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子
(漯河市广播电视台,河南 漯河 462000)
乡村(Rural)是指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口较城市更为分散的地理居住环境,意义与农村相近,常与青山绿水、安静、闲适的生活节奏相联系,一般风景宜人,空气清新,较适合人群居住,民风淳朴。元素是指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乡村元素的自然意义即自然元素,就是以乡村景色、田野山林、池塘小路、本土建筑等所构成的景观现象的综合体现,是一种物质的、有形的实体元素。目前,我国美丽乡村创建势头强劲。
打造美丽乡村,营造“美”的意境,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有乡村特色元素做支撑。那么,如何使这些乡村特色元素被群众广知,成为广播宣传高频词,并将其融合到城市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笔者认为,应该是目前广播媒体人需要努力的方向所在。
党的二十大报告用大量的篇幅阐述乡村振兴工作,并明确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足以见得乡村振兴工作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是从中央到地方重点予以关注的。作为漯河市的市级媒体,应该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凭借自己的力量助推全市乡村振兴工作,以此来提高漯河的知名度、影响力。笔者认为,首先要提高认识,认识什么是乡村元素,何为特色乡村元素,这样才能采取一些针对性办法,使特色乡村元素真正被了解、被关注、被熟知,并成为广播宣传高频词。
只有被了解才能更好地予以推介,这也是使特色乡村元素成为广播宣传高频词最基础的一步。乡村旅游、果蔬种植、中草药种植、5G+智慧农业等,漯河市一大批特色产业的兴起,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给全市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助力了乡村振兴。召陵区召陵镇大徐村成立了富农瓜果蔬菜专业合作社,建成西瓜种植基地,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地,注册了小吊瓜“新大徐”商标。
大徐村吊瓜作为漯河市知名西瓜品牌,成为了大徐村的“明星”。2020 年,大徐吊瓜注册了“新大徐”商标。2023年种植西瓜1 800 亩,比2023 年增加了300 亩,西瓜品种也增加了。村里60%的人都种了吊瓜,争做西瓜种植能手、致富能手。村里西瓜远销北京、上海等地。村民得到了实惠,干劲儿越来越足。
乡村要振兴,产业来支撑。临颍县依托王岗镇梁岗村小辣椒种植基础,扶持发展示范性麦椒套种基地,并在毗连的三家店镇、瓦店镇全面铺开。目前,共建成标准化麦椒套作种植区40 万亩,麦椒套种占比60%以上,按照亩产小麦800 斤以上、小辣椒干椒600 斤以上,比传统模式种植亩均增收2 000 元以上。
临颍县把小辣椒作为特色产业,完善扶持政策、加大科研投入。将水肥一体机、病虫害监测器、巡航无人机、植保无人机、田间气象站、墒情监测站等“硬核装备”,通过智能物联网控制中心将所有现代化农业设施联系起来,提供数据监测、指标分析、指令下达、田间管理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服务。带动相关乡镇高标准农田种植55 万亩以上。带动辣椒优势乡镇种植面积超过40 万亩,年产量超过15 万吨,产值超过18 亿元。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所长郑国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智慧农业就是要引领我们传统农业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我们现在还是在示范应用阶段,未来10—15 年,我们整个农业的发展模式可以说就是这种模式,未来的方向就是这种方向”。
目前,智慧农业已经成为中国农业新业态。发展智慧农业,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生产与农产品高效流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而且还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经营效率、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力量。
