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管淑平
下雪天,来一碗热腾腾的米酒汤圆便是很好的过冬方式。
冬天的寒,融化在汤圆的爽滑与温暖中;汤圆的甜,是对冬日味蕾最好的奖赏。雪花,扑簌簌地落着;寒风怒号着,咆哮着,以摧枯拉朽的气势侵蚀着中原大地。尽管是在家里,也同样令人觉得寒意深深。于是,生一丛火,煮小半锅水,放入米酒汤圆,等上片刻,煮熟,捞上,入碗。屋里,瞬间氤氲着米酒汤圆的香甜味道。喝下一碗浓稠适度的热汤,如同喝下了一壶温热的老酒,再用汤勺舀一枚枚汤圆,即便是含在嘴里,也觉得心头温暖。
在落魄的年代,米酒汤圆不易得,通常用来招待寒冬腊月家中来访的贵客。天寒露重,冬日沉沉,人安茅屋静。一碗汤圆,冒着袅袅热气,如雾般飘满了整个房间。几口热汤下肚,顿时就赶走了路上所有的风尘仆仆与种种疲惫;一碗汤圆,既是舌尖的甜,也是彼此交情的深厚体现。
其实,制作米酒汤圆的工序并不复杂,只是颇为考验人的耐心。
首先,挑选颗粒饱满的糯米,放入水中浸泡,然后放入蒸笼,小火慢蒸;等米熟后,将糯米放入一个干净、密封的容器,撒上适量酒曲,用筷子在保鲜膜上戳几个小孔方便透气;再裹上一层棉布,等候着糯米与酒曲的充分碰撞与反应。
等候的过程你总会忍不住想揭开盖看看米酒是否酿好。不过,对于一个“吃货”而言,再长的等待也不打紧。我曾经,只为了吃上一笼热腾腾的家乡的小蒸包,在下雪天的大早上一路骑车从郊区赶到市里,路上用了一个多小时。吃到蒸包的那一刻,我的心里是甜美的。
米酒也有度数,生米酒酿好时,若用筷子轻轻一蘸,舌尖微微一抿,还会有一种微辣感。悠悠的酒香味儿,在整个口腔里蔓延,顺着喉咙就一下子滑到了心里,暖洋洋的。有时,略微尝了点米酒,酒香还会在肚里打个转儿,倘若再不文雅地打一个小嗝,那酒香味儿准会一溜烟儿地涌至鼻腔,甚至说话时也带着酒气。
酒香从来不醉人,醉人的,是那颗热爱生活的心。
童年时,我并不大习惯这种带着酒味儿的汤圆,不是汤圆不好吃,只是下肚没几枚,先前的饥肠辘辘就已销声匿迹,而且,双颊发热,面容微醺,很容易就会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等醒来时,却发现自己在母亲的怀里。
据母亲讲,若是实在招架不住米酒的醉意,可以打散几枚鸡蛋,与汤圆一同入锅煮沸,就可以消解掉一些酒气。我没试过,不过,想想汤圆与蛋花搭配,肚中可谓是颇为满足的了!
母亲很喜欢吃米酒汤圆,她说:“米酒汤圆,酸酸甜甜,很像我们的生活。”她有时会捧着一本《本草纲目》一边轻声朗读,一边给我科普吃米酒汤圆的种种好处,连眼角都透着光亮。
可惜,当时的我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不过,受家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来我也渐渐喜欢上了米酒汤圆的味道。米酒汤圆不仅是冬天里的一道甜点,还能祛风散寒。酒性尚温,汤圆软糯甘甜,又以热汤轻轻送服,准能让人全身上下都暖意融融。
江南地区的朋友有歌谣曰:“浴后喝碗甜醪糟,春解困闷秋能饱,冬走十里不觉冷,夏行十里口不渴。”其中的醪糟,就是米酒汤圆,既能解饱、解渴,又能温暖全身,可谓是其真实的描述。
食物链接其实是我们最古老、最可靠的感情链接方式。试想一下,大雪天里,萍水相逢的朋友,围着火炉,吃着汤圆。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感情肯定也会升温,彼此融洽。
不仅如此,生活里那些有光亮的人,对身边的小动物也带着关爱。记得以前父母出远门,回来时,不仅给我们带好吃的,还会给我们家的小花猫带一些吃食。于是,那只花猫,总是像“黏人精”一样,整天都跟在我们身后。
爱,其实是带着温度的。我们小时候,妈妈照顾我们,无微不至,小心翼翼,生怕我们饿了、渴了、病了;长大后,当自己也有了家庭,瞬间就懂得了那带着温度的爱……那种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爱,承载着岁月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