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与心智发展: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问题的对策解析

2024-03-27 11:43崔翼
经济师 2024年2期
关键词:问题

摘 要: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是指在遵守网络公共空间法律和尊重网络公共空间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受到网络新媒介影响的中学生,利用与网络媒介阶段相适应的话语形式来表达和传递对祖国的情感、思想和行为。目前,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表现为三种矛盾性现状:理性表达与非理性表达相互交织、积极网络爱国主义现象与消极网络爱国主义现象并存、自主性表达与操纵性表达交叉错杂。它的内部存在三种典型的问题:表达娱乐化倾向、自证性观念循环和非本真性表达。根据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现象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一方面进行正向的话语宣传,另一方面通过多维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来化解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内部偏离正确方向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 矛盾性现状 问题

中图分类号:F062.5;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2-182-03

网络爱国主义是新型的爱国主义,具有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国内学界对网络爱国主义这一概念尚未达成共识,且这个概念以不同的角度被界定的过程中呈现出深浅不同的片面性,但对我们重新建构网络爱国主义概念却提供一定启迪。目前学界对网络爱国主义的界定主要有四种类型,分别为“载体论”“辨析论”“现象论”“超越论”。第一种类型是目前学界主流的“载体论”,即强调凭借网络平台发表爱国主义言论和举办爱国主义活动。李绍元和杨平认为,网络爱国主义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是具有平台性质的互联网[1]。第二种类型是“辨析论”,即在同传统爱国主义、网络民族主义和网络民粹主义的辨析中对网络爱国主义概念作出界定。网络爱国主义是传统爱国主义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和扩展,与网络民族主义相比更强调祖国内部的同质性和祖国自身历史独特性。崔聪和张励仁指出,网络民粹主义者通过建构位于中心地区的“想象的人民群体”来屏蔽开放的爱国主义,过度关注单向度的负面信息阻碍具有美德品质的爱国情感表达[2]。第三种类型是“现象论”,即将网络爱国主义直接等同于网络爱国主义现象。“现象论”对网络爱国主义现象发生原因、演进过程及特点进行分析,有利于充分了解现象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但是只研究网络爱国主义现象会导致停留在事物的外部联系进而阻滞对网络爱国主义本质的探究。第四种类型是“超越论”,即对网络爱国主义的界定并不是对爱国主義概念和对网络概念的简单叠加,而是对两者概念批判性超越的全新定义。陈珂认为网络爱国主义是“网民在遵守网络社会基本规约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表达对祖国热爱与忠诚的一切情感、思想和行为”[3]。通过梳理与评析学界对网络爱国主义界定的四种不同类型,基于此将网络爱国主义定义为:在遵守网络公共空间法律和尊重网络公共空间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受到网络新媒介影响的多元化民众,利用与网络媒介阶段相适应的话语形式来表达和传递对祖国的情感、思想和行为。

一、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的现状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新征程中,中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备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声模式和实践方式逐渐被党和国家所重视。中学生在网络空间的爱国主义言行是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因其主体的特殊性和平台的独特性而显露出优势与劣势并存的特征:

第一,理性表达与非理性表达相互交织。对于一致的爱国主义事件,有的中学生因其血气方刚或基于从众心理表现出盲目爱国的倾向;有的能够根据事件自身的是非曲直站在人民的、祖国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并发表理性言论;有的在发表理性爱国言论后,由于遭到他人的恶意攻讦,转而将斗争的矛头集中在他人的恶语上而偏离了初衷。这种种现象不仅表明中学生群体内部的复杂性,而且外显为其行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第二,积极网络爱国主义现象与消极网络爱国主义现象并存。有的中学生只有当民族受到威胁、国家尊严受到侵害的时候,才站出来为祖国摇旗呐喊;而有的中学生更为积极。在言论方面,即使尚未有外部威胁,中学生也愿意自觉表达爱国之情。在行动方面,表现为有的中学生更愿意支持国货,通过对象征着中国文化母体的具体产品的认同来表达对祖国的真挚感情。