临颍县瓦店镇大李村,是中原大地千千万万个普通村庄的缩影。村庄位于临颍县城东部,瓦店镇西南部,北临G344 国道,京港澳高速穿村而过。村庄结合自身实际,着力发展集文旅、康养、研学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业,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通过改造村空置的旧民居入手,主打“乡愁文化”,打开了大李村乡村振兴的突破口。经过三年的努力,现已基本具备雏形。截至目前,全村吸纳社会资金700 余万元打造文创民宿近20 处,接待游客25 000 人次,其中各类旅行团57 个,营业收入130 余万元。绿色发展让乡村“美”起来。大李村还解锁时尚元素,打造拍照打卡一条街,绘制以拍照互动为主题的艺术墙绘,把“乡愁”元素用艺术的形式加以表现,用色彩装扮美丽乡村,用画笔展现美好生活。不仅吸引了很多慕名而来拍照打卡的游客,也为村民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过上了“居住在农村,生活在画中”的幸福生活,群众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美丽大李”成了十里八村向往的地方。
舞阳县文峰乡通过招商引资,招引龙头企业河南华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入驻,以龙头带动作用拉动产业升级,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河南华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增强科研力量,丰富种植品种,在研发食用菌新品种种植外,还积极把成熟的便于群众就地种植的食用菌品种推广到农户。目前,河南华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食用菌种植基地1 500 亩。舞阳县文峰乡发展食用菌种植,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全乡农户进行产业化发展,走出了一条民富村强的乡村振兴之路。
舞阳县章华乡后古城村依据独特的东不羹文化优势,成功入选“第五批河南省传统村落”,成为漯河市唯一入选村落。后古城村位于漯河西50 公里处,1980 年被舞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00 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古城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叫东不羮城,为楚国北方的边塞重镇。以前深翻土地、兴修水利、挖坑塘,一些石器、陶器和钱币等文物多有出土。现有古城墙,石墓潭遗址等。舞阳县志上说“石潭,沙河南岸,紧依古城,石级砌底,东西长里许”。北城墙西段紧依沙河,其实是一座大石坝,人们称大石坝为石头岭。楚国在这里筑城屯兵对于兵力的调遣和物资的运输很有利,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石头岭全长2.5 公里,高50 多米,全部用石头砌成。块块巨石紧紧相挨,层层石阶相错,小的有几百斤,大的有几吨重。春秋时,古城村所处的位置是楚国北部的边防重镇,为保护城池,楚国用多年时间修成石头岭,它高大坚固、雄伟壮观,虽然历经2 000 多年的历史沧桑,但依然保存完好,石头岭再现了2 000 多年前楚国北部边塞的森严和繁荣。
“我爱你”“谢谢你”,在源汇区问十乡曹店村的有机葡萄园里,到处都挂着这样的牌子,树丛下还有太阳能播放器在播放着优美的音乐,不仅如此,葡萄园里还单独留着四行葡萄让小鸟来啄食,在这里,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面。来这里采摘的市民络绎不绝。
被了解过之后,才可以被关注、被熟知,这是使特色乡村元素成为广播宣传高频词最关键的一步。
乡村天地广阔,大有可为。推介的意思是把好的人或事物向人或组织介绍,有推广介绍之意。乡村推介,自我推介是首选,因为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乡村的每一个人,无论是留守乡村的村民,还是已经走出乡村的大学生、在外务工人员、在外安家立业人员等,只要是属于或者曾经属于这个地方,那么应当把推介家乡看作是一种责任。
正如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言:“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在指尖时代的今天,我们的一次点击,一个触碰,都有着无限的可能。可能让我们的乡村、让我们的特色元素广为人知。互联网的强大,使得我们传播的受众群不再仅仅是微信好友、同事、亲人,也不仅仅局限于漯河市及县区、周边地市、河南省内,可以走得更远,包括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而作为本地媒体,广播发声应该分享这些信息,及时汇总并积极推送,用广播传播方式让不同的更多的受众群知晓、了解。这种宣传推介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不用考虑外力、人为等因素,自我推介是最简单且有效的推介方式。
通过媒体进行传播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些新闻人的重要使命。
为更好地宣传乡村特色元素,我们把品牌打造作为提升栏目辨识度、美誉度的重要抓手,强化功能定位,提升内在品质,用品牌栏目带动影响力。向上借力,用好上级平台栏目,宣传推介好漯河形象。与河南卫视《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在实践》栏目合作,制作播发《美丽乡村 商桥村的“食尚年华”》,在全省宣传中彰显了漯河元素。与中央台驻河南记者站联合,在央视农业频道和新闻频道开展3 场春季麦田管理现场直播。
