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鉴钢 解政凤
重重的拍门声和叫喊声,把屋里的知青们唤醒了。路东伟的木板床抵着大门,他一边说“来了”,一边忙着起身穿衣。待他挪开了床去开门,队长维家哈着热气站在门口。他的脚旁放着一只水桶,桶里是清水。
睡得怎么样?队长问。
我一晚上都没睡着!宋小宝没好气地说。
怠慢了。队长满脸歉意。
今天床就能打好,晚上送一张大床过来。他接着说,昨天晚了,我们还没有互相介绍呢!
知青们看着队长,有点腼腆。
何小昆是谁?队长问。
何小昆向前稍微挪了一小步,用手指了指自己。
你个子蛮高。队长打量着何小昆。何小昆一米七五的个头,不胖不瘦,一双眼睛透出坚定与沉稳。他穿着从哥哥那里传过来的宽大的棉衣。
你是组长。队长对何小昆说,你们四个人在一起,组长就是家長。家长就要管柴米油盐酱醋茶。你的担子不轻啊!
我靠大家。何小昆说。
哪位是李志高?队长又问。
李志高举手示意。李志高白白净净,鼻子上架了一副眼镜,上身穿了一件薄棉袄,薄棉袄外面套了一件蓝卡叽布中山装,上衣口袋里插了一支钢笔。
典型的知识分子模样啊!队长这样说他。
我叫宋小宝。挨在李志高旁边的宋小宝不等队长开口,就自我介绍说。队长看他胖胖的身材,胖胖的脸,配上一对大眼睛,样子很可爱。他穿着一件蓝色呢子外套,双手搭在胸前,一副轻松的样子。
乡下很苦,你要准备掉几斤肉。队长拍了拍宋小宝的肩膀。
你应该是路东伟了。队长看着这位上身穿着拖拉机式棉袄、手插在裤兜里的知青说。路东伟点点头。
你的名字有点拗口,我念了几遍才念顺。
我,你们都知道啦,就不用介绍了。我是今年年初当的队长。他指着身旁的那只水桶说,这里有一桶水,你们洗脸刷牙后来我家吃饭。知青组的房子还没有盖起来, 开不了伙。
队长转过身,指着远处的一座草屋说:
我家就在那儿,门口栽了几棵竹子。我先走一步,在家里等你们。说完,队长走了。
昨天晚上队长模糊的身影,此刻在他们眼前清晰起来:队长维家看起来有五十岁左右的年纪,长方形的脸庞清瘦,眼睛略显大些。因为日晒雨淋,他的脸皮差不多和石头一样粗糙。脊背微驼,胸背也不够厚实,却有着一副宽大的骨头架子。他穿了一身灰色夹衣裤,早上天气冷,在上衣外又加了一件蓝色的薄棉背心。裤子显得宽大,两边膝盖处对称地缝了补丁,光脚穿着一双布鞋。
等知青们洗漱完毕、走出屋子时外面已经大亮了。知青们开始打量周围。他们住的地方紧挨着队里的仓库,仓库前面是稻场,稻场边上,有几堆草垛,稻场中间散放着打稻机、打稻桶和石磙。仓库所在的地方比农民居住的村落高出不少,而且相隔一段距离。朝霞从仓库这边映照过去,村子里的屋顶都披上了一层金辉。晨霭中,家家屋子的烟囱都冒出袅袅的青烟。
李志高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在眼前做了一个四方框:这里的景色真不错!
