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访江 祁 琴 法 强 王嘉鹏 张志明*
(1.甘肃省中医院宣传统战处,甘肃 兰州,730050;2.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甘肃 兰州,730050;3.甘肃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甘肃 兰州,730000)
刘一明,清代著名道士,号悟元子,别号素朴散人[1]。生于清雍正十二年,仙逝于清嘉庆二十五年,山西平阳曲沃县(今山西闻喜县东北)人。刘一明出生于一个山西富商之家,少年时就聪慧异于常人,深得家人重视并被培养走仕途,后因得了一场大病,服百药而皆不能治愈。在病痛折磨下,刘一明开始参悟道法,先后跟随名师学习,由于其出色表现,成为清代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2]。雍正乾隆时期,道教各派的思想发展处于低迷时期,当时的清代政府和民间对道教的关注度相对较低,道教各派内部人才相对较少、民间供奉香火者也是寥寥无几。刘一明为了改变此番现状,远赴栖云山、兴隆山(均在今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等地兴修道观、广纳信徒,同时积极著书立说,将自身证道功法悉数托出,以一己之力扭转了道门多年颓势,同时汲取道家思想精华理论,提出了“虚空阴阳丹法”内丹养生思想[3]。
由于当时内丹思想是道家传统的修身养性之法,是在观察和结合世间万物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来映射人的生长之道,提出人的肉体与精气神在自然界中的修炼大法。其起源于隋唐时期,后在与宋明代的理学融合发展中,养生修性思想随之兴起,内丹思想也适应社会潮流。为进一步发展全真龙门派,刘一明将道家内丹修炼思想与当时盛行的中医养生思想结合,汲取道家经典理论精华,提出“阴阳虚空丹法”思想,虽然道家没有将这一思想列入“两家王派”的传统内丹学理论当中,但在《丹道法诀十二种》中,由胡孚琢大师将其明确列为继“两家王派”之后的道家第三家传统内丹思想,将“虚空阴阳丹法”的重要地位确立在道家理论体系当中,同时也明确了它的作用价值[4]。刘一明创立的“虚空阴阳丹法”分为“自身阴阳丹法”和“同类阴阳丹法”,这是其丹道思想的独特之处,在内丹学界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成为其他内丹学派极其重要的理论参考。胡孚琢大师在《丹道法诀十二种》中巧篇中写道:“自身阴阳”上接“虚空阴阳”“同类阴阳”也需要道家所谓“清静筑基”的过程,“虚无丹法”盗取龙虎二弦之气,因此这种内丹修炼术法的手段不同于道家以前的修炼,但都出自于道家丹道思想,在修身养性的方面是互通的。探讨“虚空阴阳丹法”的养生思想,就要明确“自身阴阳丹法”的养生规律,以及“同类阴阳丹法”对丹道养生观的影响,从而实践于修身之法,达到以术延命的目的。
“炼丹术”是魏晋丹家炼出“长生不死药”祈求长寿的一手段,炼出的丹药还有“点石成金”之效能。在玄学倡导养生服石的风潮中,医学家们也把炼丹术趋之援用于医学。后因道家对于修炼观念的不同,在修炼外丹的基础之上,内丹学说也不断兴起,有了以丹砂烧炼的外丹派和自炼精、气、神的内丹派,而在中国古代内丹学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了清修派和双修派两种门派,两者几乎是同时出现。自身阴阳丹法相对应的便是全真龙门派中的清修派,其丹法理论重视炼气,炼“先天一气”为养生之丹本。认为坎离均在自己一身之内,只须一己独修便能炼成内丹。刘一明认为,自身阴阳丹法修炼内丹,主要在性与命相存,两者互相依存但又存在主次关系,性为命之本,而性又不能取代命的功能与职责。练性与修命二者牢不可分,同时修命又是在为练性筑基,练气、育神胎,最后实现脱胎以促养性,从而实现性命的延长。
性命之修炼,依靠自身之气,练气为丹,以修身养性固本。清代道家重视“先天真一之气”的修炼,“先天真一之气”是刘一明炼丹发展过程中对本体论和宇宙论的再认识,并进一步应用到养生大法中,将“祖气”概括为“先天真一之气”。刘一明在多部著作中提出:“性命与造化之道,为生生不息之道。”他在推其道源时指出:“虚无中生一气,自一气而生天地,产阴阳。”从中可以看出,阴阳为一气,又能成三体。先天一真气的气运动,是阴阳的运动,是万物产生的祖气[5]。刘一明认为先天真一之气生万物、产阴阳,而人体阴阳的相生离不开先天真气的推动,这与中医追求阴平阳秘的养生观是一致的,阴阳的和谐统一可使正气存于人体之内,从而使邪气无法侵入,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是中医“治未病”理论中“未病先防”思想的体现。