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蓣皂苷元滴丸制备工艺优化及其体内药动学研究

2024-03-25 06:13段黎娟黄小强
中成药 2024年3期
关键词:皂苷元薯蓣滴丸

段黎娟,黄小强,贾 安,王 丽,黄 涛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5)

薯蓣皂苷元是一种甾体皂苷元,广泛存在于豆科和薯蓣科植物中,近几年的研究表明,薯蓣皂苷元具有抗肿瘤、调血脂、抗老年痴呆、抗炎等活性,具有开发成新药的潜力[1-4]。但薯蓣皂苷元属于生物药剂学II 类药物,在水中溶解度极差[5],不利于药物溶出,logP为5.7,提示其脂溶性较强[6],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仅约为7%[7]。目前,有薯蓣皂苷纳米混悬剂[8]、固体分散体[9]等新制剂技术报道。

滴丸是将基质熔融后加入难溶性药物,充分分散均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如二甲基硅油、液体石蜡等),进而收缩、凝固形成一种固体丸剂[10-12]。该剂型用药方便、工艺成熟、生产成本低,符合我国中药企业实际水平。本研究对薯蓣皂苷元滴丸制备工艺参数进行考察,并对溶散时限、体外溶出、重量差异等进行检查,并以薯蓣皂苷元原料药为参考,比较薯蓣皂苷元滴丸口服后体内药动学及口服生物利用度,以期为薯蓣皂苷元制剂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

FA2004B 型电子天平(德国赛多利斯公司); DWJ-2000S-D 型滴丸机(烟台康达尔药业有限公司); RYX-9 型溶出仪(北京北研科仪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Agilent 12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 公司)。薯蓣皂苷元对照品(批号111539-20016,纯度98.0%,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丹参酮ⅡA 对照品(批号110766-201721,纯度98.2%,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薯蓣皂苷元原料药(批号201805117,纯度96.0%,南京春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聚乙二醇4000 (PEG4000,陕西正一药用辅料有限公司); 二甲基硅油(批号20190519,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家兔,雌雄兼具,体质量1.8 ~2.4 kg,购自河南春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 (豫) 2021-0002,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号SYXK(豫) 2020-0008,适应性饲养1 周。动物实验均符合黄河科技学院人体科研和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要求(伦理号2021-0007)。

2 方法与结果

2.1 薯蓣皂苷元含量测定 采用HPLC 法。

2.1.1 色谱条件 Diamonsil Plus C18色谱柱 (150 mm×4.6 mm,5 μm); 流动相甲醇-0.05% 磷酸(85 ∶15); 体积流量1.0 mL/min; 柱温35 ℃; 检测波长206 nm; 进样量10 μL。

2.1.2 供试品溶液制备 取本品20 丸,研钵中研细后精密称取粉末200 mg,置于三角瓶中,加入40%乙醇50 mL,超声处理15 min,静置至室温,40%乙醇补足减失的质量,过滤,精密量取1 mL 续滤液至50 mL 量瓶中,流动相定容至刻度,即得。

2.1.3 对照品液制备及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称取薯蓣皂苷元对照品适量,甲醇制成质量浓度为488.40 μg/mL 的贮备液,流动相依次稀释至24.42、12.21、2.44、0.244、0.122、0.030 5 μg/mL,即得,在“2.1.1” 项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以对照品质量浓度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 进行回归,得方程为Y=114.3X+39.86 (r=0.999 6),在0.030 5~24.42 μg/mL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1.4 方法学考察

2.1.4.1 重复性试验 取本品适量,按“2.1.2” 项下方法平行制备6 份供试品溶液,在“2.1.1” 项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测得薯蓣皂苷元含量RSD 为1.65%,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

2.1.4.2 稳定性试验 取供试品溶液适量,于0、4、8、12、16、24 h 在“2.1.1” 项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测得薯蓣皂苷元含量RSD 为0.83%,表明溶液在24 h 内稳定性良好。

