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情能力培养的高职建筑设计课程思政路径探索

2024-03-29 03:57:58李绮云刘亚娇
建材与装饰 2024年7期
关键词:共情建筑师使用者

李绮云,刘亚娇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83)

1 建筑设计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建筑学作为一门涵盖了社会、技术、艺术的综合性学科,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范畴非常宽泛。结合建筑学的各向属性,高职建筑设计课程思政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在社会人文领域,着重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五大发展理念,把以人为本、民主与开放、生态文明建设、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入课程内容中;在技术领域,将认真负责的工匠精神作为人才培养要点;在艺术领域,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健康正向的美学观念。

2 传统建筑设计教育体系导向下的设计价值观及其存在问题

公元前1 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其所著的《建筑十书》中提出的“实用、坚固、美观”建筑三要素概念,被一直沿用至现代。1986 年,原建设部制定了新的建筑技术政策,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八字方针。然而,这些设计要素在传统建筑设计教育中的被重视程度却并不一致[2]。例如,对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巴黎美院布扎体系、包豪斯学派和建构体系对“实用”这一建筑要素似乎并不十分重视,而更侧重对建筑技术和建筑形式的培养训练。布扎体系偏向于对建筑实体的艺术形式的培养,包括艺术构图和前人建筑构造形式的抄绘训练,基本忽略了建筑的功能性和适用性;包豪斯学派主要着眼于空间构造形式,关注空间建造逻辑;建构体系的核心是空间构造技术,侧重空间与材料、构造之间的对应组织。后二者虽然也强调建筑功能,但关注重点仍在形式上[3]。

在传统建筑设计教育体系下,对于建筑基本设计要素中“适用性”方面的训练及评价,往往仅止步于符合强制性的设计规范要求,可以说,只能让设计勉强达到“及格线”。诚然,建筑的艺术属性不容忽视,但其首要属性依然是为人服务的功能性。不以使用者需求出发的设计,是有缺失的设计。

3 共情能力培养是建立“以人为本”设计思想的重要基础

3.1 “以人为本”设计原则的落地难点

“以人为本”的科学设计观,重点解决的是“为谁设计,设计什么,如何设计”的问题。而传统建筑设计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建筑师,往往更关注建筑的形式问题,而忽视了“以人为本”这一建筑设计基本原则。此外,在建筑招投标、客户沟通、媒体传播等各种场景中,有相当一部分非专业人士乃至专业人士主要靠建筑效果图、动画等建筑形象的直观展示去判断方案好坏,无不强化了建筑设计即形式设计的价值取向。“为谁设计”在建筑师眼中成为“为我设计”,“设计什么”成为如何吸引他人注意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间,“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丛生,特色缺失,文化传承堪忧”[4],更有许多外国建筑师把中国当作最大的“实验场”,以致建设部在2017 年发布《城市设计管理办法》,要求依法依规遏制奇怪的建筑乱象。这种乱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业主和设计者的价值观都出现了偏差——业主贪大、媚洋、求怪,设计者则是以自身名利作为设计出发点,缺失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因此,要制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筑设计方案,就必须让学生建立起以使用者的需求为根本的“以人为本”设计观。

3.2 共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Titchener 于1909 年首次提出“共情(empathy)”这一概念,认为共情是通过自身的想法去体验他人的经历,即将客体人性化,感觉自身融入他人或者其他事物的内部中去的心理现象和行为[5]。可以说共情是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能力。明确了“为谁设计”的问题,就可以明白共情的重要性。既然以人为本的设计观提出了设计是为使用者而进行的设计,那么就需要建筑师做到换位思考,真正解决使用者要解决的问题。

共情看似容易,要真正体现到设计中,却并非易事。例如,由于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区别,女性使用卫生间的时间比男性长,而在现实生活中,公共场所的厕位数大多被设计成男女同样多,以致男卫生间闲置而女卫生间排长队的现象经常存在,甚至连女性抢占男卫生间的情况也不时发生。为此,卫生部和建设部都出台了相关规范,规定在服务范围内男女人群数量相当的情况下,男女厕位比例宜为1:2。然而,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仍有许多建筑师忽略规范、缺乏共情能力,坚持设置相同面积的男女厕位。而因为卫生洁具不同,男厕位甚至比女厕位更多。又如,无障碍设计规范对无障碍坡道的设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在遇到场地紧张或者影响立面美观等情况时,有一些建筑师为了自己设计的便利,选择设置一个较短的陡坡,让本该体现人性关怀的设计细节成为摆设,给需要无障碍出行的人群造成了极大不便。这些不合规的设计在实际项目中大量存在。

还有一些设计,即便满足了规范的所有要求,但由于缺乏对具体情况的分析和思考,同样会带来实际使用问题。例如,设计师在场地设计中按规范设置了消防车道,但是在实际使用中,消防车道却被车辆违规占用,一旦发生火灾,将严重延误消防救援,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究其原因,这也许不仅是车主素质或物业管理问题,可能还有停车位配置不足的设计问题。若仅仅按规范设置了消防车道却没有提出合理的停车方案,建筑设计师虽不存在法律责任,却没有尽到职业责任。由此可见,能够做出好设计的建筑师,必须是有责任心、能想他人所想、解决他人所需的具有共情能力的从业者。

4 基于共情能力培养的建筑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

作为高职建筑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建筑设计课程可以以项目式教学的组织方式,通过项目调研分析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让学生主动代入使用者的角色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调研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基于对使用者的共情所发现的问题将更切合使用者的实际需求,经过思考找出的解决方案也远比简单套用规范而得出的结论更符合“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4.1 代入式调研

