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传播审美视域下的全球“诗意栖居地”

2024-03-31 17:21:24王唯一姜飞
对外传播 2024年3期
关键词:生活方式纪录片

王唯一 姜飞

【内容提要】生活方式的国际传播曾经被美西方纳入国际传播领域,通过宣传西式生活方式来打造特定的文化倾向和文化认同。如今,中国生活水平的提升推动生活方式的升级,人们对生活审美的追求正在从无足轻重向“诗意地栖居”嬗变。生活方式美学的国际传播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有机组合,呈现系统、整体的文化之美,通过传播的审美属性、审美价值、审美理念传递中國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关键词】传播美学 生活方式 纪录片 万象中国

一、导言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快速、全方位发展,我国国际传播影响力、国际舆论场话语说服力、全球舆论引导力等文化软实力较快提升。从国际传播愿景视角看,目前我国国际传播仍需加强在群体认知层面的建设,为实现中国形象自塑进一步努力。国家的文化生命力对于塑造国家形象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国际传播需融入美学理念,运用整合式审美思维,将视听感官层面的传播上升为传播众主体之间心灵与心灵的互动。①讲好中国故事应当加强对于故事本身的内外包装,外包装需从感官层面注入审美性,提高审美价值与美学体验;内包装需要将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内涵、中国生活方式等思想有机融入到传播内容之中,杜绝生搬硬套的单向注入式传播。

当代人对文化的需求逐渐从实用性文化向审美性文化转型。②对审美的追求也从无足轻重向渴望“诗意地栖居”嬗变。传播美学作为一个传播学新兴延伸学科领域,通过传播审美属性、审美价值、审美理念,将美的感受与审美经验深入人心,是研究生活之美与美的传播的重要领域。将具有审美性的传播活动融入国际传播过程当中,有利于提升国际传播内容的共通性、审美性、包容性,打破他者的文化边界,寻求传播的美学“间性”,使跨文化传播背景下所传递的中国思想更好地到达彼岸。

二、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传播特点

(一)生活方式的中外研究比较探析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进行考量后提出,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不可分割,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作为唯物史观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将生活方式视为辨别阶级差异的重要特征。

美西方对于生活方式的研究经历了从探讨生活方式是体现阶级差别的象征到围绕资本主义消费方式的研究,再到探索科技革命引发生活方式质变的转变过程。其对生活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领域。马克斯·韦伯延续了马克思的生活方式概念将生活方式视为考量阶级的指标,认为特定的生活方式表现于消费商品的特定规律。凡勃仑在《有闲阶级论》中提出生活方式是阶级地位与“尊荣”(esteem)的社会标志③。其中“消费”是体现有闲阶级的重要代表。他认为有闲阶级通过炫耀性消费来凸显其特殊地位,通过消费远超于维持生活的最低限度的特殊化物品来作为富裕的证明。有闲的生活方式是讲礼仪、重优雅的代表,如英式下午茶便是有闲阶级的产物。法国社会学家布西雅也有类似论述。他认为消费是工业文明,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独特生活方式,消费的意图不在于商品的物质性本身,而在于其所象征的差别性。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前并未将生活方式纳入到学术研究的范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方式的研究也愈加被移入聚光灯下。1998年高丙中对西方生活方式研究进行了历史流变的理论梳理与总结,开始了国内对西方生活方式的研究初探。“生活方式”概念的使用为过于抽象的生活与过于具体的生活寻找到了一个间性空间。当前,我国学者对于生活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西方所宣传的生活方式背后霸权主义本质的意识形态进行揭露与批判等方面,对于绿色生活方式的建构、健康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媒介化与数字化所引发的生活方式的质变也是热点论题。从学科角度看,对生活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传播学领域有关于生活方式传播的研究尚未形成足够成熟的理论体系。

