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路阳 王雅琪 杜雪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百篇》(以下简称《六百篇》)是一套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任翔教授主编,集中体现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的精粹选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内涵与审美特质。
整套书分为启蒙本、初级本、中级本、高级本四册,呈现出拾级而上的学习梯度,从提升国民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与践行能力的目标出发,巧妙地将文学与教育融合,成为修习语言文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任翔教授团队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凝练成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行、信融合的教育模式(简称“学、行、信教育模式”)。在这一教育模式中,学、行、信被视为紧密联系的三元素,要系统学、切实行、真正信,在循序渐进、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系统学
“学”主要指学习语文、历史、思政等课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及相关文化典籍。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课程内容和典籍,更应该理解其中的传统美德以及人文精神。考虑到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学习内容需要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以促使其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为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应选择与时代特点相契合的主题,让传统文化在创新性发展中与当代价值观融合。
《六百篇》坚持学习者视角,既追求学术的高标准,又遵循学习者的认知特点、语言文字演化和形成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编排学习内容,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阅读习惯和接受水平,力求体现整体系统、分层分级、可学可用,科学呈现传统文化学习梯度。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依次分为启蒙级、初级、中级和高级这四个层级,对应这四个层级,整体编写启蒙本、初级本、中级本和高级本,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学习体系。
《六百篇》坚持经典性原则,系统梳理中国现代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语文教材传统文化选文、历史和思政教材的传统文化内容,充分吸收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昭明文选》《乐府诗集》《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及近年出版的多种传统文化读物的优势与长处,基于历史考察、现实需求和统计分析,选取了流传久远、影响深广的603篇(首/章)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还涉及古代科学技术、医学发明、中外关系等诸多内容,尤其注重选编亲情伦理、修身立德、家国情怀等主题的传世佳作。
以“中级本”为例,其编排贴近中学语文教学,在124篇选文中,16篇出自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18篇出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本。每篇文章均附有相应的注释与解读,学生在精读选文后可以进一步探寻作者的士人心态与审美风尚,其中不乏文人墨客理性内剑、和光同尘的人生态度,以及平淡、纤美、幽微、俚俗等多向度的审美情趣。在“思与行”中,学生可以进行究天人之际的睿智思考,体味宋元文人重理节情的文学倾向,明了文人吸纳天地、囊括自然的理想人格。另外,力求教有所源,学有所念,读有所思。
切实行
“行”主要指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提升个人修为。《六百篇》编排坚持学以致用精神,力图以当代人的眼光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发学生从中汲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强调文化的深刻熏陶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这不仅包括对历史思想、价值观念以及审美理念的细致解读,而且注重如何将这些跨越时空的精华转化为现代个体的生活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学而知、学而思,也要引导学生学而习、学而行。蕴含于《六百篇》中的传统美德与人文情怀,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守道与行道。例如,重视家教家风建设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六百篇》中选取了《诫子书》《训俭示康》《钱氏家训》等古代家庭教育经典作品,需要家校合力,在“读”完相关作品后引导学生切实“行”,在家庭生活中,通过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互相影响,形成良好的家风;在学校生活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良好品德。
为巩固提升单元学习效果,更好地体现知行合一理念,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目标,达到学以致用、学以成人之目的,本书在各单元后辟“思与行”板块。编者从本单元里择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目标契合的内容,特别是蕴含在选篇里的美德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国家教育、安全教育等主题,以此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日用而不觉中践行。例如,高级本第五单元“论辩文”的“学习与践行”题:“一百年前,面对风雨如晦的中国,满腔热血的梁启超呐喊:‘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这呐喊震耳发聩,响彻在21世纪的今天。请联系实际,谈谈新时代青少年应如何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此题旨在学行结合,引导学生不仅要学而知、学而思,而且要学而行、行而信。
《六百篇》是一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读本,也是一套用来践行读书方法的教本。每个单元后面都设置了“记诵与积累”“熟读与精思”板块,需要学生在朗读中巩固每个单元的名言佳句。例如,在高级本第二单元的“学习与践行”中,特别指出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朗读方式,在朗读优秀传统文化篇目时,需要把握感情基调,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以及张弛急缓的语气变化。通过诵读,学生能发现、体味经典古籍的古典气质,进而激发起进一步探索古文、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真正做到在“读”中“学”,在“读”后“思”,在“读”后“行”。
真正信
“信”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培养出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是一种信念和信仰,逐渐构建成为生活方式。通过对真正信的实践,青少年能够建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对中国方式、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的信仰,逐渐增强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
阅读《六百篇》有助于涵养青少年的民族精神。 在选篇的编排上,文化原典阅读呈循序渐进的态势,从“四书”逐步延伸至“五经”,再到“诸经”和“诸史”,选录的篇目主要涉及天人合一的人本观念、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襟、贵和尚中的价值取向、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等中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又贯穿于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贵和尚中思想之中,也构成了维系中华各民族团结统一的核心思想。学生深入研读《六百篇》,可以在涵養民族精神的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形成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这既是民族自信的基石,也是推动前行的根本力量。
朱自清先生在编写《经典常谈》时曾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六百篇》恰似另一只船,带领读者航到更广博的优秀传统文化之海中,在学、行、信教育模式中学习、思考、践行,习得阅读经典的方法,激发对经典的热爱,自主寻求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目,实现精神血脉的赓续。
阅读是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养育一种文明精神文化内核的重要来源。《六百篇》广博的经典选篇、新颖的编排体例、丰厚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学习者跨越时空汲取中华五千年来的思想文化精华,养成仁爱诚信、正义和合的高尚人格,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文脉之续不断,则文明之火不绝。用当代视野,传承中国精神,也许正是《六百篇》问世的意义。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