以后就在这里过日子了,这种景色天天有。路东伟耸了耸肩。
他们走进村子,有人看见他们,朝他们笑,或者点点头,都羞涩地不说话。他们很快看到了门口有竹子的房屋,队长正站在门口迎接他们。
这是一座三间横屋外加一间偏屋的草屋,坐北朝南。屋前有一块不大的地坪,地坪的左边栽了十几棵竹子,一只公鸡正领着一群母鸡在竹丛里觅食。地坪向阳的地方,有两对用竹子做成的晒衣架子,上面晾晒着衣裳,衣裳上打着补丁。
队长把他们领进堂屋,屋子里有些暗,等眼睛适应了一会儿,里面才清晰起来。堂屋靠里墙放着水桶、箩筐、装糠的水缸、锄头、花锹和钉耙等农具。堂屋中间是一张方桌,四条长凳围着。还有几张圆凳和小方凳散在四处。队长说,三间横屋,右边这一间,是他和他家里(指妻子)住,旁边连着偏屋,偏房是厨房。左边的这一间,是女儿的房间,女儿睡觉、读书、写作业都在那儿。
堂屋的桌子上,早饭已经摆好。五只碗里盛着稀饭,一只大海碗里堆着蒸熟的山芋,正冒着热气。还有两个盘子,一个盘子里是咸白菜,另一个大一点的盘子里是腌制的白萝卜。他们闻到了白萝卜散发出的一股不算太重的腐臭味。
队长招呼他们坐下。四个知青围着方桌每边坐一个,队长坐在一个桌角旁,我们这里比不上城市,早饭都是这样。
大家互相看了看,拿起筷子,端起碗开始喝稀饭,又用手去拿熟山芋。经过一个冬天的窖藏,开春后的山芋很香很甜,大家都说好吃。队长说,山芋是我们这里的主要粮食,每家都有地窖,从秋天吃到春天。咸菜和腌萝卜是我们这里的当家菜,一年四季都不能断。每家都有两口缸。一口缸腌白菜,入冬的时候把大青菜晒好,腌的时候一层菜一层盐。人站到缸里用脚踩,把卤水踩出来,再压上一块大青石,一直可以吃到第二年的端午。另外一口缸腌萝卜,先把水烧开,凉下来后放盐。盐水倒进缸里,再把萝卜泡进去压实,也能吃好几个月。说着,队长夹起一块萝卜送到嘴里。知青们用筷子尖轻轻地夹了一点盘子里的菜,咸白菜还可以接受,但腌萝卜已经有些腐烂,难以下咽。
很快,盘子里的咸白菜吃完了。有腐臭味的腌萝卜,只有队长一个人动筷子。他扭头喊他家里,再弄点咸白菜来,给知青们添稀饭。
这时候,从厨房里慢慢走出一个老婆婆,头上盘着“粑粑”发型。她的脸有些浮肿,眼睛有点失神,身上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她先把一盘咸白菜放在桌上,又给大家添稀饭。队长说,这是我家里,她年轻的时候干活是一把好手,当过妇女队长,后来得了血吸虫病,两条腿变成了橡皮腿,不能下地干活了。听到自己的男人在生人面前介绍自己,老婆婆有点羞涩。她招呼女儿也出来吃饭。
一个扎着小辫、十岁左右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跑出来,看见知青就收住了脚。队长说,这是我女儿念芝。让她叫叔叔。她笑嘻嘻地朝知青们喊了声“叔叔”,又快快乐乐地跑向妈妈。都十岁了,还不懂事。队长宠溺地说。知青们有些诧异,队长看出来了,说:
我结婚迟,三十五岁才有了女儿。何小昆在心里默算了一下,队长才四十五岁,但看起来显老。
饭刚吃完,刘海友就来了。他和队长上午要带着知青们把队里转一遍。
我们先到塘埂上去吧。队长领着知青从他家出来,走了不到一百米,来到一条长埂上,映入知青们眼中的是一片波光粼粼的水面。
这就是腰塘。队长说。腰塘呈腰子形,塘的三面是柳树和低矮的灌木,只有大埂上栽种了杉树,挺立在那里。
全村吃水、用水、浇灌稻田的水都靠这口塘。队长继续介绍。腰塘里的水清澈而明亮,在微风的吹拂下,低吟浅唱。
面积和学校操场差不多大。何小昆在心里暗暗作着比较。