(二)生活方式是特定人群集体意识的外化

从广义上看,“生活方式”指人们的物质资料消费方式、精神文化生活方式以及闲暇生活方式等。它通常是一个群体和民族集体意识的外化,体现特定国家、民族的价值观念与趋于一致的生活样态。作为上层建筑的生活方式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各方面都具有较大影响力。从传播学角度看,生活方式的传播对个体新认知的生成与群体共识和文化共识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生活方式的传播潜移默化地渗入到人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推理层面。在传播九连环理论假设当中,新的信息或事物由感官层面的感觉、知觉、表象深入到概念、判断、推理,进而内化为认知,最终外化为人的态度与行为。这个过程构成了传播的完整循环链条,打通了由人内传播到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乃至国际传播的新通道。④

生活方式作为人的“认知—态度—行为”层面的外化与展现,是个体主体性与社会主体性、“主我”与“客我”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特定群体集体意识与集体记忆的投射。生活方式塑造一个群体的共识,由多元的个体在进行人内传播后将观念内化为个体新认知继而构成集体和系统相一致的文化性认知。

(三)滤镜与粉饰下西方文化产品的传播

20世纪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将工业社会生活方式作为其主要批判对象。阿多诺认为:“发达的工业文化较之它的前身是更为意识形态性的,因为今天的意识形态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之中。”⑤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进一步指出,生产机构所生产的产品和衣食住行娱乐等服务设施与商品出售和强加给人们的其实是整个社会制度,这一切带来了固定的态度与习惯。⑥在这个过程中,产品担负了思想灌输与操纵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从这些产品中获益,其所进行的思想灌输就不再是一种宣传,而变成了一种好的生活方式而乐于被人们所接受,由此便出现了一种单向度的思想与行为模式。这种单向度的思想和既定制度的合理性会限制双向度乃至多向度社会的质的变化。美西方所构建的生活方式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媒介景观的营造。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认为景观是一种更深层的无形控制,它消解了主体的反抗和批判否定性。⑦在乱花迷人眼的景观中,人只能单向度地默认,景观的本质是拒斥对话。人们被单向地输送投喂大量冗杂信息,媒介景观的美化与操控令人逐渐丧失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而逐步沦陷在其所缔造的虚空世界中难以自拔。

美西方将意识形态融入影视音乐、书籍报纸等媒介文化产品中,兜售全球,对世界文化生态与价值观进行重塑。这些文化产品在滤镜与粉饰下赋予了资本主义制度与隐性的文化控制以合法性。资本逻辑操控下的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被弱化,所揭露的是资本增值与逐利的本质。当代西方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是以资本作为催化剂所诞生出的新型意识形态。它于无形中抹去了消费与阶级跃升之间的不等号,使人产生了阶级平等和地位升迁的虚假幻象。琳琅满目的奢侈品牌商品景观的符号化本质,是商品的暗示意义链嵌入了商品并赋予了商品高于本身价值的高昂价格,是靠收割人们的虚荣感进而收割资本。

象征着西方生活方式的典型代表包括麦当劳、好莱坞等。好莱坞电影工厂景观的横空出世象征着大众文化与文化工业的影响力已席卷至文化产品领域,改变着普通百姓的认知。部分学者对好莱坞背后的美国文化传播进行深入的批判性分析,认为好莱坞是美国依靠文化的外衣试图打造一个资本运作的帝国神话的文化霸权。⑧正如席勒提出,电影等随处可见的文化产品或服务,所提供的不仅仅是消息和娱乐,同时也是传播社会价值或政治观点的工具,它将会对全社会的精神结构产生深刻影响。⑨我们眼中的“西方”正如西方人眼中被“东方化”了的东方一样,是经过特定塑造与美化的西方。西方的文化符号所嵌入着代表“优越”与“高级”的标签已厚植于人们的认知。

