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进球
最近,我看了一部非常治愈的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患有读写障碍的小学三年级儿童伊夏的成长故事,反映了当下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教育究竟是育分还是育人。
伊夏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家庭,其父是忙忙碌碌的生意人,其母是勤勤恳恳的家庭主妇。夫妻俩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完全符合家庭、父母和社会所期待的“好孩子”标准,而小儿子伊夏因患有读写障碍,读到小学三年级时依然是家长、老师和校长眼中公认的“差生”。家长对他失去了耐心,老师只懂得否定他,同学无知地嘲笑他,以至于父母将伊夏送到一所寄宿制学校。父母本应该在星期日来校看望伊夏,却选择去陪伴哥哥参加网球比赛。九岁的伊夏在母亲打来电话时泪如雨下,一声不吭,他承受着本不该由这个年龄的孩子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正当伊夏在家长、老师的否定和排斥中逐渐对学习与生活失去信心时,学校来了一位特别会“玩”的临时代课的美术老师尼克。尼克别开生面的出场使其很快成为班上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也正是这个临时代课老师发现了情绪低落的伊夏,并尝试着去唤醒他。尼克在家访中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般發现了伊夏的绘画天赋,进而帮助伊夏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让他改善了学习状态,鼓起了学习和生活的勇气。
其实,伊夏自始至终并不是一无是处,只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教育的评价过度集中在学习成绩上。家长和老师全然忽视了伊夏在空间知觉和自然观察上的能力,险些让一个美术天才“胎死腹中”。这部电影对当下教育弊端的批评可以说是一针见血。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要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不能总是采用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千人一面的教育评价方式。我们不能指望把河里的鱼往树上赶。
第二要尊重教育科学。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早在1983年就提出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的智能有七种,1996年他又将人的智能增加到八种。我们必须承认学生智能上的差异性,要真正落实因材施教,让所有学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第三要善于唤醒学生。尼克在唤醒伊夏的过程中,可谓是循循善诱:首先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然后是懂得用故事去激励学生,最后是懂得自我开放,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学生,增强学生的信任感。
第四要充满爱心。教师的最高境界莫过于爱校如家、爱生如子。顾明远先生有一个经典的教育箴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教师、家长都应该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好的关系建立起来,好的教育才能真实地发生。家长、老师和孩子之间是互相成全的关系。教师、家长既是摆渡者,又是自渡者。
第五要杜绝给孩子贴“差生”的标签。要承认人与人之间智力发展是有差异性的,有的聪明早慧,有的大器晚成。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一名早慧儿童,因为父母急功近利,以致其“泯然众人”。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早年学文科,高考时语文、历史双百分,物理5分,数学和化学一共20分。大一结束,他弃文从理,之后成为中国力学之父。教育的功能在于发现孩子的潜能,而不是给孩子“自我设限”。
电影结尾部分,学校举行了一次现场绘画比赛,由尼克的导师从两幅画中确定一个一等奖。当校长现场宣布一等奖获得者为伊夏,并正式聘请尼克为学校美术教师,全场响起热烈的欢呼声,此时泪水也模糊了我的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