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凤娇
陕西理工大学 陕西汉中 723000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5G、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不断融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数字经济对从业者的数字素养与技能要求不断提高,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已成为当务之急。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资源、模式、环境等方面,为高质量的个性化学习和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挑战。在数字化学习中,最关键的法宝便是提高自身的数字素养,数字素养的水平将会影响到个性化学习质量。基于此,通过“互联网+教育”下学生数字素养的新定位,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供学生实践参考,避免“走弯路”。
1994 年,以色列学者Eshet-Alkalai 提出数字素养的概念框架,包含了图片—图像素养、再创造素养、分支素养、信息素养、社会—情感素养等内容[1];美国新媒体联盟从两个角度,对数字素质进行了界定,“人们在访问或是创造数字资源的过程中,应该具备对数字资源进行认识、理解、诠释和使用的能力”[2]。201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数字素质的内涵归纳为计算机素质、信息与通信技术素质、信息素质和媒体素质[3]。我国对数字素养研究起步较晚,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对数字素养概念进行了界定。王佑镁等[4]认为,数字素养是继媒介素养、计算机素养、信息素养和网络素养之后的又一全面、动态和开放的概念;施歌[5]认为,数字素质是指人在工作、学习、闲暇、社会活动等方面适当运用数字化手段,对问题进行鉴别、认识、创造、沟通、批判、解决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与态度 。可以看出,目前没有哪一个数字素养定义得到一致认可,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6]。《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指出:“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是顺应数字时代要求,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任务”。公民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是指在数字社会中,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应该拥有的数字获取、生产、使用、评估、互动、分享、创新、安全、伦理道德等一系列品质和能力的集合[7]。 根据数字素质概念的历史演进和学术界对其的定义,可以看出,数字素质并不仅仅是运用数字技术或工具那么简单,而是基于数字化资源和信息实践与创新的一种综合性能力,人们对数字技术进行批判,创造并合乎伦理地利用,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及其他方面需要的一系列技能,是关于数字意识、数字能力、数字伦理的综合体现。
在数字时代,提升大学生的数字素质已经形成了一种国际共识。21 世纪出生的大学生都是数字时代的“原居民”,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都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以下主要从数字意识、数字能力、数字伦理三方面阐述“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数字素养的构成。
1.2.1 数字意识
利用数字技术来增强人脑功能,侧重于和个体的人建立联系,扩展、延伸个人的认知和思维。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个体能动地利用数字思维、数字路径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虚拟空间中构建个人数字体系,内化信息形成信息产出,学会用计算思维方法自主、探究地学习,用数字技术解决自己或他人在生活、学习中的问题等。
同时,在数字时代,人们通过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大网连接在一起,这大大扩展了人类思维,生存与发展空间。然而网络空间中的孤独感与迷茫感也使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现实中的自己”与“虚拟的自己”之间的认知困境。如何融合两个“我”,达到自我认同并避免自我认知上的冲突和困惑,是全面培养学生数字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10]。
1.2.2 数字能力
在“互联网+”背景下,将学生的数字素养能力分为数字应用能力、数字生产能力、数字创新能力。这三大能力层层递进、紧密相连。
1)数字应用能力:指的是利用数字技术满足个人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需求,也是数字素养能力中最基础的部分。大学生必须适应数字化环境中不断变化、丰富多彩的特征,同时这也是一种在数字化环境中展开学习、交往和生活的实践能力,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2)数字生产能力:输出数字产品或其他数字解决方案,帮别人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能力。在全面了解和把握信息化知识学习内涵的前提下,进行知识衍新、生产,使事物由表象走向本质,由理论走向实践有了一个飞跃。
3)数字创新能力:将来自各媒体(文本、图像和声音)的信息进行整合,结合自身观点,使之具有新的内涵。学生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这就需要在“再创作”中学习,也就是说,学生自己要学会知识,或者自己创造。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其自身的差异,这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二次创作”。
1.2.3 数字伦理
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的过程中,也要兼顾数字伦理的塑造。数字伦理学是伴随着数字化转型、数字化信息和技术的开发与运用而形成的一种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11]当前数字伦理对个体层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大数据收集可能侵犯个人隐私;第二,大数据预测的过度使用,缺乏人性的柔软;第三,大数据滥用可能造成责任主体缺失。大学生要加强数字安全能力的提升,在虚拟空间中,利用技术手段来保护个人隐私、知识产权等。培养数字化网络化资源的认知,保护自己的数字资产不被侵害。
随着数字经济在全国范围内的快速发展,专门数字技术人才需求不断增加,更多数字技术人才成为驱动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但是目前,与数字经济有关的人才非常缺乏。数字经济是一种能够使经济达到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式,这就要求要有大量具备较高的数字素养的人才以作为坚强后盾。因此,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升自身数字素养,是新时代建设数字中国、加快数字化发展与创新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 高等教育版》把数字素养提升作为未来6 年影响技术采纳策略的“可解决的挑战”之一[8]。信息技术和大众生活的深度融合可以用智能手机来解决大学生的多数日常需求。在数字化环境中,要求大学生必须提升自身数字素养,去适应数字化环境瞬息万变的特点,并能够掌握在学习、交往、生活等方面的实际技能。以数字素养为基础,逐步提升自我数字综合能力,为数字技术人才奠定基础,推动数字经济创新与持续发展。
