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芳 CAO Xiao-fang;李代珩 LI Dai-heng
(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北京 101149)
中国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是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和达成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随着国内外经济挑战的增加,这一过程变得尤为重要。当前行业正经历从“去产能”到“去产量”的转变,产业集中度提升,竞争加剧。重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体现在提升竞争力、降低成本、增强创新能力、节约资源和环保等方面。尤其在“十四五”期间,重组对重塑行业竞争格局、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及安全至关重要。
中国钢铁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凭借政策和资金优势,在兼并重组、产业升级、绿色制造和数字化转型中处于领先地位。国有钢企如宝钢和鞍钢,通过重组和技术创新,形成了“南宝武、北鞍钢”的市场格局。产品结构方面,行业正从生产普通钢材向优质特殊钢转型,特殊钢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并购重组,不断提升市场份额和竞争力。兼并重组的目标是推动企业合作、显著增强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深化绿色低碳发展、改善资源保障以及提升供给质量。这些目标反映在行业研发投入、工艺技术进步、工业集聚发展、环境保护和国际竞争力等多方面。因此,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适应经济挑战、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手段。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市场调整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对中国乃至全球钢铁行业的未来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
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驱动因素包括政府政策支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技术创新和升级以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
当前阶段,中国钢铁行业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着既有机遇又有挑战的复杂局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了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过剩产能解决机制和完善企业兼并重组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在“十四五”时期,钢铁行业面临原燃料成本高位运行、市场需求下降、碳减排和污染物排放限制等多重制约因素,这为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提供了有利的政策和市场环境[1]。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预计未来五年,钢铁行业将继续经历兼并重组的浪潮,目标是形成几家世界级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提高前5 大和前10 大钢铁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兼并重组将成为企业扩展产能规模的主要手段,优势企业将加速布局,区域整合将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将深入实施,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将加速,而综合性金融服务将提供必要支持。政府将通过制定支持和限制类政策来促进行业兼并重组,联合重组在全面达峰的背景下成为必要路径。此外,《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中的保障措施,如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强化要素保障、加强宣传引导等,将为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在当前阶段,中国钢铁行业的主要任务是优化资源配置,以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政府正在通过调整投资导向和土地政策来引导钢铁企业优化其产业布局,以有效利用和配置资源。在“十四五”规划期间,钢铁行业的发展重点集中在合理规划新建产能布局和推进专业化整合,旨在实现行业的共赢局面。中国宝武等龙头企业通过联合重组,不仅提升了行业集中度,也显著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这反映出专业化整合在提升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方面的关键作用。此外,行业内的并购重组也被视为解决产能过剩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策略。特别是在2023 年钢铁行业盈利水平下降的背景下,优化产能配置和减少同质化、低效产能成为了行业的紧迫需求。另一方面,跨区域产能置换的实施需要综合考虑环保、能耗和布局规划等因素,并配套相应政策,以确保转移项目的顺利实施,从而促进行业整体布局的优化。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推动中国钢铁行业在“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策略,包括资源配置的优化、产能布局的合理规划、专业化整合的实施以及行业集中度的提升。通过这些措施,钢铁行业将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持续发展。
