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平
近来,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关于人文经济学的论述,成为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代课题。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布置下一个题目:“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2023年7月5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江苏苏州时谈了一席话,点出了苏州样本发展方式的鲜明特点,指明了苏州的未来,也是中国的未来:“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
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的结合提出了两个需要深入研究的新课题:“人文经济”和“人文经济学”。那么,究竟什么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文经济”和“人文经济学”?人文经济和人文经济学为何代表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方向?站在新时代新征程历史方位上,我们如何推动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又如何在实践上以人文经济学作为撬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进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
一、理解和把握人文经济和人文经济学:方法论自觉
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人文经济”和“人文经济学”必须要有方法论自觉。其中,主要秉持以三个研究范式为核心的方法论自觉原则。
其一,要以文本文献学解读范式为方法论自觉原则,全面准确地解读和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文本文献中倡导“人文经济学”的有关思想内容,全面提高对于这一命题出场重大意义的认识。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在一系列讲话和专题文献中提出了这一命题,并多次加以阐释。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文化是灵魂》一文中说:“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會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在另一篇《“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中,他深刻阐释了“文化经济”的概念:“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而“文化经济”归根到底是“人”。2023年在考察江苏苏州时发表系列关于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结合的重要讲话,要求江苏发挥自身优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以人文经济学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经济学”的系列重要讲话、文本文献,简明意赅地指明了人文经济学的基本内涵、本质特色、主要功能与运行规律,是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人文经济和人文经济学核心要义的主要依据和根本指南。
其二,要通过反思批判性对话范式突破西方经济学逐利本性和狭隘知识藩篱,站在时代化唯物史观高度加以理解和把握。提出人文经济学的根本宗旨,在于要让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彻底摆脱以资本逻辑为宰制的西方经济学知识藩篱的束缚,转而原创属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自主知识体系的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是西方式现代文明的经济学表达。从理性人假设出发,它的视野中的“人”不是“人”,而是资本的人格化。它的根本基础和核心要义,就是如何顺畅高效地在资源配置之中完成资本逻辑利益最大化,即利益至上、金钱至上、资本至上原则。从这一原则出发,西方经济学也有“人文经济学”所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含义。一是西方经济学基于资本逻辑逐利本性,将人文经济学或文化经济学仅仅看作文化产业经济学,即产业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总体上依然服从、服务于资本逻辑赚钱逐利最大化规律的支配。二是部分西方经济学家们认为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理性至上背离了人,用抽象数理公式、模型和图形所展现的话语方式难以让大众读懂理解,因此,需要让经济学家们从上述抽象逻辑话语模式中解放出来,用大众读得懂的自然语言贴近大众,让西方经济学大众化,这就是“人文经济学”。主张经济学话语贴近大众具有合理性,但是这一主张的主体依然是西方经济学,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西方经济学为了资本利益而背离大众根本利益的原则问题。三是抽象的人本主义经济学。这一意义上的“人文经济学”,虽然希望超越逐利至上的工具理性的膨胀,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西方经济学的脉络。总之,西方经济学站在资本逻辑逐利本性上,缺乏“以人民为中心”,缺乏总体性把握人文价值优先性、引领性和导向性,显然与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人文经济学本性背道而驰。人文经济学是关于文化与经济总体关系的学问,是关于人民至上经济学、文化价值优先经济学。只有超越西方经济学的狭隘知识和眼界藩篱,站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高度,从经济与文化双向交融互动、融合发展上“研究总体关系”,揭示“总体融和本质”,把握“总体互动规律”,打破原初单纯的以经济利益效用驱动的“经济学壁垒”,深入到与文化融合互动中,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文经济学”其本质内涵、特征和功能,这必将成为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自主知识和话语体系。