刘一明将自身阴阳丹法修炼中的“先天真一之气”与中医养生思想相结合,认为“先天真一之气”是内药和外药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医药是外药,也是自然界最为纯粹的先天一真气[6]。内药是采外药的精华,经过自身的清修,炼化而成,但不离于体内,所以内药仍属于“先天真一之气”。因此,自身阴阳丹法的养生观主张静坐先修性,取外药之精华,以练内药之精气,取坎填离,而后修命。以自身的清修,获取阴阳的制衡,阴阳相平,精神乃振,将养生修性相关联,通过身体的静修,达到阴阳的调和,从而实现生命的延长[7]。这一内丹清修思想与中医学中的扶正固本、与现代医学里的提高自身免疫力的理论是一致的。以自身的清修,获取阴阳的制衡,阴阳相平,精神乃振,通过养生修性与道家阴阳观念相关联,通过身体的静修,达到阴阳的调和,从而实现生命的延长。道家内丹清修理论符合中医学中的扶正固本理念、也符合现代医学中提高自身免疫力而抵抗病害侵袭的理论[7]。
中医自古以来重视气与阴阳的调解,《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气与阴阳是内丹养生的重要生理与物质基础,“阴阳进退,久以伏炼,阴阳进退,气形互促,气能成神,神则为虚,成仙登道”。修仙与养生,其中的修身层次所涵盖,也通过阴阳互为进退,掌控了精气神三种物质的转换。中医养生,养的就是精气神三种状态的转变,把握分寸,使三宝藏于内而人的气血充足、正气强盛,现于外则人行动敏捷、神识清楚。“自身阴阳丹法”以练内丹,内丹炼气、守精、还神;以先天真气为本,提升人的正气,内藏之精、外露之神处于一个高水平状态,三宝互相转换,互相扶持,以维持自身的阴阳平衡,来实现人体的各脏器功能维持在一个正常状态,并且会减轻外来邪气的侵蚀,将损害减到最低。自身阴阳丹法养生就是通过自身的脏腑与精神的修炼,借助气的作用,使邪气不易侵入人体,或使侵入人体的邪气不得传变,从而不再影响人的正常生理机能。
内丹学中的双修派所研习的是同类阴阳丹法,它是由全真龙门派的南宗所发展下来的。南宋翁葆光所著《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记载:“仙翁深于此道者当意会。此炉之口痛偃月之形状而命名,北海玄化二物,岂可以一穴的法,言之。……偃月炉乃圣人秘之曰悬胎鼎也”[8]。由此可见,翁大家对于同类阴阳丹法的双修十分赞同,认为双修是此类丹法的源泉,因此推荐人们去探索双修之路。人体的养生大法就在于人的动静结合,人体的生理状态需要阴阳平秘,若脏腑协调,可修术养命。“人之生本于阴阳之气”是历代道家所传承和推崇的,阴阳者,须气机平稳,不可亢盛于外,也不可衰少于内,处于相对安静的平衡状态,人体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心理平衡状态才能保持。人体的脏腑功能表现在“人之有生,藏气为本”的理念之中,藏守精气是养生之人健康长寿的关键。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支撑气血平稳运行的内在条件,而医者们用药物调节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旨在达到阴平阳秘、体魄强健的目的。它的平衡和道法运行,使得人的身体、精神、心理都处于机能的最佳状态[9]。
道家认为,人体要达到这种状态,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的、能匹配自身的道家阴阳双修的鼎器。刘一明就对此感慨:“须知在先天中讨同类,大地生人,龙虎无量,其中合星合潮者,亦自有无量数可接可取,第以见不见为可否焉。”因此可见同类阴阳丹法养生(双修派)的养生观,最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鼎”。道家的“鼎”,是“外鼎”和“内鼎”的总称,“外鼎”是指来自现实生活中的药物秘法,“内鼎”是指修炼精气的自身丹田和先天的真气,用自己的“精气神”三宝来修炼丹鼎,经过外药与真气的碰撞融合,使得阳阳双修、气血双补,养生的根本为阴阳的稳定,气血的充足与平衡。《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10]。”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之本,而“同类阴阳丹法”认为养生时阴阳需要双修,《修真辩难》中指出阴阳的相生:“道谓之一阴一阳,道之用言是就谓,无形无象,道之体言是就谓在太极尚未分之时,阴阳生道继太极既分以后包阴阳。阴阳若无,不见道气。其中惟阴阳尚能迭运,长存道气,历为不坏。道为先天,在阴阳则为后天,阴阳之根本,道者也,发挥阴阳者,道者。所谓太极,而太极则又分而为阴与阳,阴阳以一为二,二为一,而成太极[11]。”这其中描述了阴阳的运动机理,同时也说明养性的修炼要注重阴阳双修、不能相离。养生之道在于阴阳,养生要滋阴助阳,滋阴之虚,可以生气,助阳之弱,可以生水,肾气振发,气化复原,则病可去,衰可复[12-14]。故双修派的内丹养生之法就在于阴阳双修、气血双补[15-16]。
