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清
“向鹏程” 这个名字, 对于我来说还很陌生。 收到寸丹总编发来的《晚风的意义》 时, 忍不住就先读了起来, 竟然一气读罢,也一气呵成评析。
我有个评论习惯, 也许是“知人论世” 观造成的, 凡被评者皆熟人, 或者是要先“熟” 其人。 而给向鹏程这样的陌生作者评析, 似乎还是第一次。 想不到, 一见倾心, 一下子对这个陌生的“向鹏程” 有了好感, 也成了不是熟人的“熟人”。
我写散文诗的评论, 向来比较吝惜赞语。 而我将鹏程的作品看作是我较能认可的那种, 也顾不上可能让人说我很不新潮的风险。
鹏程是非常注重自生活中攫取的那种, 而他的组章《晚风的意义》 共17 章, 一色的精短简练, 皆具有生活的原发性, 写法轻松, 淡雅清新, 而将平平淡淡的生活写得诗意饱满, 没有将岁月比成“裹尸布” 的意象, 也没有刻意让人看不懂而显示高明的摆弄。 首章《晚风的意义》 前后两段, 两个层面, 一是送来, 二是带去, 送来的是现实, 带去的是希望。 因为这风是“从宋词中慕名而来的” 风, 因而这风也“是步伐也无法踩碎的晚风”。 晚风有什么意义呢? 最后一句, 很有深意“献给我身后山峦中慢慢后退的故乡”, 这也让人顿悟, 这是一首写乡愁的诗, 写的是乡愁, 不动声色的乡愁, 饱含着对“山峦中慢慢后退的故乡” 的深爱。 不过, 诗中“想请它也带走我多余的爱”, 可能会让人有点费解, 为什么是“多余的爱” 呢? “多余的爱” 是一种怎样的爱呢? 反正是“爱”, 是鹏程这一组作品的主旋律。
《路灯下》 也很是轻描淡写, 攫取了夜色苍茫中“晚归的人”的镜头, 第二部分整体议论道:
而那些晚归的人, 依旧选择用沉默丈量时光的距离。 他们踏出的每一步, 都是一次减法。 最后, 当减成一颗回忆里的句点时, 那只飞蛾就在亮如白昼的人生里, 逆光而行。
即使再疼, 灯光唤醒的微尘里, 也是耀眼的归途。
这是抒写, 也是议论, 诗人用步伐丈量时光的减法、 逆光而行的飞蛾, 形象地摹写人生, 很委婉, 也不经意地说着一个不可回避的主题: 生命的意义, 生存的价值。 这也一下子就让诗章赋予了思想的深度。 这也让人很是欣赏他对生活的攫取与提炼。 如果散文诗人都很重视生活, 也就都具备了在生活中捕捉灵感与诠解生活的能力, 而且也不是追求速成的信手走笔, 当下散文诗就不会陷入难堪的“同质化” 的弊端与困境。
《途中阵雨》 的切入与构思都比较艺术。 一场阵雨下过, “屋外是疾风骤雨颤抖的隐忍; 屋内的人, 用咖啡模仿安然和惬意。”诗人于人世百态里选择了两类典型, 对比表现, 收尾处将主旨托出, 也将诗意拉伸了上去: “阵雨和阵痛是一样的。 短暂的伤痛一旦经历了, 就知道天晴的时候, 彩虹也满含慈悲的美。” 虽然这里的言说有点含糊, 或者说还需要有个比较精准而精辟的淬炼,但是, 我们似乎还是能够理解作者所想要说的什么的。
《女娲塑像》 也是这样的收尾, 或者说不少作品都是这样,在铺垫好了之后, 来个“然而”, 紧接着是一段升华的议论, 如此处: “大地的愉悦和哀愁, 人间的聚合与离散, 都是她埋在尘世的雪花。 一半冰冷, 一半灼热得如同母亲的爱。” 这样的写法尤其在同一文本中多了, 就要注意避免重复了。
鹏程这一组章里, 譬如《一条河的使命》《旋转楼梯》《往山上走》《烧酒》《民宿》 等, 几乎所有的诗都写生活, 写他的生活, 也确实写得很生活。 看得出, 他已经具备了深入生活的高度自觉,取材与选题都从底层生活中来; 而他也具有从生活中淬炼诗意的能力, 具有比较好地反映时代精神、 社会情绪与生活经验的能力, 诚如他在《修鞋匠》 里写的:
这是修鞋匠积攒了半生的哲学。 所以, 他手中的黑夜比白天要多。 那些被他修补过的黑夜, 总能走过一个又一个完美的白天。
我从他身边经过时, 他也为我修补了一个黑夜。
——用右腿替代缄默的左腿, 为我修补了一个坚强且安宁的夜。
因为懂得生活, 理解生活, 且诗意地生活, 故而能够在生活中时常与美邂逅, 非常珍重生活的给予, 而让平平淡淡的生活诗意化。 他的《与母亲聊天》 情味很浓, 与其他篇章比, 则是另一种风格, 读后让人会心地温暖, 作者的笔触传神, 善于刻画, 淡淡几笔就将母亲最动人的“笑” 凸显出来, 母亲的慈祥善良温厚朴实勤劳等美德, 几乎全都被写了出来, 也写出母子的亲情关系。最后收束:“其实, 我一直觉得与母亲聊天很舒适。 /无非是我把悲苦说与她听, 她将快乐讲给我听。 剩下的, 都是爱的留白。” 诗之题旨揭然而出, 诗意顿时升华了上去。 “剩下的, 都是爱的留白。”这是向鹏程与母亲聊天的感悟, 也是他对自己散文诗创作的感悟,是其作品给人的强烈印象。 这让我自然想起了泰戈尔一句名言:“灵魂的永远自由, 存在于爱之中; 伟大的东西, 存在于细致之中。” 人生就是生活, 爱是生活里最灿烂的阳光。 优秀的作品, 一定是灵魂自由而充满爱意的, 因此, 也一定是能够给人阳光的。
总的说来, 向鹏程这组作品有个共同特点, 很阳光, 也很干净, 无论是意象摄入, 还是行文造境, 虽然有时过于简洁, 场景与节律问题上还可多讲究点, 但是, 仍不失为有了些诗意的佳作,有了点让人心生涟漪的感动。 好久不写这样的评析文字了, 因为很多的诗以诗的名义而亵渎了诗, 雾里看花而看不到花, 却弄得一头雾水。 我索性也不探究作者的背景材料了, 而从诗里看其人也看到其人, 看到作者活在当下的生活状态, 也许他活得还并不十分滋润, 也许还很年轻, 也许还在“往山上走” 的过程中, 然而, 他对生活的理解与表现, 却让我们读出了满心欢喜, 因为那里“都是爱的留白”。
最后还要真诚感谢《散文诗》, 在无数的来稿里海选出了向鹏程, 这是一种信号, 更是一种具有导向性的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