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 陈菁菁 陈良梅
摘要: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城市养老困境,众多学者对乡村田园综合体旅居养老新模式进行分析。以江苏省城市老年人旅居養老意愿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和线性回归分析江苏省农村田园综合体建设对城市老年人旅居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市老年群体的个体特征中,低龄、退休收入高、所在城市级别高、受教育程度高、对田园综合体认知度高的城市老年人旅居养老意愿度高,田园综合体中的配套设施、景观特征、区位特征等对城市老年人旅居意愿有极显著正影响;消费特征对城市老年人旅居意愿有极显著负影响;人文环境和社会特征对城市老年人旅居意愿无显著影响。因此,江苏省农村田园综合体建设要坚持3个方向:健全养老保障体系,提高老年群体经济保障力;规划融合“三生”空间,提升老年生活幸福指数;开发一站式智慧服务平台,满足老年群体多元化需求。
关键词: 田园综合体;旅居养老;养老保障;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4)02-0253-06
江苏省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10年内江苏省0~14岁人口占比上升2.20百分点,15~59岁人口占比下降8.05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5.85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5.32百分点[1]。江苏地区“少子老龄化”趋势加深,城市家庭养老压力增加。同时,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2]。在此背景下,乡村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和消费者的目光,程豪等将城市老年人在乡村“以暂住为主,旅游为辅”的行为界定为乡村旅居[3],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其借助乡村物质环境、空间载体和农民主体,融合田园综合体与中高端旅居养老产业,既可以获得多产业相得益彰协同发展的效应[4],又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5],同时还能有效缓解城市家庭养老压力,满足城市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本研究将相关研究成果总结为3个层面:宏观层面上,曹航等立足城乡关系,论述田园综合体建设与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涵、背景、意义和主体架构,多角度论述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意义[6-13]。中观层面上,卢贵敏提出建设理念、模式和推进思路[14];周颖等对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和运营模式提出具体举措[15-16];窦金花等针对京津冀地区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出养老服务模式和服务设施设计策略[17];张娜等从复合治理的角度提出整合多业态的乡村振兴路径[18]。微观层面上,向梦杰等以具体案例研究田园综合体区域选址、产品营销等[19];万祥虎提出田园综合体内建筑材料要体现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20];匡丽春等从规划设计角度出发,提出具体的实践思路[21-22]。这些研究大多聚焦于对田园综合体管理模式的优化、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研究等角度,但对于结合乡村振兴大背景与城乡融合发展趋势的旅居养老研究仅限于可行性分析与模式发展分析,对于当前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模式是不是能让老人满意,哪些因素会影响老人旅居养老意愿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养老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也尚不丰富。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江苏地区田园综合体的实地调研和城市老年群体问卷调研,深入了解老年人对江苏省农村田园综合体建设需求及旅居养老的意愿,得出影响城市老年人养老意愿的相关因素,从而更好地完善相关建设,以期破解江苏省老龄化趋势带来的养老困境。
1 研究设计
1.1 变量设定
变量设定过程中本研究参照文献[23-27],构建6组自变量,分别为配套设施(x1),包含休闲活动设施、生活服务设施2个可观测变量;消费特征(x2),包含旅游服务消费、基本生活消费2个可观测变量;人文环境(x3),包含安全稳定、原住民热情友好、政策支持、人口密度4个可观测变量;景观特征(x4),包含居住环境、农业科普、农耕体验、特色田园风光、自然生态资源5个可观测变量;区位特征(x5),包含交通便利、气候环境、周边景点3个可观测变量;社会特征(x6),包含家人支持、周边推荐、抱团养老3个可观测变量,将旅居养老意愿作为因变量(y),构建田园综合体对江苏省城市老人旅居意愿影响的理论模型。
1.2 量表设计与问卷开发
