授团队的这本书,往事都历历在目,不由得不让我们怀念先辈。
机缘巧合的是,2012年青年学者殷瑰姣老师到中国音乐学院访学期间,受音乐学系领导的委托,春节期间照顾年迈病重的冯文慈夫妇的起居生活。受中国音乐艺术研究院李岩教授的启发与指点,殷瑰姣老师在冯老先生的病榻前用录音笔记录了冯老先生有关音乐学、音乐史学和音乐教育学等等问题的对话。经过整理打印成文稿并经过先生过目肯定保存下来,为撰写文章“冯文慈访谈录”做好了第一手资料的准备工作。殷瑰姣老师在整理“冯文慈访谈录”资料这一消息,也得到了《音乐研究》的副主编陈荃有教授的重视和认可,立即向她约稿,在他们共同努力下,《冯文慈访谈录》这篇文章终于得到了刊发。用生命的火花点燃另一个生命并开花结果,这种感人的音乐史学上不为多见的真实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客观上成就了一段音乐史学口述历史的佳话。因此,该学术著作研究具有第一手资料的可信度与学术研究的权威性。
冯文慈先生系我国著名音乐史学家,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教学和研究。其治学思想,就是求真务实、期冀创新,对待学术“善疑多思、坚持反思”,这在他的很多学术著作和文章里得以体现。需要引起重视的,还有他的音乐教育思想。他认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在完善我国的教育体系,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方面,国家领导人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就是希望完善教育体系。而要完善教育体系,就要坚持德育为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并重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偏科的教育现象。而音乐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明显不如以前,甚至还不如古时候。在男尊女卑的古代,士大夫、文人和大户人家的女子,都将“琴棋书画”作为修身之策。时至今天,这样的“琴棋书画”学习之风也不是很普及。
当今音乐史学界,人才辈出,那是有音乐史学前辈们默默耕耘,才有了后来学子们的丰硕成果。随着音乐学、音乐美学等音乐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我们的音乐史学研究角度也在沿着先辈们的理论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发展,这是我们的音乐事业拓展未来的必经之路,必须要借鉴和学习先辈们的音乐史学知识,学以致用于现如今的音乐教育事业,才能扩展我们的音乐研究视野,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来创新和展望未来。
众所周知,冯文慈先生系我国著名音乐史学家,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教学和研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冯文慈的音乐教育思想。正如陈荃有序言中所言一样:“从古到今,中国社会多把音乐教育作为德育、美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形式。国家教育部几经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坚持立德树人,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青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长。这样的夙愿往往离不开众多像冯文慈先生一样,在某个领域研究形成的学术思想,通过不断丰富、补遗和完善,继而去指引其行为方针”。
殷瑰姣团队注重学习和借鉴杰出的音乐史学家们的治学思想,结合新的时代要求,致力于建构与新时代特点相契合的音乐教育体系,是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具体体现与实践。《冯文慈音乐学术思想研究》一书,无疑让我们找到了自己想要寻找的答案。
此书的出版为音乐史学界领域研究又新添成果,有其一定的学术意义。该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17YJA760073)的结题著作。该书共分为八章,对我国著名音乐史学家冯文慈的音乐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有序的研究。第一章从导论入手,着重讲述了殷瑰姣教授选题的缘由及意义,以及对冯文慈先生的音乐史学理念进行了综合论述,阐明了作者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作者从先生平时的一些小的学术故事着手探讨其学者风范,达到了“以小见大”的学术研究效果;第二章主要从冯先生对20世纪前的音乐史学研究、20世纪六七十年代音乐史学发展与反思、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改革开放后音乐史学的研究、用音乐传播华夏文明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冯先生对中国音乐史学思想的评价与反思;第三章主要阐述了冯先生对我国明代著名的音乐学家朱载堉的研究的过程,以及该研究对中国音乐史学界的贡献;第四章作者主要围绕冯先生对中国音乐史料编纂的论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音乐简史的编写,中国古代、近现代和少数民族音乐史学的研究几个方面,论述了冯先生对中国音乐史学的研究和贡献;第五章主要论述了冯先生对中国音乐史学的奉献精神、使命感、责任感和音乐史学研究态度;第六章主要阐述了冯先生对中国音乐史学学术思想的批评和继承问题;第七章作者结合史料,对冯文慈的音乐史学体系的研究做了学术评价,具体谈到了作者研究冯文慈音乐学术思想的体会;第八章主要以余论的形式,阐述了冯文慈音乐学术思想的形成与音乐史学思想的理论与风格,以及冯先生的中国音乐文学分类方法。
看完全书,让我感动的还有殷瑰姣教授作为一个在大学从事声音与音乐学教育、教学的老师,能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带领其年轻的团队,言传身教,对音乐学的诸多现象展开思考并进行相关专业性的、有意义的音乐史学研究,实属不易。作者有较强的专业文化底蕴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看得出作者将访学期间与冯老先生夫妇机缘巧合的契机所获取的口述历史的资料,运用得非常得当,并带领其科研团队,借鉴了丰富的史料,前期做了大量的收集文献资料的工作,编纂出版了《冯文慈音乐学术思想研究》著作。
这本书的问世,丰富了我国音乐史学丛书的领域,使广大的音乐学子们又获得了一本好的史料研究资料,是值得广大的从事音乐学研究的读者们学习和研读的一本好书。就《冯文慈音乐学术思想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精神,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博士生导师陈荃有先生在书的序言中已经作了较全面的诠述。
此书也有些地方有待于改进。该著作作为研究我国音乐史学家冯文慈先生的研究资料,本人认为研究的领域要更加的拓宽,对冯文慈的童年的涉入应该要多一些篇幅,有道是“三岁看到老”。个人认为冯文慈之所以有盖世的音乐成就与音乐史学学术思想,应该与他的童年以及后来的音乐人生经历密不可分。不过,研究的道路是漫长的,期盼殷瑰姣教授带领其年轻的团队,尤其是要鼓励孙文君与李茵这两位学术新秀,不忘初心,沿着这一领域继续研究下去,后面必定也会有更多的研究者来参与,壮大音乐史学研究的团队,推动我国音乐学和音乐史学研究的发展。
总之,著作《冯文慈音乐学术思想》是一本专业性极强的音乐史学书籍,她的出版适应了时代音乐学和音乐史学教育、教学和研究需求,顺应了音乐教育时代发展的趋势,为我们的音乐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当然也是对我们所敬仰的音乐学和音乐史学冯文慈大师在天英灵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