顺应数字时代的经济建设要求,全面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努力构建新时期大学生数字素养提高体系,切实提高他们适应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发展需要的品质与能力,培养一大批建设数字中国的高素质时代新人。同时,提高我国高校学生的数字素质,既与其核心素质的培养有关,又与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精神密切相关。对推进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指导和促进国民的数字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也有积极的意义[9]。
在“互联网+”背景下, 大学生是数字信息化产品使用的重要群体。数字时代大学生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间的互联互通能力弱、提升自身数字素养目标模糊等问题。这些都将成为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路上的绊脚石,不利于数字经济时代中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
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在理论上就数字实践、数字创新等领域树立正确的认知,做出正确的选择?怎样指导大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和使用,使其能规避其缺陷,发挥出互联网的最大优势?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数字化创造意识和信息素质”?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数字素养中数字意识、数字能力、数字伦理等方面的提升探索, 致力为培养数字技术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提供相关策略支持[12]。
3.1.1 提升自身数字素养目标模糊
在“互联网+”背景下,伴随着技术赋能教育的应用,大学生网络学习能力的需求越来越大,数字化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大众趋势。然而,也伴随一定的问题,存在学习过浅、主次混淆、主体不明确等等。在虚拟空间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学习模式,应以个性为前提,逐步培养大学生组织、加工、利用知识的能力。在“互联网+”的数字时代背景下,提高大学生的数字素质,主要指的是提高大学生对数据的正确认识和获得的能力,利用数据来沟通、交流、分析和评估的能力,以及加强其对数字安全的保护和解决数字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数字价值观等[14]。
3.1.2 盲目从众,忽视独立思考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大学生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过剩、观点泛滥、难辨真伪的时代,也是一个个性发展,多元包容的时代。处在“信息爆炸”的数字经济时代之中,问与答的过程中,没有了思辨的过程,存在传播速度与认知程度失衡,导致盲目从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个人想保持自己的本心,专对自己有价值的事情,必须学会独立思考,然后选择和判断,否则被信息操控的可能性太大了。
3.2.1 互联互通能力弱
传统的大规模教学中,教师的“灌水式”“学生被动地接受”是造成学生综合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13]。数字时代的信息资源呈现网络化、生成性、多样性等特征,由于信息的碎片化、分散化,学生很难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从而使其在实际中的运用陷入了许多困难。
3.2.2 缺乏持续的数字化学习与实践的能力
“互联网+”背景下,数字时代的信息更新、技术改革等速度飞快。在建设“终身学习”的时代背景下,个人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跟上快速发展的时代步伐。然而,大学生不注重持续的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培养,出现了间接性、片面性等问题。
3.2.3 信息依赖,数字产出和数字创新能力弱
数字时代下,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使搜索引擎可以更有效地收集和检索信息,提供准确、丰富、可靠的搜索结果,信息获取的便捷化、快速化、准确化,导致大学生已经形成了对互联网的信息获取依赖,造成了过度的信息依赖,忽视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大学生在校园多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实践能力有待提升,对数字产出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3.1 大数据滥用造成责任主体不明甚至缺位
在数字世界中,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给了我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但大数据的广泛使用可能会造成大学生在虚拟空间中责任主体缺失,如网络舆论、个人隐私、知识产权、电信诈骗等等。一些数字技术人才,在虚拟世界钻法律的空子,给网络秩序带来一定的影响。这样极有可能造成责任主体不明甚至缺位,危害程度将难以预测。
3.3.2 新兴技术冲击道德灰色地带
新兴科技的危险,不但来自科技自身,而且与科技活动的人的主观感觉密切相关,同时也会在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显现出来。在“互联网+”环境中信息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使得信息交往变得方便、透明;同时,个体隐私所需空间随之减少,被侵犯的风险增加了。在越是科技昌盛的时代,越是要居安思危,不能放松警惕。因为科技越发达,道德越容易迷失。
基于“互联网+”环境下,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大学生个体要主动地利用数字思维、数字路径分析和解决问题,要自觉分析与评估这些数字化工具,在使用中还应具备数字安全与防范意识等等,尤其是认识到数字化学习工具可以提高个性化学习、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的数字意识也在不断发展与强化。
4.1.1 提高“互联网+”环境中自身个性认知,发展适合的数字素养目标体系
在“互联网+”背景下,提升个人数字素养目标体系要明确。数字素养是综合性的素养,我们要根据自身的学习特征以及本身的数字基础,厘清数字素养基本含义,构建个人数字素养战略计划并适时制定合适的数字素养框架以及其执行方案,从而形成一套科学、高效的数字素养体系与模型。主次分明,相辅相成。在个性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推动其个性、切实、独特的发展。