2.1.4.3 精密度试验 取0.030 5、2.44、24.42 μg/mL 对照品溶液适量,在“2.1.1” 项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6 次,测得薯蓣皂苷元含量RSD 分别为0.70%、0.61%、0.89%,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1.4.4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本品粉末9 份,每份100 mg,置于三角瓶中,分为低、中、高3 组,分别按照50%、100%、150%水平加入对照品适量,按“2.1.2” 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在“2.1.1” 项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计算回收率。结果,薯蓣皂苷元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65%、98.79%、99.04%,RSD 分别为1.43%、0.89%、1.50%。

2.2 滴丸制备及成型率测定 参考文献[12] 报道,称取适量基质至滴丸机中,在70 ℃下加热熔融,加入适量薯蓣皂苷元原料药粉末(过80 目筛),搅拌10 min 分散均匀,在一定滴距和冷凝液(二甲基硅油) 温度下以(35±2) 滴/min 的滴速滴制,取出,滤纸吸净冷凝剂,即得,每组平行制备约400 丸。然后,筛选出外形圆整光滑的滴丸作为合格品,计数后测定成型率,公式为成型率= (合格滴丸数/总滴丸数) ×100%。

2.3 单因素试验

2.3.1 基质种类 固定基质与药物比例1 ∶5,冷凝温度10 ℃,滴距7 cm,分别考察基质F68、PEG 4000、PEG 6000 对成型率的影响,结果见图1。由此可知,以PEG 4000 为基质时成型率最高,可能是由于其熔点、熔融液黏度较低,适合制备滴丸[13]; 熔融状态下黏度较高的基质(F68、PEG 6000) 在收缩、凝固形成滴丸时圆整度较差,从而影响成型率,故选择PEG 4000 作为基质。

图1 基质种类对成型率的影响(n=3)

2.3.2 基质与药物比例 固定基质PEG 4000,冷凝温度10 ℃,滴距7 cm,分别考察基质与药物比例3 ∶1、4 ∶1、5 ∶1、6 ∶1、7 ∶1 对成型率的影响,结果见图2。由此可知,当基质与药物比例较低时成型率较低,可能是由于药物用量会对熔融液黏度产生一定影响[14]; 随着两者比较增加成型率升高,在6 ∶1 后无明显差异(P>0.05),故选择6 ∶1 作为基质与药物比例。

图2 基质与药物比例对成型率的影响(n=3)

2.3.3 冷凝温度 固定基质PEG 4000,基质与药物比例6 ∶1,滴距7 cm,分别考察冷凝温度6、8、10、12、14 ℃对成型率的影响,结果见图3。由此可知,冷凝温度过低或过高时熔融液滴冷凝过快或过慢,导致其外观圆整度较差,为10 ℃时最高,故选择10 ℃作为冷凝温度。

图3 冷凝温度对成型率的影响(n=3)

2.3.4 滴距 固定基质PEG 4000,基质与药物比例6 ∶1,冷凝温度10 ℃,分别考察滴距5、6、7、8、9 cm 对成型率的影响,结果见图4。由此可知,滴距较小时熔融液滴未收缩成球形,即进入冷凝液; 滴距较大时容易出现连珠或撞击冷凝液面变形,从而影响滴丸圆整度,为8 cm 时最高,故选择8 cm 作为滴距。

图4 滴距对成型率的影响(n=3)

2.4 验证试验 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确定最优工艺为基质PEG 4000,按照基质与药物比例6 ∶1 称取薯蓣皂苷元原料药粉末(过80 目筛) 和PEG 4000 适量,先将后者置于滴丸机中,在70 ℃下加热熔融,再加入前者搅拌10 min,分散均匀,在滴距8 cm、冷凝液(二甲基硅油) 温度10 ℃下滴制,取出,滤纸吸净冷凝剂,即得。平行制备3 批,进行验证试验,测得平均成型率为95.68%,RSD 为0.43%,表明该工艺稳定可行,所制备的滴丸符合预期效果。