第三,自主性表达与操纵性表达交叉错杂。网络爱国主义是一种介于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对祖国的感情表达方式。对中学生来说,在互联网上发声已经嵌入社会生活中。有的中学生理想坚定,无论使用何种媒介,都会充沛地自主表达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真感情,而有的中学生受到社会舆论中的某些影响或者被流量带来的资本所收买,要么以“高级黑、低级红”的面貌在互联网上发声,要么在资本逻辑的操纵下表达出无思考性的爱国情感。

二、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网络爱国主义为中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表达爱国方式的平台,进一步拓宽了爱国主义在人类社会中的空间域,为中学生在网络上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益途径,但是其内部受到中学生自身的特点、媒介环境的干扰以及资本的逐利倾向的影响,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中学生心智的不成熟特性导致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呈现娱乐化倾向。学业是中学生的第一“天职”。他们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学缘关系和家庭关系,而就政治关系来说,一方面它离中学生距离较遥远,另一方面中学生在能力上往往力有未逮,因此表现出一定的“去政治化”倾向。新时代的中学生虽然在学校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但有的羞于在现实公共领域表达对祖国热爱之情,有的还表现出在中国经济处于“熟经济”阶段时内心的彷徨,即对祖国深沉挚爱和对前途明暗迷惘之间的张力。归根到底,他们不是不爱社会主义中国,而是心智的不成熟。因此,他们不喜欢庄重的表达方式,不习惯在众人的注视下表现对祖国的感情,渴望拥有对其缄口不言的消极自由权。但是,互联网允许中学生以数字账号的生存形式通过二次元话语、图像加工、图像评论与转发、短视频制作等方式来表达和传递对中国的喜爱之情,从而缓解了内心的不安与羞涩。当中学生熟悉二次元表达方式的时候,会很自然地对它们产生情感共鸣,并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使用它们。在以二次元的符码形式表达主流爱国主义意识形态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减爱国主义的严肃性,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以轻盈的表达形式呈现厚重历史感和深沉爱国情,消解了历史任务的崇高性和爱国人物的艰辛感,使中学生感受到网络爱国主义之轻;另一方面,二次元符码表达形式在拆除了“次元壁”的同时,又建立起新的壁垒,造成本应该形成的网络爱国主义共识被熟悉二次元表达形式的中学生和不熟悉这种表达形式的中学生之间的网络爱国主义“表达沟壑”所代替,党同伐异的现象此起彼伏,消解了网络爱国主义严肃性。除此之外,在网络场域中图像环簇的时代,中学生作为资深的“互联网原住民”无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一旦这种方式成为中学生在网络上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主导途径时,问题也就显现。由于中学生的心智易受到暗示,爱国主义图像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打破了中学生之间时空的隔阂,形成了独特的“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心理群体”,受到统一的图像表意精神的支配。这种“心理群体”蕴含着“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4]倾向,单个中学生的个性淹没在有机群体统一的图像表意方式之中,进一步强化了视觉上的“狂欢”。在过度追逐视觉冲击的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中学生过度使用图像表意的方式表达爱国主义情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爱国主义话语的缺失,进而影响中学生的逻辑能力。使用文字表意的方式来传递爱国主义情感,意味着接受者必须对文字信息进行解码和再编码,培养了中学生的概念抽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而利用图像直接进行交流,编码和解码过程被免除了,相关能力可能会退化。另一方面,图像表意的方式会使部分中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理解爱国主义的深远意蕴,进一步影响新时代爱国主义目标的实现情况。

第二,拟态环境造成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落入自证性观念陷阱。在新式媒介创造的拟态环境使得中学生沉浸在非客观的真实环境中。如果中学生具有敏锐的辨别意识和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进行交叉检查的自觉性,那么他们有可能在相当程度上基于一定的客观事实表达爱国主义情感。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尤其在网络新媒介的环境下,中学生因其年轻气盛很容易对“象征性现实”产生好感,并在推荐算法的操纵下进一步增强了原有的认知,这种印象的累积导致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发生了错位。具体表现为:一方面,部分中学生基于网络媒介创造的拟态环境提供的“伪事实”做出爱国主义的表达,透露着某些中学生心智不成熟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学生沉浸在网络新媒介提供的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拟态环境中,受到协同过滤算法的控制,他们会不断确证自己认同的爱国主义的理解,这不仅会导致公共领域中对爱国主义概念共同认可的消弭,给中学老师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带来了困难,而且中学生会越来越不习惯和自己所理解的爱国主义不同观点共存,他们甚至会从捍卫观点上升至为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而战,最终陷入“逆火效应”的怪圈。