同时,坚持以新闻头条为引领,把社会新闻、新闻链接、主播快评、典型报道等内容有机串联起来,使新闻报道思想性强、主线清晰。以短视频策划和正能量作品传播为抓手,以传统文化、现代科技、温情路线为先导,及时推送,让乡村振兴凸显力量。充分利用网络直播这一宣传形式和流量风口,通过漯河手机台APP、抖音、快手号等平台,共进行了中国丰收节、“食全食美 漯在其中”食博会开幕式等14多场直播活动,累计在线观看达到500 万人次,为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可采取单位(公司企业)+特色产品的方式,技术单位出技术,推广公司出推广,包装企业出包装,自媒体出技术等,各司其职,共同发力。例如,农业部门应该针对乡村特色产业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使其乡村特色产业质量更有保障,效能更加凸显,这样既结合了工作实际,又能为助推乡村特色产业贡献一份力量。又如,包装企业在包装设计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使乡村特色产业包装更具有个性特色,更能代表本地专门属性,让其更具有传播力和辨识度。再如,网络推广公司,可利用推广资源和优势,利用自己丰富的营销经验,专业强大的互联网推广队伍,为其提供专业、有效、全方位的推广,这样可以做到全力打造乡村特色品牌,精准营销,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在指尖时代,短视频成为记录、推广当下乡村生活、乡村特色产品的一种新的流行表达方式。依靠数字经济和乡村振兴政策,短视频平台也带火了大量的“乡村网红”。华农兄弟等,不仅是其个人,而且其特色产品也火了起来。但是大部分乡村对于玩转短视频还存在着不熟悉、不懂得、不知道玩法等这样或者那样的困扰,此时需要漯河自媒体和网红站出来,给予他们一些推送、吸粉、热榜的方法和技巧。
没有这些直接职能的单位和企业,可选择每个单位、企业分包一个乡村参与宣传推介,宣传推介的乡村特色产品应具有非常鲜明的漯河本地特色,单位干部职工可组团去实地参观考察,并结合单位实际,选择独具特色的介绍方式,一定要团结一心,共同发力。此时,广播媒体就把这些助力方式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并加入其中,起到推介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当然,也可采取市民身临其境走入其中的方式,通过打卡、研学、文创等形式,切身感受才能有不一样的收获。这样,通过乡村自我推介+全媒体助力+全社会共同参与,就能够使特色乡村元素成为广播宣传高频词。
乡村特色元素成为高频词之后,如何将其融入城市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漯河市第八次代表大会明确表示,未来五年要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奋力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近年来,漯河市围绕“6+8+4”三个层次特色产业体系(“农产品加工、优质专用小麦、生猪养殖、肉蛋禽养殖、小辣椒、食用菌”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肉牛、奶牛、肉羊、花生、鲜桃、葡萄、草莓、中药材”等八大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和农业生产性服务”等四大新兴产业),研究出台《关于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果的指导意见》,精心谋划乡村产业振兴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项目,形成了舞阳县食用菌、临颍县小辣椒、源汇区面制品和奶制品制作、郾城区畜牧业、召陵区宠物食品制作等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其中,舞阳县文峰乡年生产鲜香菇达2 万吨,形成了以李斌庄村为核心,辐射周围9 个乡镇20 多个自然村的香菇产业带,带动近万名村民种植致富;临颍县小辣椒种植面积达44.3 万亩,年产量13.7 万吨,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种植小辣椒100 余万亩,发展辣椒加工企业300 余家,成为豫中南最大的小辣椒产销集散地,所形成的“麦椒套种、农食融合”模式得到肯定。
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全市乡镇特色产业还存在集而不群、特色知晓度低、特色不够鲜明、特色产业较少、产品相似度高等问题,我们应立足漯河实际,借助中国食品名城的金字招牌,积极发现并强力打造漯河特色产业,贴上“漯河制造”商标,共同推进漯河高质量发展。
总之,我们应该结合上级指示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做好乡村振兴宣传工作,通过乡村自我推介+全媒体助力+全社会共同参与,使特色乡村元素成为广播宣传高频词,然后将其融入城市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虽困难重重,却依然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