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华强
党中央向全世界明确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一个重大判断,对于我国新时代如何夯实高质量发展,实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具有极重要意义。
党中央同时指出,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从这个角度说,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必须确立和抓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这一战略目标。
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新范畴,引起了国内外高度关注。但报告本身并没有给出其内涵界定。我国一些学者为此做出自己的新探索。如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要素实现自由流动、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紧密“握手”,是现代经济发展大趋势;中国经济体系向现代化升级的过程,也将是双向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扩大、不断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杰认为,它特指中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所谋求和打造的“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经济体系;具体而言,做强做优做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真正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构建创新型国家,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分别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任务、战略支撑和制度安排。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深入认识和把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笔者结合对党中央文件精神的认真学习,结合当今世界发展现实,也参考上两位专家的看法,尝试把“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概括如下:
2024年1月18日拍摄的津潍高铁津沽海河隧道超大直径盾构机“津城一号”始发现场(无人机照片)。津潍高铁津沽海河隧道是京津冀地区开挖直径最大、掘进距离最长的高铁盾构隧道。来源:新华社
所谓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以促进国内市场竞争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理性调控的“有形之手”紧密结合,并不断推进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经济运行体系,是现代经济发展市场化、调控化、全球化的大趋势过程。特别要强调,中国经济体系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升级,就是中外市场双向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完善和深化的过程。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求:“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需要我们在下述方面做出特别努力:
一是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二是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是要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四是要激发和保护好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2024年1月10日,在理想汽车江苏常州基地车间,机械手臂进行焊接作业。2023年常州市GDP达到10116.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8%。中国GDP“万亿城市”再添新成员。来源:新华社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既是建立在对当今国际经济发展大势把握的基础上,也是建立在对中国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上的。从这些要求看,高质量发展必须把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原则,当作安身立命之本来贯彻落实。
追求高质量的商品生产和经济运行,已经是现代社会越来越严格的公众要求和发展趋势了。质量既体现在微观方面,也体现在宏观方面。
从微观角度说,企业是保证商品质量标杆的主体,因而质量便构成企业的生命力量。即使企业过去有好的质量口碑,但如果不注意抓牢抓实,仍然可能会走向衰落。日本曾出现过的神钢事件就是例证。因此企业必须以质量为切入点,走质量振兴之路。
从宏观角度说,只有真正改善和扩大了有效供给,提高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拥有国际竞争实力,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强调效益优先,意味着必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现代社会中,资源配置不单单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生态问题,优化资源配置,仅仅强调经济效益已经远远不够,还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效益优先必须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效益的竞争优势。这对企业是如此,对国家间的竞争来说,同样是如此。
贯彻综合效益优先原则,应该不断地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依靠创新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指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其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源自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因素,因此变革和创新的作用就特别重要。
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产业体系格局反映着其产业构成的状态。我们要从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从系统的而不是破碎的、从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角度,来把握产业体系的发展规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我们促进和完善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关键是在协同上发力。立足当前,应着重推动实体经济与现代金融协同,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避免金融脱实向虚。着眼长远,需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人才支撑。
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曾强调,要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开出治本良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中的一项重大任务。从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上提出这一概念和任务,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任务,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应该说,对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以调结构、促升级、协供求,就成为了全国人民的共识。
当然,这一任务的本身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也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变化着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便被放在了“三去一降一补”之前。前者是“主攻方向”,后者是为了“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二十大报告中要求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这种内涵的新变化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来把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的提出,主要是要解决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结构性供给缺陷,特别是部分行业和企业的供给能力和供给结构的缺陷,并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因而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但笔者认为仅仅这样,可能还是不够的。从具体要求看,虽然这五个方面非常重要,但进一步看,国内个别企业经常暴露出的不端行为,使得中国国民对本国产品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不信任;前些时期百姓对国外产品,特别是奶粉、高压锅、马桶盖、化妆品等日常生活用品的哄抢式抢购,以致在日本出现了一个新词,叫做“暴买”。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1 亿人次出国旅游,平均每人要消费5 千美元,因而在国际上就形成了5 千亿美元的外需增长,也相当于中国从国外增加了5 千亿美元的进口量。