第三,西方国家借助资本逐利逻辑侵蚀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的本真性表达。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表达过资本出世时的肮脏和卑污,并通过分析资本的实质说明资本的原罪并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马克思指出:“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5]这说明以物质为表现形态的资本隐藏着社会关系。资本是资本主义文明的本质特征,它使人类文明形态突破了农业文明的桎梏。西方国家资本的逐利逻辑不但拓宽了人类现实空间的疆域,而且强势介入网络虚拟公共空间,一定程度塑造了网络舆论场的环境。从本质来说,资本逻辑是以资本增值为最终目的和最高要求,但是脱离具体的社会经济制度空谈资本逻辑是不可行的。在社会主义中国,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下,资本逻辑也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属性,一种是以资本增值为导向的自然属性,另一种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统摄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属性,且资本的社会属性引导和规制自然属性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值得警惕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资本表现出的自然逐利逻辑给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带来的问题以及造成的不良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西方资本以金钱的形式贿赂和收编网络上懵懵懂懂的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本真性的爱国情感表达被物性化。部分中学生由于受到了金钱的诱惑,他们并非出于自己对祖国真情实感的流露,而是出自金钱或虚拟货币的诱导才表达出非理性化的爱国之情。这不仅会卷入为了短期利益而甘愿被操控的非理性的中学生,进一步压缩网络爱国主义主流话语的空间,而且当有的学生甚至可以为了利益放弃气节和情操、漠视国家利益与民族大义、无思考性地表达爱国之情的时候,便会对他们的身心产生深远的不利影响。

第二,在网络信息过载的环境下,有些中学生意识到要想自己的爱国主义表达被他者看见就必须遵守资本的游戏规则,服从点赞量、转发量、评论量等理性化数据,这会诱导出非真实性的网络爱国主义话语。

第三,由于中学生存在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且性格易冲动的特点,部分中学生会落入被资本逻辑支配的“网络大V”和“意见领袖”等别有用心的人精心编织的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表现出盲从的爱国主义表达倾向。中学生正处于寻求精神归宿和心灵港湾的阶段,而现实中的父母、老师等人并不能给他们提供恰当的情感关怀。“网络大V”等人以其煽动性的话语迎合了他们特有的反叛性,中学生也愿意追随这些人,成为他们言语的拥趸,此时的中学生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带有“美化滤镜”的部分中学生往往会麻木地盲从接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编造的谎言和歪曲的历史,使有些中学生对主流的爱国主义话语产生认同危机,进而搞乱了新时代部分中学生的人心。

三、基于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存在问题的对策

根据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现象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有针对性地一方面进行正向的话语宣传,另一方面通過多维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来化解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内部偏离正确方向的问题。

(一)在网络表达的娱乐性与严肃性的辩证统一中实现正向宣传

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的表达表现出娱乐化特点是网络新媒体与中学生偏好的“合谋”。虽然这种娱乐化形式侵犯了严肃性话语表达的空间,但不意味着中学生必须在娱乐化与严肃性之间做单选题。恰恰相反,中学生必须以兼陈中衡的眼光在两者之间创造帕累托最优局面,既能保持网络爱国主义的严肃性,又能让“硬”内容“软着陆。”

中学生有必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对以祖国和中华民族为主题的相关大事件进行深入学习,直至基本掌握有关事件的发展脉络。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由朴素爱国情向“坚定的爱国信念”的转化[6],同时预示着,即使中学生采取常用的二次元方式来表达爱国情感,它也拥有了严肃事实作为坚强后盾。他们“萌化”的表达方式本身没有错误,有问题的是以二次元娱乐化之名行恶搞爱国主义之实,其本质是“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7]。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的表达确实存在严肃性与娱乐性的平衡点,关键是中学生的表达要有由表及里的思考和获得官媒的欣赏与赞同。