三、《万象中国》的相关探索及传播特色

(一)挖掘文化符号审美倾向,传播中华文化内涵

《万象中国》是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对外推广局指导,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出品、艺术中国策划拍摄制作的中英双语系列微纪录片。该片通过述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建筑、文物古迹展现中国式美学与生活方式。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以能够突出反映中国人生活方式美学的几集内容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包括《合之院》《淡中知味》《蒸的艺术》《酒中深味》《神奇的筷子》《美味的药》《红妆悦己》共7个视频中的内容文本建立节点,在质性数据分析软件Nvivo12plus中导入文本后进行数据清洗,去除无意义的特定词语(如“一个”、“进行”等)后,对词频进行分析统计后得出词云图(图1)。“中国”“筷子”“四合院”“茶叶”“传统”“北京”“烹饪”等词语的词频最高。这类词汇均与中国式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囊括中国人日常的衣食住行。

筷子、蒸笼、烹饪、茶叶展现出中国人独到的饮食文化。筷子作为中国人夹取万物的器具,是中餐的典型标志,浓缩着中国人“以和为贵”“民以食为天”的文化内涵。

蒸笼是中国人使用蒸的烹饪手法时用到的工具,传统的竹木蒸笼中凝聚着中国百姓的工匠精神。在中国人的饮食理念中,蒸是最能够保持食物原汁原味与营养的烹饪方式,蒸的藝术蕴含着中国人阴阳互补、中正平和的处事理念,也顺应现代人追求健康自然的饮食方式。该纪录片通过传递中国饮食之美,使受众了解中国美食和具有中国智慧的烹饪方式。

茶文化是中国幽深岁月中的一隅清欢,蕴含着中国人爱好宁静闲适的生活方式。恬淡如茶,正如中国人看待世间万物的人生态度与诗意人生。中国的文化符号元素具有典型的中国特性,象征着中国世代流传的文化形象、文化精神与文化理念。深刻挖掘并利用当代文化符号的审美特质讲好中国故事,是当下国际传播的新思维和新路径。

(二)生成视听之美和景观创新,展现中国式审美

文化传播方式的不断演进与发展使视觉文化成为当代传播的主导形态。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时间体系与时空模式,使短视频这种精简视听文化形态成为当下最为流行的传播主宰,丰富而冗杂的信息被争分夺秒地切割并浓缩进短短几分钟内,从而对视频内容所要传递的逻辑性、叙事的连贯性与影像的审美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万象中国》在较短时长内展现出中国的自然美、风景美、建筑美与文化美。在拍摄景别上,多采用全景镜头与远景镜头来展现宽广的空间环境下气势恢宏磅礴的景色物象。最直观的镜头语言带来的视觉冲击能给予观众良好的审美体验与视觉享受。在《合之院》中运用航拍以及远景、全景镜头来回切换的拍摄方式,将四合院的四通八达与南北纵横对称的特点一览无余地铺开展现,使人感慨中国庭院设计的中轴线对称美学;在《淡中知味》中,拍摄福建省北部盛产白茶的政和县时运用8个连续的空镜头展现了当地群山环绕、绿叶成荫的醉人景色。

声音在视频中承担着不容小觑的美学功能,声音的恰当运用使视频呈现出音画并茂的最佳效果。声音主要包括音乐、音效及解说词的使用。背景音的选择能够增强情感渲染力,使画面与音乐浑然一体从而提升视频的审美体验与审美境界。《万象中国》以笛子、古琴、古筝等传统民乐器为主导的中国风轻音乐作为背景音,整体的音乐风格底色与诗意的画面风格相得益彰,烘托营造氛围。

解说词在纪录片中发挥叙事功能,对拍摄的画面内容辅以描述和阐释。爱德华·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认为西方国家属低语境文化国家,由于缺少共通的历史文化背景,大量信息被编入显性代码中便于交流理解。霍尔认为:“优秀的艺术总是高语境的。”⑩我国作为高语境文化的典型代表,在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上仍需保持被复杂化编码的高语境艺术内涵,但在叙事与交际层面需贴合易懂的低语境文化叙事。《万象中国》的视频文本在翻译上采用化繁为简的原则,将一些过于中国式的表达转化为通俗简洁的英文词汇进行内容释义的传递。例如,文本中“合的观念”翻译为“harmony”,“中正平和的处事理念”翻译为“philosophy of peace and harmony”。注重传播语境、加强语言翻译工作能够在国际传播的语言表达层面减少文化折扣,从而提升传播效率,加强传播深度广度。

