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

2024-03-27 06:47许幼飞胡晨愉唐余方
当代党员 2024年6期
关键词:摇橹新质生产力

许幼飞 胡晨愉 唐余方

这个春天,“新质生产力”成为贯穿全国两会的高频词。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两会声音,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方向路径,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新质生产力被视为撬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点,正成为各地“百舸争流”的澎湃动力。

重庆以制造业立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从“416”科技创新战略,到“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一系列目标任务,都指向要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形成现代化新重庆的新质生产力。

春潮涌动,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在生机勃勃的春天里,记者走进重庆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平台,探究重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路径一:研发新技术 实现自立自强

3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重庆再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体验中心陈列厅,看到了国产大飞机C919装备的轻薄“棉衣”——玻璃纤维隔音隔热毡。

这个如泡沫地垫般轻薄的飞机棉,究竟蕴藏着多少高科技?

“这是由超细玻璃纤维棉制成的,目前我们是国内唯一能批量生产该产品的企业。”再升科技副总经理杨金明介绍道。

这种超细玻璃纤维棉,直径在0.1—0.2μm,仅为头发丝的八百分之一。由此制成的飞机棉,具有轻质、柔性、隔热隔音等特点。

此前,全球范围内,仅有美国公司能生产此种飞机棉。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依靠“从0到1”的科技创新,通过革命性、颠覆性的技术突破,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早在2016年,再升科技就嗅到了技术革命性、颠覆性突破的重要性。为保障飞机棉的自主供应,将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年,企业主动请缨,为国产C919大型客机造“棉衣”。

“作为国内超细玻璃纤维龙头企业,我们有材料基础、研发团队。”杨金明直言,“所以,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啃下这块‘硬骨头。”

国外技术垄断,也就意味着能参考的资料微乎其微。

“产品长什么样、性能指标如何,我们都不清楚。但是公司非常支持这个项目,所以我们也铆足劲,想着不管多少年,都要把产品做出来。”再升科技技术中心副主任胡州回忆,当时,该项目的研发团队不过30人,团队成员也非常年轻,以“80后”“90后”为主,她加入时才24岁。

纤维丝的成分、直径、分布,棉毡的容重、组织形态和分布结构都会影响飞机棉的隔音隔热效果,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达到预期目标,胡州所在的研发团队不断打磨试验方案、调整工艺路线。实验室试验、小试、中试、定型……经过成千上万次的试验,终于,2020年,再升科技成功研制出第一款型号的飞机棉,迈出了飞机棉国产化的第一步。

3年不断精进,产品持续迭代升级。2023年5月28日,装备着国产飞机棉的C919大型客机,执行MU9191航班,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

这意味着耗时7年、前后投入7000多万元的坚持终见成效。从此,中国牢牢将高性能超细玻璃纤维材料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强超细玻璃纤维及制品的基础研究,不断拓展装备及系统应用场景,巩固发展优势,发挥行业引领作用。”杨金明称。

再升科技的“勇于突破”也折射出重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2023年6月,重庆将制造业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升级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孙凌宇认为,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着力点之一就是立足“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重构标志性产业链体系,按照持续巩固、发展不足和尚处空白,对关键环节、技术进行标记、实现突破,做大做强做优标志性产业链。

路径二:运用新手段 强化数智赋能

检测汽车顶盖涂胶质量、核对PVC下遮蔽堵盖数量、检测车身焊接缝隙是否均匀……在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两江智慧工厂)总装车间,300多个智能检测点位覆盖整车生产流程,能精准监测生产线上各个质检环节,并将采集到的影像以数据形式快速储存进“大脑”。

赛力斯汽车(两江智慧工厂)的这套AI智能视觉检测系统,由重庆中科摇橹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实现了关键工序检测的100%自动化。

“如果检测到问题,机器会迅速发出警报。”摇橹船科技首席科学家王建力称,“市场上有企业研究光,也有企业研究AI,但将光和AI结合起来的,只有我们一家,这就好比给生产线上的机器装上了‘眼睛和‘大脑。”

摇橹船科技是由重庆两江新区、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共同孵化的一家硬科技人工智能企业,旨在以“光+AI”赋能制造链智能化协同,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自动化、无人化转型升级。

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我国由“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重要路径,其核心是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也是捕捉生产线上产品质量数据的一个重要入口。摇橹船科技的核心團队来自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完整掌握了光、机、电、算、软设计开发能力,被业界称为“智能视觉国家队”,其开发的多款智能视觉装备产品技术参数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为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技术支撑。

“重庆制造业门类齐全,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足够旺盛,智能视觉装备有广泛的应用场景,这是公司选择落地重庆的主要原因。”王建力说,尽管落地重庆的时间并不长,但摇橹船科技的技术实力很受市场青睐。

2022年,赛力斯汽车通过两江新区联系到摇橹船科技,寻求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升级的解决方案。

一支由四五十人组成的研发团队随即入驻企业。

“虽然一开始只有7个点位,但研发团队花了近半年的时间。”王建力称,“由于受工业场景复杂、现有数据少等因素限制,如何布点安装系统、选择何种模型,都需要经过反复试验和验证,不断优化调整。”

正是基于这次合作,后续赛力斯汽车在打造两江智慧工厂时,仍然选择摇橹船科技为其研发AI智能视觉检测系统。

成立4年来,摇橹船科技的“触角”逐步跨越汽车生产线,延伸至工业制造的广阔领域。截至目前,摇橹船科技已与华为、三星、格力电器等100余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AI智能视觉引发的“智慧火花”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沃土上愈燃愈烈。

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越来越多企业找到摇橹船科技寻求合作,以期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科技基因。