(二)建构家庭—社会—学校多维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媒介所营造的环境不仅是人为的、虚拟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伪造的”[8],身处拟态环境中的中学生不可避免地接收到“失真”的煽动性爱国信息,与其彻底根除拟态环境,不如选择更现实的方法,即通过家庭对中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来提升他们在拟态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和辨识能力。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教育场所。中学生的媒介素养在媒介新时代比信息本身更重要,家长通过对他们媒介素养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媒介语言、媒介环境,懂得媒介再生产现实的特点,区分媒介现实与社会现实,从而能够充分知晓媒介所传递的讯息背后蕴含的价值理念。除此之外,家长应该努力帮助中学生形成科学的爱国主义观点,增强过滤理念的能力,能够让他们将正确的信息融入价值体系并教导其对转发的内容负责任。

新型媒介与传统媒介相比,在传播初始阶段把关人由真实的编辑者和审查者转变为算法推荐机制,这就导致传递给每个中学生的爱国主义“事实”表现出千人千面的特征,由此诱导出中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情感表达的错位。这种错位不仅体现在缺少底层事实层面的共识,而且表现为中学生在算法的操纵下强化原有的情感。需要指出的是,推荐算法在信息过载时代承担着供需适配的职责以及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功能,不能将情感的板结化全部归罪于推荐算法的使用。事实上,“回声室效应”之所以被社会广泛关注,不是因为人对自己喜爱事物的增强性认同,而是警惕由于社会信息在社会结构中的凝固化所引起的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偏见和误解。要能成功摆脱中学生耳畔的“回声”,可以从两个方面着力:第一,探索和开发“社会性算法”。当中学生沉浸在推荐算法所构建的网络爱国主义“茧房”中,很大程度是算法的开发者没能认清人的本质,他们把人看作西方语境下原子化个人,而不是看作“社会个人”[9]。通过探索和开发“社会性算法”,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中公私观的合理思想,突破只关注孤立的个人喜好的樊笼,而将范围延展到个人与群体、个人与阶层等不同的关系,此时的个人虽然仍在“茧”中,但外延已经明显扩大。第二,调整推荐算法参数比例,在其中引入一定比例的随机性。中学生会根据必然性中的偶然性事件,合理调整对事实的认知,进而纠偏错位的网络爱国主义情感表达。

中学生活动在一个希望被看见和被感知的网络世界,他们就必须服从网络世界中附着资本的理性化原则,在这个过程中部分话语变成了数据,因此要充分发挥中学生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将网络舆论场中异化了的话语和数字账号重新赋予真实的生命力和生命感,让话语真正成为主体本质力量的体现,而不是独立于主体的异化物。渴望被他人认可一直是人类众多需求之一,但是中学生思想政治课的育人价值首先就在于让学生明白尊重内心的声音是获得他人认可的前提和基础。虽然资本的逐利性使得一部分真实的信息被埋没,但是盲从地屈服于资本的力量,与资本同流合污,将成为资本的附属物,會造成网络理性爱国主义的失语现象,为此就需要高扬中学生思政课的德性价值,以德制利,以义摄利,引导中学生根据事情自身的是非曲直发表网络理性爱国言论。要充分发挥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批判与建设相统一的功能,教师要努力实现“顶着讲”,通过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来源、表现形式和本质,帮助中学生辨明大是大非,在和错误思潮斗争中改造他们的主观思想,使中学生认清“网络大V”的真面目即认识到“‘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0],并结合中学生的生理因素引导中学生发表独立的和理性的网络爱国言论。

参考文献:

[1] 李绍元,杨平.新时代的新爱国主义[J].云南社会科学,2010(01):51.

[2] 崔聪,张励仁.“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影响下爱国主义价值观培育的挑战与应对[J].理论导刊,2020(01):113.

[3] 陈珂.中国网络爱国主义现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9.

[4] [法]勒庞.乌合之众[M].冯克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71.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41.

[6] 王淼.青年网络爱国主义的话语特征与引导策略[J].人民论坛,2019(24):51.

[7]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0.

[8] 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81.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1.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作者简介:崔翼(1999—),男,汉族,天津市人,福建师范大学2022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问题
保障性住房选址问题分析及选址建议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避开“问题”银行股
试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及控制
浅谈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有效性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完善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探讨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