其三,要从反思的问题学研究范式出发,深刻理解人文经济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话语表达。“人文经济”命题的提出,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具体表达和内容深化,是呼唤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研究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经济主要创造物质文明,而文化主要创造精神文明,二者协调共进,是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式现代化的资本逻辑弊端的积极成果。西方式现代化最初也源于文化的启蒙运动。肇始于13世纪的意大利,在16世纪遍布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拉开了启蒙运动的序幕,也建树了“大写的人”与“大写的理性”作为西方现代性的两大支柱。以“大写的人”取代神的主宰权威,以“大写的理性”取代中世纪的蒙昧,形成了启蒙文化核心价值。从此,西方式现代化走上了为了满足“人”的欲望和需求,以理性和科学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之路。无论是重商学派、重农学派或是古典经济学派,几乎整个西方经济学都以“经济理性人假设”作为前提。这一经济学的学术话语表达了资本逻辑无限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质欲望,个体的、自我的、物欲至上的理性人成为构成经济社会的人格基础。然而,资本逻辑必然造就社会的两极分化和全面对抗,造成“理性”作为工具不再受“人”支配。这一趋向导致了20世纪西方现代性两大支柱之间的全面撕裂和彻底崩溃,不仅造成了晚期资本主义深层次的文化矛盾,更造成世界经济的过剩危机和滞胀危机,直至爆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摒弃这一西方式现代化中的固有弊端,以人与理性、人文与经济关系的重新融合,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协调来解答世界难题,以人文经济学价值优先、文化优先的新思路来跨越西方经济学人文价值缺失的陷阱。“人文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思想的最新表达。以往唯物史观讨论经济与文化关系的着眼点在于强调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以及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着眼于两者在相互作用中如何推动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人文经济学”则要求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重在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学”的价值导向,重在审视。经济与文化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关系,重在把握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的双向机制,考察文化如何贯穿经济、构成价值导向、灵魂支配、结构布局、助力推动、“维稳”机理、黏合作用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开辟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中国逻辑新境界,谱写新篇章。在“人”“经济”与“文化”三项核心环节中,以“人”为中心,文化和经济双向融和。单纯的文化与单纯的经济脱离了人的中心地位,都不可能建构人文经济形态。
二、阐明人文经济学核心要义:知识建构自觉
笔者多次强调指出:与仅作为西方产业经济学一个分支学科、单纯涉及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狭义“人文经济学”不同,所谓“人文经济”就是文化与经济在总体上相互交融、共进互动、融和发展的一种良性发展方式,是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双向贯通、融和发展的状态。这是中国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形态。人文经济形态中的三大关键要素,即“人”“文化”与“经济”。强调文化价值对于经济具有灵魂引领作用,说到底是强调人的本质主导作用。“文化经济”归根到底是“人文经济”。
“人文经济学”,则是关于“人文经济”的学问,旨在阐明人文经济的本质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功能和操作规律的自主知识体系,这是一种旨在反映和表达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经济学,需要在实践样本和理论提升中系统地加以创造性表达。创造这一独立的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需要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立足于新时代对经济和文化的双向融合关系加以科学把握,解答为何(历史成因和主要机理)、怎样(融合的可能性和路径选择)、什么(结合的样态选择)的规律性问题。
关于人文经济学的基本特征,我们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其一,在本质主旨和学科所指范围上,旨在超越西方经济学眼界,在汲取一切现代经济学积极合理成果的基础上,将之提升扩展到关于经济和文化总体融合关系如何服务、服从于中国式现代化“人民至上”原则的经济学思考,一切现代化经济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一切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好地为人民平等共享的人文原则,满足人民向往的现代化物质文化需要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遵循,将形成具有独特的本质内涵、獨特规律把握的自主知识体系,这就是中国特色经济学。
其二,人文构成了经济的根本价值导向和内在灵魂。突破了西方经济学逐利本性,强调经济的价值指向和主要灵魂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以人为中心、文化优先、价值引导,人文经济学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引导和规范的经济学。
其三,强调古今中外,大凡呈现人文经济形态的民族与时代,都是在用不断增强的经济力量同步推进文化发展的同时,重点着力以人文力量赋予经济深厚的人文价值,文化构成指引经济脉络和形态变迁的主导灵魂和助推动力,“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与社会和谐的“粘合剂”。
其四,人文引导经济建构总体框架和基本格局。人们赞誉人文经济苏州样本的鲜明特色之一,就是“以园林的艺术布展了现代经济格局,以双面绣的绝活实现了东西方的对接”。
其五,人文价值观和主要精神突破了经济原初限于满足物欲“效用经济”的窠臼,提升了产品、产业、经济发展的文化品质,成为提升境界至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台阶。
其六,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双向转型应成为主要机制。人文经济学应着力把握在交融、融合状态的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和塑型状态,而不是偏向单纯考察文化积淀厚重但没有转化为经济的城市。没有这一双向转型机制助力,虽然一些同样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却既没有发展好经济,也没有保护好文化,没有形成“人文经济”良好发展态势。反之亦然。一些民族、国家和地方虽然经济发达,但是文化缺失,同样导致各种发展陷阱丛生、经济基质不稳、社会矛盾激化、发展屡遭挫折。经济文化化的转型方式往往较为宏观而直接,而文化经济化的转型方式则较为隐蔽而细腻,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人文经济的主要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 面。一是以人为本的灵魂主宰性。人文为了人,文化是以人文而化万物。这就是人文经济的内在灵魂。二是价值引领性。“人文经济学”就是“价值引领经济学”。人文就是凸显以人为本的属人性、价值皈依性,看经济创造的物品、经济价值究竟为了谁、依靠谁、最终让谁享受。