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2024-03-28 04:34黄晓明郑文霞柯照明
地理教育 2024年14期
关键词:庐山内力时空

黄晓明 郑文霞 柯照明

时空视角是地理学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和學习方式[1]。多样的空间缩放、时间排列及其时空组合,为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学创造了无限可能。如果地理课堂是一场宴席,那么时空素材就是食材和佐料,教学方法就是烹饪手法,时空素材的选取和处理关乎课堂质量。

一、教学背景

笔者参加2022 年江西省优秀教学课例现场展示交流活动,授课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地理(2019年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1课时。本节概念较多,牵涉时空广泛,如果采用“原理+举例”传统讲授,其创意欠缺和过度“牵引”,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开展。

从全球到地方,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的学科视角,有利于学习者迅速梳理脉络和搭建知识框架。但古往今来,从来就没有能勘破万物的双眼。人们认识事物,多从身边开始;人们理解事物,多从身边延展,“耳闻不如目睹”“见微知著,将今论古”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秉持该思路,具体到本课为“踏山寻石,以石知山”,即从今日庐山的四块岩石,推知昔日庐山变迁的时间飞跃(图1);从“知庐山”到“晓天下”的空间拓展(图2)。

二、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为“解释内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2]。结合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人地协调观

欣赏关于庐山的美景佳作,感受人与自然和谐之美;拆析中国汉字,体会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2.综合思维

空间递进“岩石→庐山→世界”,由孤例抽象出一般原理,并加以推广;以实验等形式,推理庐山地貌经历过的内力作用的过程;

3.区域认知

从庐山岭谷→庐山→全球,地表尺度缩放,完善地理空间观念;结合意大利石柱等所处地理位置,推测内力作用的方式。

4.地理实践力

观察、触摸和比较庐山采集的岩石标本,激发学习兴趣和获取感性认识;在合作探究中,形成互信、积极的学习共同体;在实验中,体会发现学会的快乐,锤炼求真品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内力(特别是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

难点:从全球视角,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如表1所示。

五、教学反思

“踏山寻石,以石知山”,本课设计以山、石为先行组织者,把庐山岩石引入课堂,以岩石会说话、实验等激活课堂,在抽象与具象间架设桥梁,达到“神入”理解境界。将发现学习贯穿始终,本节概念都是通过发现推导得出,而不是直接给出,以地理思想方法为逻辑线索,围绕“在哪里?”“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产生了什么作用?”等时空问题展开,对“什么样子?”“为什么在那里?”“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也有所涉及。

在内容上,突出重点。“见山,也要见人”,主体侧重自然,但不乏伟人金句的渲染。对内力三种形式没有平均用力,“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这一重难点,明线上赋予了更多的教学时间及组织形式。暗线上在变质作用等活动中都进行了渗透,这种暗线处理也有助于学生从联系的观点看待地理事物,为后面学习“外力作用”“岩石圈物质循环”埋下了生长点。

参考文献:

[1] 张建珍,段玉山,龚倩.2016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J].地理教学,2017(19):4-6

[2] 布鲁斯·乔伊斯,玛莎·韦尔,艾米莉·卡尔霍恩,兰英,等译. 教学模式(第八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 李健敏,张忠启.高中地理课程思政的策略与实施方式——以“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为例[J].地理教育,2022(12):72-75.

[4] 杨金国.图表释疑“地表形态的塑造”(人教版)[J].地理教育,2015(9):12-13.

通信作者:郑文霞

猜你喜欢
庐山内力时空
跨越时空的相遇
孩子的生命内力需要家长去激发
镜中的时空穿梭
逆作法孔口边梁内力计算
做一次庐山客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孩子的生命内力需要家长去激发
毛泽东登庐山
《李白 庐山谣》
时空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