这里依然以无障碍设计为例。虽然《无障碍设计规范》从国家标准层面对无障碍场景做出了技术规定,但是由于设计者同理心缺失,门前缺少足够的轮椅回转空间、障碍物阻断盲道、缘石坡道的坡口与车行道之间的高差过大等低级错误经常出现。在北京奥运场馆设计期间,建筑师会亲自乘坐轮椅去公共场所体验感受,经过亲身体验设计出的无障碍坡道坡度比规范要求更缓。这就是设计师代入了行动不便人士的角色并进行感受分析的结果。在公共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如果有条件,可以参考该案例,设置寻找最佳无障碍坡度的实践环节。实际上,无障碍设计考虑的不仅是残障人士,还有携带行李的旅客和推婴儿车的父母等。为此,可以设置调研环节:让学生带行李出行,寻找校园中存在的无障碍设计问题。经过调研,学生在设计时也许会在校园通道中增设坡道,也许会增设扶手。经过体验而设计出的作品,往往更加人性化。

华南某大学“菜市场就是美术馆”的菜市场改造课程也是一个很好的课改案例。档主们最初都反对改造,因为他们并不希望市场像大多数改造项目一样变成一处看上去干干净净,但租金昂贵、不利于人际交往、无生活气息的空间,因此他们并不配合师生的调研。授课老师依然希望学生能在满足使用者诉求的前提下使项目品质得到提升,故要求学生和档主一起生活、工作。在一次学生帮助摊贩在暴雨中抢救物质的破冰事件后,学生们获取了档主们的信任。结合调研结果,学生从市场旁美术馆的墙开始实施改造。在两个月共同相处的时间里,学生着重挖掘档主的故事,把“手”作为一个唤起社会大众对摊贩关注的媒介,通过拍摄手的照片并在美术馆展览,实现了生活与艺术的共鸣。展览结束后,摊主们把照片拿进了档口展示,市民和档主也以此为媒介增加了交流。在整个方案改造和使用过程中,建筑师和使用者产生了共鸣,方案获得了使用者的支持,以致使用者也主动参与项目改造中来,实现了生活和艺术的融合,也体现了对档主的人文关怀,项目品质最终得到提升。

4.2 观察式调研

前述菜市场的改造案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考察成本,制约因素较多。若想快速得获得使用者的需求,可以采用观察法。例如,有学生在做街道环境微改造项目时,在现场对卖糖葫芦的小贩进行数小时的观察。学生发现小贩在需要使用卫生间时,无处放置糖葫芦。针对这个问题,学生特意在街道上设计了“放置处”。这就是通过观察了解不同人群的需求,从而在细节处体现人文关怀的一个案例。

4.3 访谈式调研

更为快捷地获取使用者需求的一个方式是直接与使用者进行交流,因此,访谈式调研不可缺少。在一个建筑职场展示的真人秀节目中,某建筑设计公司为参赛选手出的题目是“适老化建筑设计”。这个主题明显应该以老年人的诉求作为设计主要出发点。由于参赛选手都是年轻人,在对老人的需求难以感同身受的前提下,对老年人进行需求访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所有选手中,只有一个人打电话向家中长辈征询意见,并根据长者心中所希望拥有的理想建筑来进行项目选址并确定设计主题。该选手的这个举动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从结果来看,他的方案也是比较优秀的。而另外一个年轻人,只是简单地在功能设置上呼应主题,设计了一个村史馆。该建筑真正服务的对象并不是老人,而是参观者。由于设计者并没有从老人的角度出发,所以他将建筑选址建设在一个需要爬坡的陡峭山地上,对于腿脚不便利的老年人很不友好,脱离了实际,偏离了“适老”的主题,因此没有得到评委认可而获得很低的分数。综上所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于涉及特殊使用人群的建筑设计活动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使用对象进行需求调研是很有必要的。

4.4 建立顺畅的沟通、反馈方式和途径

建筑师若想全面掌握使用者的需求,那么无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在建筑运营使用阶段,都需要多听取使用者的意见。在方案设计阶段,建筑师和业主之间需要建立良性的设计沟通机制,业主需要向建筑师表明自己的诉求和意向,建筑师需要向业主清晰地表达设计思路,两者相互尊重、相互配合,才能设计出好的建筑作品。在建筑建成之后,可以通过多种建筑使用后评价方法来获取使用者的反馈意见。对于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大型公共建筑,还会公开征询公众意见。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在进行法国罗浮宫的扩建工程设计时,为了使功能更加合理,设置了一个玻璃四棱锥作为出入口。然而,由于该四棱锥太像金字塔,设计遭到了法国民众的一致反对。为了能够使民众获得真实的感受,贝聿铭在现场建造了一个1:1 的建筑模型让人体验,最后评价反转,罗浮宫成为法国最受欢迎的博物馆。

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多关注大众对建成环境的使用反馈意见,尤其不能忽略负面的批评。如此,学生才能在同类建筑设计中规避常见的问题,设计出更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建筑。

5 结语

建筑设计绝不只是建筑形态的设计。只考虑建筑外在形式的建筑师偏离了以人为本的设计价值观。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多引导学生通过代入式调研、观察式调研、访谈式调研、VR 体验、设计沟通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充分收集和分析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有助于学生培养共情能力,建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而切实提高其职业素养,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建设舒适家园。

猜你喜欢
共情建筑师使用者
网红会和打工人共情吗
“法定许可”情况下使用者是否需要付费
胖胖的“建筑师”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商业评论(2022年4期)2022-05-05 23:01:30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26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好日子(2018年5期)2018-05-30 16:24:04
当建筑师
抓拍神器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