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启 林成伟
摘要:本文对贵州关岭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及综合防控进行了概述。在描述了草地贪夜蛾的形态特征、为害症状的基础上,对草地贪夜蛾在关岭县的发生与危害情况进行了陈述,根据成虫监测和幼虫危害情况及为害特点,提出了运用农业措施、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及科学用药等技术对草地贪夜蛾进行综合防控的措施。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发生;危害;特征;防控
中图分类号:S433.4 文献识别码:A 文献编号:1005-6114(2024)01-015-02
关岭坐落于云贵高原东部脊状斜坡南侧向广西丘陵倾斜的斜坡地带,全县玉米种植面积约12 000 hm2。草地贪夜蛾属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重大毁灭性农业害虫之一,其食性非常杂,适应环境广泛,能在不同地区迁飞和扩散,繁殖能力也非常强,能够大量取食危害农作物,防控难度非常大。关岭作为草地贪夜蛾迁飞过渡重点防控区,草地贪夜蛾如不能得到很好控制,必将严重威胁全国草地贪夜蛾的监测与防控。
1 发生与危害情况
2019年5月3日在草地贪夜蛾监测调查中首次发现其幼虫为害玉米,经省市专家确认为草地贪夜蛾危害,自此草地贪夜蛾成为关岭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之一。按照全县高、中、低海拔,累计设立42个草地贪夜蛾监测点,其中测报灯监测点1个,性诱监测点40个,高空测报灯监测点1个,实时监测面积达3 333 hm2。2019年累计发生12个乡镇80个村,性诱监测成虫5头,幼虫发生面积1 290 hm2;2020年累计发生9个乡镇22个村,性诱监测成虫6头,幼虫发生面积314 hm2。2021年累计发生13个乡镇28个村,性诱监测成虫11头,幼虫发生面积237 hm2;2022年累计发生7个乡镇14个村,性诱监测成虫9头,幼虫累计发生面积144 hm2。经过这几年调查,每年通过性诱捕器首次监测到草地贪夜蛾成虫发生时间一般在3月中下旬,幼虫首次发现时间一般为4月上旬,幼虫为害时间集中在3~7月,从玉米苗期到玉米喇叭口期可见幼虫为害。由于气温和降雨等原因导致每年危害时间和地点也会发生改变,但主要集中在海拔400~1 000 m的鲜食玉米集中种植区域。
2 害虫识别
2.1 形態特征
幼虫。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具有6个龄期的害虫,幼虫是通过头宽和体长辨别龄期,幼虫体色多变,低龄幼虫(1~3龄)呈淡绿色或者浅黄色,颜色较浅,体长为1.7~11 mm,头宽0.3~0.8 mm;高龄幼虫(3~6龄)呈墨绿色或棕黄色,颜色较深,体长10~45 mm,头宽1.2~2.8 mm。2~6龄幼虫最明显特征是其腹部末节有排列成正方形的4个黑斑,它们呈正方形排列,单体背线。2~3龄幼虫头部没有Y型纹,4~6龄幼虫头部有Y型纹。
成虫。腹部有两排黑点,头胸连接处两侧各有一撮灰褐色鳞毛。雄蛾前翅灰棕色,翅顶角向内有一三角形白斑,环状纹后侧各一浅色带自翅外缘至中室,肾状纹内侧各一白色楔形纹[1]。雌蛾前翅环状纹、肾状纹隐约可见,呈灰褐色,或灰色、棕色等多种颜色。腹部末端具有硬且直的泛红褐色的鳞毛,后翅翅脉为白色。
2.2 为害症状
草地贪夜蛾幼虫在关岭县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在玉米地内呈片状扩散危害玉米。低龄幼虫通常会隐藏在叶片背面取食,叶片窗孔状,叶片中间破洞。此外,低龄幼虫借风飘散到周围植株为害;而高龄幼虫对玉米为害是最为严重的,取食茎秆形成孔洞,锯末状粪便,严重时,会破坏玉米生长点,导致玉米无法正常生长发育。高龄幼虫也会为害玉米的雄穗和果穗。2022年在关岭县还发现幼虫钻蛀早熟玉米根部进行危害。
3 综合防控措施
草地贪夜蛾发生以来,关岭县通过推广运用农业措施、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及科学用药等技术,使得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控效果达到85%以上,草地贪夜蛾危害持续下降,将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1 农业措施
根据不同的种植条件,调整种植结构,采取间作、套作、轮作等农业措施,以统一播期等方式来进行生态调控。同时与黄豆进行间作套种,玉米和黄豆套种面积达1 333 hm 很好的保护了农田自然环境中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此外,种植驱避诱集植物、改造害虫适生环境等方法增强自然控制能力[2]。
3.2 理化诱控
在成虫发生高峰期,按照每1 hm2安装1盏太阳能杀虫灯,或每667m2 安装2套性诱捕器来诱杀成虫。另外,推广使用食诱剂、性诱剂迷向技术等措施来干扰成虫交配,减少成虫产卵数量,压低发生基数减轻危害损失[2]。
3.3 生物防治
在草地贪夜蛾迁飞重点防控区将鲜食玉米种植区域作为防控重点,早期幼虫用球孢白僵菌、苏云金杆菌、金龟子绿僵菌、短稳杆菌、印楝素等生物制剂防治。在害虫密度较低时,人工释放蠋蝽、姬蜂、茧蜂等天敌来进行防控,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促进可持续治理[2]。
3.4 科学用药
防治指标:玉米苗期至小喇叭口期(7叶~11叶),危害株率≥5%;玉米心叶末期(或大喇叭口期),危害株率≥20%;玉米雌穗形成期,危害株率≥10%;百株幼虫量≥10头。
抓住施药关键期。在卵初孵至低龄期(1~3龄)时,实施统防统治、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控。对于分散发生区,则采取重点挑治和点杀点治。作物苗期至抽雄期,突出喷施玉米心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此外,在喇叭口期可以撒施颗粒剂[3]。
科学合理用药。推广使用农业农村部推荐的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甲维盐、虱螨脲、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多杀·甲维盐、氯虫·高氯氟、阿维·氯苯酰、甲维·虱螨脲、氟铃·茚虫威等高效低风险农药,生物农药可与低毒化学农药混用,杀卵药剂可与杀幼虫的药剂混用。为了提高药剂的杀灭速度和防治效果,在喷雾方式中可以添加喷雾助剂。同时注重农药的交替使用、轮换使用和安全使用,以延缓抗药性产生[4],并提高防控效果。
参考文献
[1] 崔香桃,郑丽英,杨娟,等.草地贪夜蛾的识别与防治措施[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9(8):74-75.
[2] 高青宇,李安优,张婧.安顺市草地贪夜蛾发生危害情况的初步研究[J].耕作与栽培,202 43(1):86-87.
[3] 潘晓莲,王晓环,罗全丽.黔南州2019—2022年草地贪夜蛾发生规律及防控对策[J].耕作与栽培,202 43(3):89-92.
[4] 段巧枝,朱建明,陈海萍.2019年英山县草地贪夜蛾发生特点与防控对策[J].湖北植保,2020(5):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