2.5 重量差异及溶散时限检查 取本品20 丸,测得平均质量W平均为0.044 7 g,再精密称取每丸质量Wi,计算重量差异,公式为重量差异= (Wi/W平均) ×100%; 另取6丸,选择2.0 mm 筛网,采用加挡板法测得其平均直径为4.16 mm,均符合2020 年版《中国药典》 规定,具体见表1。

表1 滴丸重量差异及溶散时限检查结果(n=3)

2.6 体外溶出研究 取薯蓣皂苷元原料药约13 mg、物理混合物约90 mg (基质与药物比例6 ∶1),装于胶囊壳中,另取滴丸2 丸,置于沉降篮中,以900 mL 0.5% SDS 溶液为溶出介质[5],在温度、转速分别为100 r/min、(37±1)℃下于5、10、15、30、45、60 min 各取样5 mL,同时补液5 mL,0.45 μm 微孔滤膜过滤,在“2.1.1” 项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计算累积溶出度,结果见图5。由此可知,原料药累积溶出度为33.16%,物理混合物提高至39.71%,而滴丸30 min 内即达95.68%,基本溶出完毕。

图5 薯蓣皂苷元体外溶出曲线(n=6)

2.7 体内药动学研究

2.7.1 分组、造模与给药 取禁食12 h 的家兔18 只,随机分为3 组,分别按10.0 mg/kg 剂量温水送服原料药、物理混合物、滴丸,于0.5、1、2、3、4、6、8、12、16、18、24 h 取耳静脉血各约2 mL,立即置于肝素化离心管中,3 000 r/min 离心5 min,取血浆至空白离心管中,冷冻保存。

2.7.2 样品处理 参考文献[8] 报道,将血浆样品在室温下解冻后精密量取200 μL,置于1.5 mL EP 管中,加入内标溶液200 μL、甲醇-乙腈(1 ∶1) 混合溶剂1 mL,涡旋3 min,12 000 r/min 离心10 min,取上清液,45 ℃N2缓慢吹干,加入200 μL 甲醇复溶,12 000 r/min 离心5 min,取上清液,在“2.1.1” 项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

2.7.3 内标溶液制备及线性关系考察 取丹参酮ⅡA 对照品适量,甲醇制成质量浓度为400 ng/mL 的内标溶液。取薯蓣皂苷元贮备液适量,甲醇依次稀释至2 000、1 000、500、100、50、25 ng/mL,分别取200 μL,N2缓慢吹除有机溶剂得残渣,加入空白血浆200 μL,涡旋5 min,制成血浆对照品溶液,按“2.7.2” 项下方法处理,在“2.1.1”项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以对照品质量浓度为纵坐标(Y),对照品、内标峰面积比值为横坐标(X) 进行回归,得方程为Y=0.001 9X+0.098 7 (r=0.992 5),在25~2 000 ng/mL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7.4 方法学考察

2.7.4.1 专属性试验 取空白血浆、血浆样品(给药24 h后)、血浆对照品溶液(25 ng/mL) 适量,在“2.1.1” 项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结果见图6。由此可知,血浆内源性物质不干扰测定,表明该方法专属性良好。

图6 各成分HPLC 色谱图

2.7.4.2 稳定性试验 取血浆样品适量,于0、2、4、8、12、18 h 按“2.7.2” 项下方法处理,在“2.1.1” 项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测得丹参酮ⅡA、薯蓣皂苷元峰面积比值RSD 为6.62%,表明血浆样品在18 h 内稳定性良好。

2.7.4.3 重复性试验 取给药12 h 后血浆样品6 份,按“2.7.2” 项下方法处理,在“2.1.1” 项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测得丹参酮ⅡA、薯蓣皂苷元峰面积比值RSD 为8.04%,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