提高市场竞争力是当前中国钢铁企业并购重组的重要驱动因素。在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安全和市场无序竞争等挑战的背景下,钢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强了产业竞争优势,还实现了产业链的完整化和资源配置的优化。例如,鞍钢和本钢的重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整合重组,优势互补,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两家公司在采购、销售和物流等领域的协同作用显著,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中国宝武等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通过横纵向联合重组,实现了跨地区全产业链布局,充分释放规模效应,以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重塑行业发展新格局。同时,这些大型企业的资金实力和智能制造推进,进一步提高了效率,挤压了区域性和中小型企业的市场空间。因此,地区间的钢铁企业合作已成为维护市场领地和提升生存能力的现实选择。此外,联合重组也助力于需求侧管理,释放市场潜力。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下,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有助于减少同质化竞争,促进产品结构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从而更好地满足内需,实现供给与需求的高水平平衡。这些举措不仅响应了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为钢铁行业全面达峰的背景下,实现结构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途径。
技术升级和创新是当前钢铁企业并购重组的关键驱动力。在钢铁行业,追求技术创新和补齐中高端产品链条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高端产品的研发成本高、收益周期长,多数企业倾向于低端快销产品。然而,面对市场和时代的变迁,企业需向高精尖技术领域转型,通过目标明确的兼并重组补足技术短板,实现从低端向高端的跨越。例如,中国宝武在推进“四个一律”目标过程中,通过应用新兴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实现智慧钢厂的建设,不断推动企业的现代化和高科技转型。在鞍钢矿业的案例中,公司通过深化科研机制改革,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构建创新平台,专注于前沿技术研发,成功破解了行业难题,提升了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此外,鞍钢矿业在铁精矿产量和利润上均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并在技术应用上实现了与国外高品位矿石的成本竞争。公司不仅关注矿山的挖潜和新矿山的建设,还注重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推动了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总体而言,钢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升级,提升了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这种以技术为核心的并购重组策略不仅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推动了钢铁行业向更高端、更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转型。
促进结构调整是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重要驱动因素。在“十三五”期间,中国钢铁行业经历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大幅减少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设备,实现了行业的总体转型。然而,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部分企业在产能升级后仍主要生产普通钢材的问题,与行业调整的方向相悖。因此,“十四五”期间的重组不仅仅是量的调整,更是质的飞跃,重点在于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提升产品结构来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兼并重组通过整合资源和技术,提升产业集群化水平,优化产业结构。这一过程中,大型钢铁企业如中国宝武通过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策略,实现了全产业链布局,打造出网络化的产业生态圈。此外,重组还帮助企业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通过资本运作和技术创新,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联合重组成为实现要素最优配置、降低成本、强化核心技术、延伸产业链的有效途径,为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所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它们的根源涉及经济、行业内部、法律、人为和其他外部因素。
全球经济放缓对出口依赖度高的钢铁行业影响深远,国际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限制了中国钢铁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也对钢铁行业构成挑战,重工业依赖减弱,环保要求加强,导致钢铁行业需求下降和产能过剩。
中国钢铁行业长期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下滑,影响企业盈利。产能过剩的原因包括地方政府保护、行业内恶性竞争、下游需求减少等。此外,技术落后和资金链紧张也是行业内部的重要问题。
法律制度不完善,如产权归属不明确、土地使用权转移困难、环保问题处理难度大。地方保护主义也是一个难题,如税收利益和就业问题影响地方政府对兼并重组的态度。
企业文化差异和职工利益问题是兼并重组的重要障碍。不同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困难、职工的裁员和工资福利调整问题需要妥善处理。
环保压力日益加大,技术更新投资需求增长。国际贸易摩擦对中国钢铁产品的出口造成影响,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和风险。
总体来看,中国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需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严峻的行业挑战中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同时应对内外部压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为深化中国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关键措施包括: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以确保行业发展与国家战略一致;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吸引战略投资者;实施资源优化和产能调整,符合市场需求;利用资本市场提供融资并加强风险防控;促进绿色和智能转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鼓励跨界合作,提升行业规范性;加强中央与地方企业的合作,支持技术创新;并在国际并购中加强监管,确保国家利益与企业发展。这些措施共同推动钢铁行业朝更健康、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中国钢铁行业在经历显著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如产能过剩、环境污染和技术创新滞后等挑战[2]。为应对这些挑战并保障行业及国家经济安全,顶层设计的政策引导至关重要。这包括加强政策研究,提供税收、财政、融资支持,以及政府对兼并重组的监管和指导。中央和地方政府应促进有意义的企业联合重组,以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资源保障能力。钢铁企业需积极适应政策和行业趋势,参与重组过程,并努力提升至价值链中高端,以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和重组。