葛洪在他所著《抱朴子》中有关于金丹术的记载[17]。书中曰:“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愈妙,黄金人火百炼不消,入土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葛洪重视外药的养生之道,通过外药如黄金与药物的联合应用,将金丹之术的修炼,用于人体自身,从以药石炼其形,以精灵莹其神,以和气濯其质,以善德解其缠,众法共通,来为养生之术作准备。刘一明的“虚空阴阳丹法”将养生之道从外药的修身长寿应用到了自身的形体境界的双修之路。将外药修炼的金丹之术,转化为以自身气血、精神为内药,修炼为内丹之术。内丹将气血、精神转化为内在的防御手段,认为气血精神充足,则百病孚能趋之于内,脏腑宁,精气藏,五谷运化顺,七情有欲而不过,如此则体健身安。
刘一明作为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活动在陇上的丹道大家,不仅对道家修炼思想有着很深的见解,同时也为中医丹道思想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通过自身丹道的理解,将修炼内丹中的“虚空阴阳丹法”的内丹思想与中医传统养生保健思想相结合,通过阴阳的清修与双修,为以“治未病”为核心的中医养生保健思想提供了方法学指导。被称为魏晋时代竹林七贤的嵇康在《养生论》一书中的“吐纳服石”之说,即“呼吸吐纳,服食养生,使神形相亲,表里相近也”的养生理论与道家炼丹术玄学思想互相映照,把养生之法同道家理论一起术化。玄学与道学大家将“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的思想现实化,把“五石散”日常服用,把丹药修炼之类作为“养生长寿”手段。而刘一明在理论依据的基础之上,将“吐纳服石”的养生之术加以发展,将道家修炼的内丹也看作是有形有象的现实之物,因此在修炼和孕育时期都将阴阳视为是人体机能的客观反应,同时也将阴阳的双生与发展,看作是对人体肉身的改造[18-20]。通过自身修身养性的清修道法,促进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将自身阴阳调和到最佳状态,从而达到一种御病于外,防变于内,内外兼修,已达生命之道,从而使人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除此之外,刘一明将内丹的养生大法看作是阴阳相生的作用,阴阳同舟共济,双修阴阳,可达到人所追求的练气、筑基、育胎、脱骨的过程,也是人体自身的一种进化[21]。“虚空阴阳丹法”是人生活观念与易经、自然环境相结合而创新的理论,刘一明汲取前人的理论与经验,将人的身体健康放入此中,留存后世,其目的是让修道之人将其传播给世上生灵,以驱百邪,身无病害。中医也将此融入养生大法之中,“道”与“医”相结合,“丹”与“药”相结合,在修道之中修身养命,在炼丹之中补气养血安神,服内药即为炼丹,炼丹即为炼药,修道即为养生,这为后世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
从以上探讨不难看出,刘一明内丹养生思想汇聚了儒法道诸家的思想主张,具有极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道家丹道养生与中医的“治未病”思想一脉相承。丹道养生之法,无论是清修派还是双修派,都主张通过修身养性,促进自身阴阳消长平衡。由于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大多数人的身体和心理均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是阴阳失调。若长期下去,阴阳失调对身心都会造成较大的损伤,而亚健康状态的调理,可通过丹道养生的方法来修身养性,以达到气血通畅、阴平阳秘、体魄强健,进而达到无病无害、延年益寿、颐养天年的目的。因此,刘一明的“虚空阴阳丹法”内丹养生思想,仍对现代人们的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应进一步传承创新、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