让王建力印象深刻的是,在摇橹船科技2023年的招商推介会现场,甚至有企业负责人提着装满零部件的塑料袋,前来咨询能否为其提供智能视觉检测方案,“可见当前市场对智能视觉检测技术的迫切需要”。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利用新技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这是摇橹船科技正在做的事。未来,摇橹船科技将持续以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庆制造强市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路径三:瞄准新领域 发展未来产业

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最近格外热闹,每天都要接待好几拨企业、行业协会的人洽谈合作、参观交流。

这么多人慕名前来,看中的正是以镁为代表的新型储能材料的技术突破,以及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将创造新产业的广阔发展前景。

“我国发展镁产业前景十分广阔,镁矿资源极其丰富,镁及镁合金的世界研究中心已转向中国。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应用国和研究国,在镁基电池材料和镁基储氢材料方面的研究处于世界前沿。”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院长潘复生介绍。

当前,未来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我国正在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未来材料是其中一条重要赛道。

在这条赛道上,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途径和刚性需求,更是国家未来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当前,重庆正在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聚焦三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中的先进材料产业集群,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按照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进行布局,努力构建从前沿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卡脖子”技术攻关研究及产业化全链条创新体系。

“目前,我们已经打造了固态储氢材料、镁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储能装备等六大研发平台和一个分析测试中心,探索储能产业中的颠覆性技术。”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敬丰说。

未来产业的发展核心,是颠覆性技术的创新突破。颠覆性技术对科研基础、人才队伍的要求非常高,这也是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布局的重点。

在科研基础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有着一些先天优势,依托潘复生院士创办的世界上最大的镁合金研究平台——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潘复生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的铸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平台,研究院已经具备了储能材料领域多个方向的研发实力。与此同时,研究院还整合了潘复生院士团队资源和重庆大学的其他科研团队,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着扎实的基础。

“这还远远不够。”王敬丰说,“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区别于过去在学校做科研,我们的研发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布局都紧密相关,需要一个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到产业化的全创新链人才团队,合力开展有组织的科研。”

目前,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还与重庆大学共同创新引才机制,采取“三方”协议的方式,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储能领域头部企业引进了一批新型研发人才。

如今,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潘复生院士团队已经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研制出全球关注的颠覆性技术——工业级镁基固态储氢材料与装备,创制了世界首款安时级镁离子电池,成功开发了镁合金一体化超大压铸件等。

这些技术突破都将进行成果转化,向市场化推进。因此,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还在技术成果转化上不断布局。

今年1月,重庆超威镁储能研究院有限公司在两江协同创新区注册成立。通过该公司,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将与我国电池行业的特大企业——超威电源集团有限公司携手,建设关键材料中试及电芯研发平台和中试产线,大力推进镁电池产业化。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研究院建设明月湖实验室,充分整合市内外各方资源,力争到2025年,导入头部企业3家以上,积极支撑全市新型储能产业加快发展。”王敬丰说。

路径四:重塑新要素 高效配置资源

“这是我们研发的超高精度圆时栅产品,最高测量精度可达±1角秒,在同行业同品类中处于国内领先。”3月5日,通用技术集团国测时栅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展厅内,技术专家王合文拿着一个圆环形状的产品介绍道。

高水平的精密位移测量技术及器件是数控机床、仪器设备等高端精密装备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功能部件,其性能水平直接决定了加工制造的精度与质量水平。

此前,精密位移测量主要依赖于光栅测量技术。但长期以来,高端光栅制造的核心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并引发了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

“例如进口产品价格高、货期长、售后难等。”王合文称。

新質生产力的新思维模式为寻找经济新增长点、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路,也促进了资源要素的畅通流动。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央企业中唯一一家将高端数控机床作为核心主业的企业,而重庆理工大学掌握着时栅测量的原创性技术。不同于光栅“用空间测量空间”的传统思路,时栅在原理上进行创新,以“用时间测量空间”,为高精密位移测量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国产化技术和产品路线。

基于优势互补、使命共担的原则,2021年,通用技术集团与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合作模式,共同成立国测时栅,快速推动纳米时栅技术在机床领域的转化应用,实现了“换道超车”和进口替代。

王合文是重庆理工大学时栅技术研究团队成员。2021年7月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身为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的他,又多了一重身份——国测时栅技术专家,致力于推动技术成果落地转化,“我们已经做到了从‘0到1的突破,目前正致力于实现从‘1到100的产品批量化生产”。

进行温湿度、电磁兼容、防水防油污测试,保证产品在不同场景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做这些研究的,除了王合文,还有来自重庆理工大学的其他老师。“学校没有给我们科研压力,所以大家能专心开展产品工程技术研究。”王合文直言。

在销售渠道上,一方面,通用技术集团已经打通产业链,旗下有数家机床产业子公司,可以实现产品的内部测试与销售;另一方面,国测时栅组建了专业的市场营销团队,负责产品的市场推广。

在营商环境上,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诚意十足,为国测时栅提供了包括政策支持、项目推进、人才引进等全方位的服务。

发展的堵点、卡点逐渐被打通,纳米时栅成果正式驶向转化应用、服务市场用户的“快车道”。2022年国测时栅迈入运营阶段,2023年产品生产线单线年产量已达5万套。据国测时栅生产经理李如家介绍,如今,纳米时栅技术已成功应用到数控机床、精密仪器设备等高端装备领域。

多个重磅项目相继落地、产学研基地纷纷挂牌、企业不断推出原创性技术……重庆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股澎湃动能将催生更多高质量发展成果。

猜你喜欢
摇橹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助力
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先锻造新质思维
两岸青年横泾摇橹共赴水乡之约
母亲是那摇橹人
风醉了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