2.7.4.4 精密度试验 分别取含薯蓣皂苷元25 ng/mL(低)、500 ng/mL (中)、2 000 ng/mL (高) 的血浆对照品溶液适量,按“2.7.2” 项下方法处理,在“2.1.1” 项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6 次,测得丹参酮ⅡA、薯蓣皂苷元峰面积比值RSD 分别为7.14%、4.29%、5.91%,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7.4.5 加样回收率试验 取薯蓣皂苷元质量浓度分别为25、500、1 500 ng/mL 的血浆样品适量,按“2.7.2” 项下方法处理,在“2.1.1” 项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计算回收率。结果,薯蓣皂苷元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1.67%、93.86%、96.72%,RSD 分别为5.49%、6.07%、3.83%。

2.7.5 结果分析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见图7,tmax和Cmax采用实际测定值表示,AUC 采用梯形法计算,结果见表2。由此可知,与原料药、物理混合物比较,滴丸tmax缩短(P<0.01),Cmax、AUC 升高(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增加至4.53 倍; 物理混合物AUC 高于原料药(P<0.05),可能是由于辅料PEG4000 本身具有促吸收作用[15]。

表2 薯蓣皂苷元主要药动学参数(±s,n=6)

表2 薯蓣皂苷元主要药动学参数(±s,n=6)

注: 与薯蓣皂苷元比较,*P<0.05,**P<0.01; 与物理混合物比较,##P<0.01。

参数单位薯蓣皂苷元物理混合物薯蓣皂苷元滴丸tmaxh4.06±0.584.13±0.691.54±0.43**##Cmaxng·mL-1411.76±67.62496.50±83.941 722.37±403.65**##AUC0~tng·mL-1·h4 318.43±605.815 490.72±841.39*19 578.21±1 692.76**##AUC0~∞ng·mL-1·h4 568.06±711.455 625.43±139.61*21 315.58±1 804.13**##

3 讨论

在前期预实验中曾采用液体石蜡作为冷凝液,调节冷凝温度、滴距等参数时仍无法形成外型圆整的滴丸制剂。可能是由于熔融液进入冷凝液形成滴丸的过程中,滴丸在液体石蜡中下沉速度较快,熔融态的液滴未充分冷却凝固就到达底部,从而影响滴丸成型率。二甲基硅油黏度大于液体石蜡,可使滴丸下沉速度变慢,容易制备外形圆整的滴丸,故后续工艺考察时均选用二甲基硅油作为冷凝液。经筛选得出的薯蓣皂苷元滴丸处方工艺,成型率大于95%,工艺重复性好,滴丸表面光滑,经溶散时限、重量差异等质量评价,均符合2020 年版《中国药典》 规定。

体外溶出实验结果显示,滴丸30 min 内累积溶出度达95.68%,溶出速率极大提高,使薯蓣皂苷元tmax显著提前;累积溶出度极大提高,也使薯蓣皂苷元Cmax显著上升,大大促进了其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增加至4.53 倍,推测促吸收机制可能是由于滴丸剂进入胃肠道后快速崩解、溶出,增加了药物在胃肠道中的比表面积[16-17],而且基质材料PEG 4000 改善了亲水性,解决了薯蓣皂苷元吸收问题,从而提高了进入体循环量,推测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的改善可能对其药效产生积极影响[18],后续将通过体内药效学试验进行验证。

猜你喜欢
皂苷元薯蓣滴丸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穿心莲内酯滴丸
薯蓣皂苷及两种衍生固定相的制备、表征及性能评价
黄姜中薯蓣皂苷元提取工艺的优化
薯蓣皂苷元纳米混悬液的制备
HPLC测定不同产地粉萆薢中原薯蓣皂苷和薯蓣皂苷含量
HPLC法测定蒙药新Ⅰ号滴丸中没食子酸的含量
连参滴丸制备工艺的优选
远志皂苷元对老年大鼠术后认知障碍的影响
厚朴花滴丸质量标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