这有力地表明,我们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除了上述五个方面外,要使商品供给成为有效供给,要使商品供给成为国内的商品需求,要真正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还有个去伪劣问题。这同样对上述的五大任务形成制约,如果不去伪劣,如果商品品质仍然不够,就不能指望去产能、去库存后不产生新的过剩产能和库存,就不能指望供给体系的质量切实得到提高。因而,上述的结构性供给侧改革任务,就不仅仅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还是供给侧结构性管理问题。
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管理问题,无非是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抓好微观主体特别是企业素质的提升工作。供给侧结构性缺陷的关键,无疑是在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因为企业是劳动价值和社会财富的创造场所,是商品的生产者和供给者,这使得提升企业素质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而从提升企业素质角度说,除了继续抓好创新发展、提升硬件先进性之外,我们更要重视抓好软件建设,这包括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重视知识产权建设,促进领导者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产品的档次和品质,促进劳动效率的有效性和先进性等等。
我们生活中的企业难以计数,绝大多数也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但也不排除有个别害群之马,更不能说这些害群之马对我国上述供给侧方面的问题就没有影响,因而防止商品伪劣现象、提升供给品质,就不能只靠企业的自觉,而同样也需要政府的严格监管。
二是抓好政府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性。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做好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更为重要的工作。
从政府的角度说,所有的供给侧缺陷都是通过市场反映出来的,因而除了改革现有一些抑制供给侧活力的体制和政策,如对落后产能的保护、紧缩的货币政策、繁琐的审批制度等;除了某些需求侧管理的措施,如扩大政府购买,来弥补供给侧缺陷外;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加强和完善政府的市场监管制度。这是带有根本性的举措。
市场监管制度如何完善?或者说应该怎样加强和完善市场监管制度?笔者认为至少需要做好以下方面工作:一是需要建设好商品品质快速举报通道,以对商品的质量和市场过剩情况进行及时反应,为此要对举报人给予相应奖励,形成让民间来监督、让政府早知道的良性机制。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要能够顺利进行,信息的畅通和准确,情况的透彻了解,是基本的要求,这样才能即使企业产能的增量和存量调整有现实依据,也使政府的帮助能够有的放矢。从高铁等项目成功的经验看,只要情况明、战略准、措施对,政府的经济行为就会有远超预期的好成效。二是要明确和细化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市场监管责任和惩治方法,并且要逐渐制度化。出现问题一定要有相关干部和直接责任人在公开场合承担责任,不能无关痛痒地批评一顿了结。三是要严格管理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使大家真正为企业发展和国家发展保驾护航,防止出现不负责任和吃拿卡要等现象。
在促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党中央还提醒了我们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就是要推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为此需要我们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这方面可以做好多工作,比如需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要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等。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的。现实情况表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有着多种多样的运行形式,既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不管哪种市场经济体制,要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就必须使人们通过分析和洞察其内部管理制度中的缺口和薄弱环节,能够有针对性地通过制度的建设、补充,来不断优化相关管理制度体系,提升和强化行政管理效力。否则,这种体制就会走向僵化和衰亡。
新中国七十多年的实践表明,在我国现有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有效方式。我国能够从新中国成立时的贫穷落后状态,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该说和市场经济体制所激发出来的活力是息息相关的。因而,我们需要坚持并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就多次强调,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完善产权制度,实现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在这一原则下,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比如,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这是2024年1月31日拍摄的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黑河片区(无人机照片)。来源:新华社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打好当前我国发展中的硬骨头攻坚战。我国党和政府对今后经济领域的要求,就是要根据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个当前中国面临的突出问题,把未来政策的重点从强调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更加重视经济增长质量而非速度。从长远角度看,要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也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充分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为此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充分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国民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形成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经济体制。当今世界是开放性的世界,对此马克思恩格斯一百多年前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就进行过深入剖析。和马恩所处的时代相比,当今世界各国经济之间彼此相互开放的程度已越来越高,已经形成了地球村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体。虽然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还不稳固,甚至出现了反全球化的思潮和举措,但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基础上,由政府间通过协商缔结条约,已经建立起了多种类型的区域经济联盟。在这些一体化的经济区域内,商品、资本和劳务能够自由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际经济的融合。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融入到这种国际融合的趋势中,必须要适应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时代要求。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完成了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从加快发展到科学发展再到“稳中求进”的转换,实现了从增长数量到增长质量、从增长速度到增长效益的升级,正在以世界大国的姿态“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这方面同样需要我们做出艰苦奋斗。我们需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需要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需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需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