4.1.2 加强“互联网+”环境中数字信息的思辨能力
在“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的信息呈现互联网化、多样化、生成性等特点。因此,在数字时代,大学生要强化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培养多元化、多视角、多层次的创新思维模式。同时,大学生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加强数字信息的思辨能力,然后选择和判断,专注对自己有价值的事情,切勿落入信息陷阱中。在虚拟空间中面临“真实的我”和“虚拟的我”的认知两难,要提高网络环境中的道德定位,将两个“我”结合起来,实现自我认同。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培养信息筛选能力。我们必须接纳足够多的有效信息,才能找出信息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规律,找到本质,才能不断提高认知。同时,在数字世界还要养成阅读的习惯,阅读能够让我们了解到各种知识,获取各种信息,也能培养我们思考的能力和学习的效率,从而不断地提高个人的认知、增强个人的思辨能力,从而有利于数字世界中个人价值观的构建。
在“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应用能力、数字生产能力以及数字创新能力构成了大学生数字能力的三大主力军。从增强数字化信息间的互联互通性、培养数字创新意识、持续的数字化学习与实践的能力等三方面,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数字能力发展。促进大学生在数字化时代下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成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化中国”的高素质的数字化人才。
4.2.1 增强“互联网+”环境中数字化信息之间的互联互通性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联通主义的特征呈现出知识的关联性、资源的开放性、过程的互动性等。在数字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联通主义的学习理念,开展嵌入式数字化学习,调动个体的主动性,建立起自己高效的学习网络,并充分运用内外资源,不断拓展并优化自身的知识网络。学习者要判别信息,寻求信息之间的关联,以及对数字资料的深入了解。同时,以跨域联通的形式建立个人知识网络体系,促进知识迁移、知识创造,培养个人的综合性数字素养,提高自己的数字化能力和竞争力。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中,基于信息间的互联互通,整合各种媒体文本、图像和声音的信息并与自己的观点相结合,赋予其新的意义,培养数字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个人的数字素养。
4.2.2 转变“互联网+”环境中的思想定位,培养数字创新意识
在“互联网+”背景中,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渗透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大学生要结合互联网思维积极转变观念,打破传统思想的桎梏,提高主观能动性,加强在数字时代的新技术、新模式方面的研究与投入,持续充实并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而提升自己的基础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此外,大学生还应该加强对自己“数字创新思维”的培养,学会从信息和数据中发掘更多的资源,善于将数字思维和实际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勇于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以更好地适应数字经济的转型,实现跨界发展,创造新事物、新模式。
4.2.3 提高在“互联网+”环境中持续的数字化学习与实践的能力
在“互联网+”环境中,一个人最大的潜力就是不断地进行数字学习和实践,持续的学习环境,促进个体获得持续的发展。关于持续学习与实践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实践学习能力等。现在新技术层出不穷,教学方式也越来越直观,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思维就会逐步僵化[15]。在个性化学习中,我们要警惕这一类问题的发生,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思考,积极地从多个视角、多个思维、多个方面去看问题,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与本质特征,以多元化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虚拟环境中,主观能动性是最重要的部分,实践学习为其开展提供了解决途径之一。推行实践学习主要包括任务驱动、实践操作、成果展示三个环节。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提供了学习的主次定位;在实践操作中巩固了理论知识,无形中建立个人知识体系。成果展示能为枯燥的学习过程增添成就感,激发个人的学习兴趣,强化数字化学习的内在动机。同时,成果展示的质量高低,能为学习评价提供参考,也能引发个人的学习反思,给再实践作铺垫。如此,从单向的学习通道转变为反馈调节的双向机制,实现自我能力的飞跃。在持续的数字化学习与实践的积累中巩固个人数字素养。
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加强数字伦理观念,有利于大学生养成科学数字技术观特别是正确数字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对数字技术发展和它所带来的社会变革等问题产生科学、正确的看法,有助于学生获得数字伦理方面的知识,增强对数字信息的分辨能力,合理合法地进行数字信息的开发与利用,维护数字安全而不侵害他人的隐私,妥善处理好个人与数字、社会与数字的关系。
4.3.1 明确“互联网+”环境下责任主体定位
要构建健全的互联网法制,对互联网上的人们的合法权利进行保护和规范。然而,监管只是手段,它代替不了教化。大学生要明确“互联网+”环境中的责任主体定位,把责任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在个人内心深处真正有了边界感,才能成为虚拟网络世界良好秩序的主力军和领头人,进而很好地与现实相映衬。
4.3.2 不断提升在“互联网+”环境中的个体道德修养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大学生的思维、工作和学习方式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在数字时代中,往往最容易被忽视却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德育。信息交流平台作为网络资源的媒介,是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是在数字化环境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要始终把个人的道德修养贯穿始终。要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作为构建数字技术伦理秩序的一个重要前提与基础,赋予技术温度,促使大学生在增长专业素养和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个人道德站位,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升华数字化素养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