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东区第二中心小学 杨 彬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落实,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愈来愈受关注。如何利用阳光一小时大课间活动时间,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提高学生运动兴趣,实现大课间活动的多元化、制度化,一直是我校体育研究的重点。自2020年开始,我们进行了创新多样化大课间活动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效果。
大课间活动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运动习惯的一个重要途径。传统大课间活动无外乎就是广播体操、韵律操以及冬季跑操,这种单调的运动形式学生没兴趣,锻炼效果差。我们曾在四至六年级学生中进行过一个问卷调查,涵盖内容包括:参与学校课间活动兴趣度、在家运动时间、你最喜欢的一项校内体育运动等共计12个问题。得出的结果是:对现有大课间活动无兴趣占76%,没有想参加的运动项目占56%、在家有运动时间的仅占21%。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一个关于学生做课间操态度、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兴趣、参加体育活动是否出汗等内容的问卷,其反馈结果显示,学生对参与体能训练的态度是不积极,只有10%的学生选择主动参与,30%的学生是凭兴趣参加,将近50%的学生选择被动参与,10%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做课间操处于一种机械状态,不出汗。一小部分学生甚至表示是在应付,不得不做。相当一部分学生基本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问及原因,“不想运动”“没兴趣”“不会做”“没时间”为主要选项。但学生对游戏人物、装备、攻略等内容却兴趣盎然,了解甚多。
由此可见,现有大课间活动形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运动兴趣,再加上现在电子产品在学生中的普及,家长对孩子运动特长的培养投入远远低于学科类、艺术类的投入,造成了学生身体素质差、运动兴趣差的双差问题。
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提高学生体能是学校体育的重中之重。依据学校现有场地,创新大课间活动形式与内容,调动学生参加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当务之急。
创新大课间活动形式,改变师生思想意识是关键。
我校向阳文化的核心素养是:“向阳花儿开,朵朵放光彩。”其核心素养是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学校为此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课间活动制度,即:一是明确教师工作量、工作职责,做到有据可依、有量可查;二是全员全程全过程参与,形成校园运动氛围;三是建立年级、班级分层级管理机制,落实过程管理,并将考核评价纳入“最美向阳”评价范畴,营造“多样化大课间活动是提高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径,全校教师人人有责”的校园文化氛围。
其中体育教师的工作职责是:每月定期参加培训与交流,促业务提升。每人每学期创新一至二项活动形式并做好推广与落实。每学期做好责任项目的评估与完善,并形成图文档案存档。每学期进行一次最受学生欢迎的大课间活动项目评选,结果纳入年度考核。
通过以上要求,既帮助教师正确认知大课间活动,提升工作效能,又能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大课间活动项目的确立,应体现多样性、兴趣性、开放性、游戏性、竞争性的原则。既要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又应针对学生身体素质,选择具有一定运动负荷的力量型体育项目,如跑、跳,以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项目的选择要有新意,如阿西跳月、简易瑜伽等,以此吸引学生眼球,提高运动的自觉性与参与度。
体育活动难免会有意外伤害,但要把风险降到最低水平,这就需要所有参与的教师提高责任意识,严格落实操作规程,做好管理与监督。对出现的“无法规避”的意外运动损伤,学校积极做好协调与处理,让教师工作无后顾之忧。
多样性大课间活动形式要体现学校特色,因地制宜,突显个性,做到竞赛性与趣味性兼顾,达到以体促德、以体促智、以体促美、以体促心的目的。
我校大课间活动项目以周为单位,一周一轮换,确保活动形式不单调,并根据季节有所调整。涉及项目突出体能训练,包括:发展学生体能的游戏:跳单双圈、跳长短绳、无敌风火轮接力等;单项体能练习:高抬腿跳、开合跳、后屈腿跑、深蹲、蹲跳起等;趣味性体能运动:图形跑、韵律操、瑜伽、武术、阿西跳月等。
活动项目基本符合不同年龄阶段的运动要求,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凸显了多样化大课间活动的连续性、整体性和趣味性。
1.创新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首先,逐步建立大课间校本资源库,挖掘大课间活动与体育课程的关联点,避免脱离体育教育的本质。按照室内与室外、年级、民族传统等项目类别,先后创编了室内的手指操、雄鹰操;户外的啦啦操、武术操、简易瑜伽操,以及民族特色的阿西操、抖空竹等,再加上七彩阳光等广播体操,极大地丰富了课间活动内容。
其次,融入多元化艺术形式,提高运动兴趣与效率。如武术操配上《中国功夫》的歌曲,瑜伽的配乐是古风歌曲《卷珠帘》,多种风格音乐的加入不仅配合动作,而且起到了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此外通过必要的、科学的运动监测手段,及时了解活动效果,适时调整、完善,让每一项活动资源真正达到提高学生体能训练的目的。
2.激励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思想决定行动。我们注重大课间活动中的课程思政教育,通过班队会、心理课堂、运动评比、奖励表彰等手段,帮助学生明确体育活动的锻炼价值和作用,让他们爱上运动。此外活动项目不唯一、不统一,根据季节特点,从场地、体育文化、学生素质、体育项目喜好、年龄特点等因素出发,按照全校集体、年级集体、班级自主等活动模式,自主选择适合的活动项目,避免了“千人一操”的活动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热情。
3.场地与运动器械相结合。
我校场地面积有限,我们因地制宜、多措并举,让场地与体育器械发挥最大功效。一是整体规划,按照场地特点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蓝球场进行运球、传球、环形跑等活动,大操场划分出跳绳、跳操、抖空竹、阿西操、套圈等区域,合理安排不同年级的活动项目;二是不拘形式,合理使用校园空地、角落等小、空场地等,让每一块场地都能发挥运动的空间。
在器材使用方面,一是让现有器材发挥最大功能,我们成立了乒乓球队,让一直空荡荡的球台有了人气。二是鼓励创新,自制简易器材,如沙罐、花球、花样皮筋等,简便、好用、好玩,学生乐于参与。三是针对闲置、利用率低的设备,如单双杠、跳箱等,我们进行了器材的调整,腾出更多的活动空间。四是落实监管,将能否按分区活动、是否利用器材等作为活动评价的重要指标。
4.坚持实效性和持久性相结合。
大课间活动是学校的门面,是学生运动的保障,更是一个学校体育精神面貌的外显,需要长期的坚持。开学初,合理制订学期活动目标及计划;学期中重视过程落实与完善,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大课间活动项目,并一以贯之;学期末做好总结,力争用相对简单的方式达到最大的效果。
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是大课间活动的有效保障,依据我校“大课间活动评价标准”,成立一支固定的检查队伍,通过日查、周评、月奖励,将开展情况及活动效果作为评价班级的重要依据,促进师生参与热情。
2020 年秋季,我校实行多样化大课间活动。通过三年的实践,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运动习惯、运动态度都有一定的提升。结合河东区小学生体质健康检测评价报告,我校每年的体测成绩都较上一年有0.7—1 的提升,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的运动素养,如耐力、力量、柔韧、速度和灵敏等都得到改善,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也有了提高。创新大课间活动形式,为促进小学生积极参与运动,培养小学生良好运动习惯打下基础,满足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