人文价值优先性,将成为人文经济不同于其他经济方式的最大特点和最主要功能。三是助推动力功能。经济利益固然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但是作为奋斗者的人的文化精神正是激情燃烧、催人奋进的内在动力。四是经济和文化双向渗透、融合、转化功能。经济与文化互不排斥,相互融合。每一个经济发展的效果、文化繁荣的效果,都不仅反映在自身一方,而且要以对方的反响互动为标杆。只有这一互动互进的功能,才能促使人文经济越发展,融合关系越紧密,成为一个发展共同体。五是公共性功能。人文经济产品、形态之所以超越崇尚私利的资本逻辑,主要是因为其具有鲜明的公共性功能。大凡文化昌盛、经济繁荣之地,事务治理的公共性都相对发达,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六是社会聚合功能。传统文化大都是共同体主义价值观优先的文化。进入现代化进程中,共同体主义价值观不断主张社会在发展中重新建立或保持固有的共同体主义,以文立人、以文聚力,就会在经济发展中培养相互依靠、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形成对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包容意识,从而形成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效应。凝聚效应的充分展开,就会形成信心、耐心、毅力和定力,使经济的底盘坚如磐石,稳如泰山。人文经济就是信心经济、稳态经济、安全经济和定力经济。七是人文经济具有开放气质。自私自利的经济学容易造成“内部人控制”、阶层“内卷化”与社会分层“两极化”,到处充满猜忌、不信任和经济关系的裂隙,而崇尚人文精神的经济在打破这一利益局限的格局中将会起到人们难以想象的作用。人文经济助力促进经济要素在跨阶层、跨部门、跨行业、跨单位的开放,走向平等权益的实施。
总之,人文经济具有以文立人、以人兴文、以文导产、以文兴业、以文自信、以文化困、以文推高、以文走强的强大功能,能持续、全面、深入地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赋予经济以价值和灵魂,人文经济不仅大大优化了经济形态的有机性状和生命活力,而且画龙点了“睛”,使之充满神韵和灵动,这才是代表中国未来方向的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经济形态。
三、持续推进人文经济学探索:深化研究自觉
一年来,全国学界和媒体热切关注、聚焦研究人文经济和人文经济学的态势已成热潮,探索解答“何为人文经济学”的论文不断涌现。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处在有关“是”与“为何是”追问解答的初步“入门”状态,尚未触及解答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怎样系统深入把握人文经济学的深刻内涵与内在规律、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又如何以人文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等。为此,我们要持续深入研究,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深度推进探索。
其一,更进一步全面系统考察与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赞赏的苏州、杭州样本案例经验,从中准确理解、提炼总结人文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实践是思想之源。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根源于中国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经济学的相关论述,总是结合具体实践案例和城市样本来加以深刻阐释的。因此,我们要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经济学”的讲话精神,就必须要进一步全面系统深入考察这些实践样本案例,从中一点一滴地系统升华总结有关人文经济学的思想,这就是“按照事物本来面目认识事物”的唯物主义认识原则的基本要求。
其二,要深化理解人文经济学的魂脉与根脉。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自主知识构建与理论创新的表达,首先要守正创新,守当年马克思对于西方经济学本性的批判和唯物史观之“正”,而进一步创新考察文化与经济融会互通、合一共进的关系。同样,我们也要以“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如何润物细无声地浸润经济、特别是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推陈出新,构造人文经济形态,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达用”。
其三,要深化探索如何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上充分发挥好人文经济学的思想引领作用和动力支点作用。人文经济学强调经济和文化的融合发展,就是中国式现代化“人民至上”原则、“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等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的具体体现。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我们要更深入地“以文兴业”“以文推高”,以崇文励智与敢为人先的锐气推动科技创新链的建立,以精致细雅之风完成科技创新链与创新产业链的完美对接,以双面绣的绝活实现向全球开放的双向枢纽的重塑,以和合精神包容天下,推动共同富裕的发展,打造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其四,要深化研究人文经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深刻阐明人文经济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从创新概念、范畴、原理、框架、体系等逐层递进的逻辑,构建这一反映和表达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超越西方經济学视域的中国特色经济学。
其五,要深化研究人文经济学命题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经济思想的关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体体系中把握人文经济学“置身性”、原创贡献和主要功能。
参考文献:
[1]杨依军,王恒志.“这一幅‘双面绣值得细细品鉴”[OL].新华社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3-07/08/c_1129738621.htm,2023-07-08.
[2]理论圆桌会.拓展文化经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N].人民日报,2023-09-04.
[3]习近平.之江新语[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49,232.
〔本文系江苏省社科联重大项目、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目标体系、评价体系研究”(23WTA-018)中期成果〕
(作者系江苏社科名家、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责任编辑:梁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