中国钢铁行业的二次混合所有制改革(二次混改)是深化改革、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新策略。这一改革模式旨在引入积极的战略投资者,实现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引入外部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来优化股权结构,提高企业效能[3]。成功的案例包括宝武集团与腾讯合作推动数字化转型,鞍钢集团与阿里巴巴合作加强电商和供应链领域的升级,以及首钢集团与京东合作优化物流和供应链。这些合作模式不仅解决了企业的融资问题,还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和技术创新,有助于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钢铁行业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环保要求提升和技术进步的挑战,正努力通过高效资源利用、产能结构调整和产能置换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具体策略包括优化原材料、能源、技术和人力资源配置,如宝武集团通过矿产资源整合和海外投资保障原材料供应;针对市场需求进行产能结构调整,例如鞍钢集团技术升级开发新型钢材以满足汽车和家电行业需求;以及通过关闭落后产能和引进先进设备进行产能置换,如首钢集团产能转移和太钢不锈的技术升级。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旨在提升行业效率和效益,满足市场需求,推动可持续发展。
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中,资本市场的参与与风险防控至关重要。资本市场参与策略包括发布吸引投资者的重组方案、优化信息披露,以及利用股权融资等多样化融资渠道筹集资金。风险防控则需全面评估风险、建立管理机制和持续监测市场。典型案例如宝武与马钢合并,通过市场筹资和风险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日本新日铁与住友金属、印度塔塔钢铁与英国考文垂钢铁的合并也显示了跨国企业合并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美国U.S. Steel 与ArcelorMittal USA 合并、澳大利亚BHP 与英国Billiton 合并则进一步突显了全球市场份额的扩大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这些案例表明,有效的资本市场参与和风险防控策略对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成功至关重要。
钢铁行业面临的绿色低碳转型和智能制造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方向。首先,行业需全面改革,优化生产流程、更新设备,并采用低碳能源。大型企业集团通过联合重组,可集中资源开发低碳技术,而中小企业由于资源限制,绿色转型较为困难。钢铁行业还需建立与其他产业耦合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现超低排放改造,并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其次,数字化技术使钢铁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通过数据分析、自动化控制和物联网等技术,生产厂家可以更精确地监测和调整生产过程,以确保特钢材料的质量和性能达到最高水平;同时,数字化技术有助于改善供应链管理,高科技特殊钢材的生产通常需要丰富的原材料和复杂的工艺,数字化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供应链,确保原材料的及时供应和生产的顺利进行。此外,数字化还有助于推动产品创新,钢铁行业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来研发新型特殊钢材,以满足国防和太空领域对高强度、高耐用性、耐高温性、抗腐蚀性的要求,通过数字化技术帮助企业模拟材料性能、优化设计,并加速新产品的研发周期。综上,这些举措将有助于钢铁行业适应未来的市场需求和可持续发展。
钢铁行业的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是响应新发展阶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重组目的在于优势互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市场竞争力增强,为成为钢铁强国奠定基础。重点在资源整合、竞争力提升和技术管理创新。如宝武集团收购马钢集团实现规模效益、资源整合和技术升级。跨行业合并应明确目标,充分评估风险,强化文化整合,注重技术创新和持续优化管理。这对企业自身和行业整体发展都是重要策略,但也伴随挑战,需精准操作以确保成功。
2023 年,中国国资委强调深化央地合作,推动央地企业优势互补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尤其是在6 月份,国资委明确提出利用央企上市公司进行兼并重组。宝武、鞍钢等央企上市公司加快了兼并重组步伐,宝武通过与马钢、太钢、新钢、中钢等联合重组强化行业领导地位,鞍钢则成为国内第二大钢铁巨头。国资委推动央企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通过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筹集资金,使央企上市公司成为发展主平台。宝武和鞍钢加快上市公司重组步伐,目标提升粗钢产量及上市公司数量。市场需求疲软和成本高使钢铁行业面临利润下滑,兼并重组成为健康发展必选。这种重组趋势为钢铁行业带来创新和技术支持,推动高质量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钢铁行业的国际并购逐渐增多,不仅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球竞争力,还拓展市场份额和获取先进技术[4]。然而,这也伴随着监管挑战。例如,宝钢集团与沙特阿美合资公司的成立表明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扩张,但也面临法规差异、技术转让等挑战;Mittal Steel与Arcelor 合并,经历就业、国家利益和竞争争议;Tata Steel 收购Corus 面临股东反对、价格战和监管问题;宝武集团收购巴西矿业公司时遭遇环境和社区关系问题;美国钢铁公司与加拿大钢铁公司合并遇到贸易壁垒、关税等挑战。这些案例表明,钢铁企业在国际并购中需确保合规、透明、负责,有效沟通和深入了解国际法律和文化至关重要,以保障公平、合规和透明的并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