这里地处丘陵地区,起伏着连绵不断的山体。山不高,没有山峰,山头浑圆。山与山之间是大小不一的水道。春夏时节水流较大,秋冬季节,只有潺潺细流。腰塘生产队就处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两边对峙的不高的土山形成了一个小山冲,这道大埂,连着两座土山,横在冲里,拦截了来自高处的流水,汇成一个小小的水库。腰塘下面,是一层层的梯田。
我们队有两个自然村。队长指着右边那座土山,这是塘上村,家家都姓夏。知青们看过去,山坡上的草屋稀稀落落,安静地卧着,只有青青的炊烟才显示出一些生气。队长又用手指着左边的那座土山,这边是塘下村。地势比塘上村低一些,住的都是刘家宗族。从塘埂上看,塘下村的村落比塘上村大,房屋一个挨着一个,房屋的朝向不统一,也都是清一色的草屋。
我们队怎么没有一栋瓦房呢?何小昆问。
不要说我们队,我们整个公社的屋顶上都没有一片瓦。队长有些伤心。丘陵地区水田不肥,山地适宜种的庄稼有限,日子过得艰苦。过去刘家祠堂是大瓦房,不幸也被毁掉了。
队长把话截住,转回到原来的话题上。过去我们这儿是塘上村和塘下村两个村,两个村的田都在腰塘下面的冲里,到了用水灌田的时候,谁都想把水引到自己的田里。为了水,两个村经常打架。成立农村合作社的时候,就把塘上村和塘下村合并成一个合作社,合作社的名字就叫腰塘,算是把这个结解开了……
这时候,从后面的一块田里跳上来一个人,他對队长嚷道:
你也不介绍介绍我。队长一看,是夏大宝。还没等队长说话,他就自我介绍起来:
我叫夏大宝,你们不要看我现在不怎么样,合作化时期,我当过贫协(贫下中农协会)组长,好歹也是一个干部。我喜欢和有知识的青年玩,我家住在塘上村。
他用手朝身后指了指,你们有空过来玩。知青们都说好。
七八个青年男女正在田埂上穿行,把一担担冬天准备的堆肥挑到田里。队长把他们招呼过来,他对何小昆和刘海友说,你们都是年轻人,互相介绍认识吧!何小昆把他们四个人做了介绍。介绍到宋小宝时,这帮村里的年轻人嘻嘻地笑开了。何小昆问他们笑什么?其中一个女子说,一个大男子怎么起了一个小伢子的名字?言毕一阵哄笑。
你们喝了牛尿是不是?队长训斥他们。
刘海友指着那个女子对知青说,她叫杏子,我们叫她“三快”:眼快、手快、嘴快。
在叽叽喳喳地说话间,刘海友又把木闩、梅子、老丫头,还有他弟弟刘海余介绍给知青。介绍完了,队长朝年轻人挥挥手,让他们继续去挑肥。
队长领着知青们看完冲里的水田,来到塘上村。那边山坡上,一些妇女正在整地,把翻开的土块打碎、晒太阳,准备日后种山芋。队长和妇女们简单地打了声招呼,然后抓起一块土,把它捏碎,摊在手掌上伸给知青们看:这里的地含沙石多,土壤营养不好,只能种山芋。
山地旁边是一片树林。
这里原来是一片森林。队长用手比划出一个大圈。
最大的树有桶口粗,都是百年的老树。他指着远处,我们县里有铁矿,五八年炼钢铁,把我们这里的树都砍去烧掉了。现在这些树都是后来栽的,还没成气候。
有好多事情,怎么说呢……说完这句话,队长叹了口气,他好像是在对知青们说,又好像在自言自语。
苏鉴钢、解政凤:均为1955年出生,俩人为同届高中毕业生,于1974年插队下乡。招工回城后俩人结为夫妻。苏鉴钢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解政凤在职业技术学院任职。退休后,两人联手创作,有文学作品见于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