(三)生活方式之美重塑审美新认知

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客体进行鉴赏的过程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感官审美愉悦,主要在耳目等审美感官获得浅层次的愉悦,这种享受仅仅停留在基于形式上的美感,浅尝辄止;第二层次为审美欣赏的思考参与的审美情感体验。在此阶段,审美主体会在自身本有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对审美客体进行分析,结合自身经历加以联想并进行情感意义上的审视,从而达到审美感性的最高点;第三层次是审美鉴赏理性引导下的审美领悟。这是审美鉴赏的最高层次,超越和突破了感官与感性层面,进入了客观理性的认识层面,思考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并确立新的认知。

生活方式的传播体现着个性化审美思维,既能使传播主体拥有自由表达自身独特魅力的权利,又能够容纳和赞赏客体,从而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交流境界。《万象中国》在选材与故事叙事层面通过隐性传播凸显生活之美,将艺术之美与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进行融合化叙事。在康德的美学观点中,审美“共通感”(sensus communis)作为一种具有包容性、超越性与先验性的普遍审美,是人在进行审美判断时所共有的“现实的愉悦”11。《万象中国》着力挖掘隐藏在生活中的共通审美价值,激发人类对美的共同预设,提升现实生活经验的审美品质。既讲述古代中国的历史更着眼于当下的百姓生活,既展现个性化审美,又通过审美共通感的契合提升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他者的审美体验。

四、结语

将生活审美化呈現是当代媒介传播作品收到广泛传播与好评的关键。运用传播美学、把握美的传播规律,对我国国际传播具有重大意义,同样也是解决中国国际传播发展困境,解决人类自身传播困境和媒介化生存困境的内在要求。美基于一种文化间性能够跨越文化的边界在异质文明间进行沟通与融合,从而使其背后所包含的文化与观念认知深入人心。正如 “美美异和”的思想内核,中西文化间能够实现差异互通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将中国生活方式纳入中国美学传播的概念之中有益于全方位多维度地传递生活方式与生活理念,将具有审美性的传播活动融入国际传播的全过程。以美为媒,通过媒介文化产品的介质打通从传播到认知的“最后一公里”。这样的生活方式传播美学将会探索出一条独到的中国式美学传播道路,为我国国际传播提供新路径。

王唯一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姜飞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注释」

①张涵:《当代传播美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第28页。

②同①,第8页。

③高丙中:《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发展叙略》 ,《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3期,第61-72页。

④姜飞、毛丽丽:《传播九连环理论假设与国际传播致效可能》,《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年第7期,第45-56页。

⑤[德]T.W.阿多诺:《三棱镜:文化批判和社会》,法兰克福:祖尔坎普出版社,1955年,第24页。

⑥[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第11-12页。

⑦[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9页。

⑧芦世玲:《帝国神话——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文化传播》 ,《新西部》2009年第7期,第135、136页。

⑨[美]赫伯特·席勒:《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87页。

⑩[美]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3页。

1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35页。

责编:霍瑶

猜你喜欢
生活方式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小读者(2020年4期)2020-06-16 03:33:50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 05:14:34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0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 08:48:26
我国奢侈品市场营销策略
促进医学院校学生生活方式健康化的路径分析
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对散打运动发展影响研究
武术研究(2016年9期)2016-12-15 21:41:54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能量消耗的调查分析
武术研究(2016年10期)2016-12-15 20:28:42
健康教育对老年心血管患者出院后生活方式影响的探讨
医学信息(2016年30期)2016-11-28 22: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