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与社会进步。《水利工程伦理学》在借鉴伦理学体系的基础上,重点探索了水利工程伦理中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针对水利工程发展过程中各种伦理困境对人类发展提出的预警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了水利工程发展过程中伦理困境的根源,探索了走出水利工程建设伦理困境的道路,由此建构了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具有普遍意义的应用伦理原则及行为规范。
该书共分为十章:第一章基于伦理学的基础和视角,研究了水利工程伦理学的本质、特征,以及水利工程伦理的核心和基本原则;第二章通过对水利工程的本质、特征及建设和决策过程进行系统讨论,研究了水利工程容易诱发的伦理问题;第三章区分了水利工程共同体和一般共同体;第四章介绍了水利工程方法论;第五、六章提出了中国水利工程师的伦理规范及责任;第七至九章基于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板桥水库溃坝、意大利Vaiont 水库滑坡等案例,对水利工程中失事工程造成的伦理问题进行了反思;第十章阐述了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教学方法,并在附录中列出了美国土木工程师伦理规范和美国国家职业工程师学会的工程师伦理规范。
水利工程系统和生态环境相互依存、息息相关。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的建设和发展依赖于其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等各个方面的交换。其一,就工程系统的输入而言,其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资源都来源于自然界;其二,就工程系统的运行过程而言,工程活动与周围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赖,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环境空间之内;其三,就工程系统的输出而言,环境是容纳工程活动产品和副产品的主要场所。工程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存在多方面的互动,其互动方式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良性互动能够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促进工程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恶性互动则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工程系统的发展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反作用。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要注重工程与环境的良性互动。结合该書内容,关于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伦理之思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态伦理责任是近距离和远距离相结合的责任。前者是指工程师在当代社会中应当承担的生态伦理责任,后者指工程师对于未来社会的生态伦理责任。从时间维度来看,作为水利工程师,其环境伦理责任的对象不只是当前的人类,也包括未来的人类。这就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建设中找寻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进而维护代际和代内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生态伦理责任是工程师在整个工程活动过程中的责任。工程实施前,工程师需要进行全面评估,预测和分析潜在的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同时,工程师还应当选择最有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方案。在工程活动进行期间,应对项目进行评估,并采用环境友好技术,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在工程活动结束后,工程人员还需要对工程活动的成果进行持续追踪和监测,做好后续的信息反馈工作,防止环境污染。工程师这一职业具有特殊的排他式专业性,在工程建设完成后,补偿工作也必须有工程师的参与。也就是说,工程技术人员在整个工程活动中都应当保持高度的生态伦理意识,始终关注工程活动和个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并随时调整,在权力范围内尽可能少采取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施工方案,尽可能减少由工程造成的短期和长期的负面环境影响,推进生态协调发展。
第三,生态伦理责任是工程师新的社会责任形式。从传统角度来看,工程师的社会责任通常仅限于人际范畴,而近代以来,由于工程技术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工程师的社会责任也就由人际责任扩展到了对自然环境的责任。依靠先进的工程技术,人类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物质财富,这无疑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造成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工程建设亦是如此。现代科技发展所造成的生态问题日益严重,而工程师在工程活动中承担着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监督等多个方面的责任,因此培养工程师的生态伦理意识,促使工程师自觉履行生态伦理责任,有助于预防和解决工程活动引发的生态问题,也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对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有直接和重大的影响,因此需要水利工程师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崇尚绿色发展,高标准地遵守伦理规范。《水利工程伦理学》一书关于水利建设的生态伦理之思为水利工程师的伦理规范提供了新标准,在水利工程活动中,工程师应当制订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方案,关注工程实施可能会给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后果,促进和保护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
作者简介:石昕羽(2000—),女,浙江舟山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