本研究采用线性回归分析验证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关系,在测量量表设计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采用5点Likert量表形式对6组自变量的可观测变量进行问卷设计,调查问卷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所在城市级别、受教育程度、退休月收入、对田园综合体的认知,采用定类数据;第2部分采用5点Likert量表形式,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非常同意对应分值分别为1、2、3、4、5分。完成初步测量量表设计后,邀请2名研究老年康养景观经验丰富的博士,2名来自园林设计院主持美好乡村总体规划的设计师,2名中宏保险开发养老项目的客户经理,组成专家小组,根据反馈意见,剔除词语表达不清、不能有效反映变量维度的题项,修改表达有歧义的题项,为确保量表调研数据的有效性,本研究通过预调查将题项进行优化后,最终形成6个维度共21个题项来测量江苏省农村田园综合体建设对城市老年人旅居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
1.3 调研对象及数据搜集
本研究调查时间为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调查问卷设计使用问卷星完成,样本数据搜集采用纸质和电子问卷相结合的方式,选择江苏省内各大城市55岁以上的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样本位置选择在老年人较集中的老年活动中心、公园、菜场等地,在数据搜集过程中,通过为老年人介绍江苏省各城市田园综合体具体建设情况及实景照片展示、情景式访谈、录入Excel表格后形成最终数据,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60份,剔除其中数据缺失和答题时间较短的问卷后剩余543份有效问卷,其中南京、苏州、无锡三大城市样本数据占23%,常州、徐州、南通、扬州四大城市样本数据占比为28%, 镇江、泰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六大城市样本数据占比为49%,问卷回收率为93.3%,有效率为96.9%。
2 结果与分析
2.1 问卷数据的信效度检验
2.1.1 信度检验
本研究主要影響因素均通过量表的形式进行测量,因此对于测量结果的数据质量进行检验是保证后续分析具有意义的重要前提。首先通过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信度检验方法检验分析各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克隆巴赫系数取值范围在0~1之间,检验结果系数值越高则信度越高,一般认为系数值小于0.6时表示信度不佳,如果此值介于0.6~0.7,则说明信度可接受,介于0.7~0.8,则说明信度较好,高于0.8则说明信度高。本研究得出克隆巴赫系数信度结果为0.893(表1),说明量表具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
2.1.2 效度检验
使用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进行效度验证,KMO值是用于检验是否适合因子分析的指标,大于0.6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反之则说明不适合进行分析,Bartlett球形度检验是检验概率P值是否小于0.05,若小于0.05,则说明原始数据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研究结果(表2),KMO值为0.866,KMO>0.8(P<0.05),研究数据非常适合提取信息。
2.2 方差分析
本研究首先根据不同背景老年人群的性别、年龄、退休月收入、所在城市、受教育程度、对田园综合体的认知分析对因变量旅居养老意愿的影响,采用方差分析(ANOVA),通过平均值进行差异性对比。从分析结果(表3)可以看出,男性258人、女性285人,对于“旅居养老意愿”均不会出现显著性影响(P>0.05),意味着老年人的性别对其旅居养老意愿不会产生显著影响;不同年龄的老人对于“旅居养老意愿”在0.01水平影响显著(F=11.097,P=0.000),具体对比差异可知,低龄城市老人更愿意旅居养老,而7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旅居养老意愿较弱,主要原因在于低龄老人由于退休前忙于工作,没有太多闲暇时间外出旅游,退休后在健康条件和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对旅居养老接受度高,而高龄老人更多是因为身体机能衰退或不能自理,更愿意在医疗配套齐全的城市生活,不愿意改变现有生活环境;城市老人退休月收入对“旅居养老意愿”在0.01水平影响显著(F=15.062,P=0.000),且退休月收入越高,旅居养老意愿越强烈,退休月收入较低的老年人更多的是选择储蓄防老,而退休月收入较高的老年人可支配收入高,为旅居养老提供了经济保障,可见发展田园综合体旅居养老需要的一大推动力是经济实力;老年人所在城市不同对“旅居养老意愿”在0.01水平影响显著(F=7.595,P=0.001),其中南京、苏州、无锡老年人旅居意愿大于常州、徐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这六大城市旅居养老意愿度相对较低,大部分城市老年人都有在乡村生活的经历,城市规模大,更能激发老年人的“乡土情结”,中小城市的很多老人在乡下有自建房,大部分会选择在城市和乡村切换生活模式;受教育程度对“旅居养老意愿”在0.01水平影响显著(F=34.625,P=0.000),教育程度越高的城市老人旅居意愿越强烈;城市老人对田园综合体的认知对于“旅居养老意愿”在0.01水平影响显著(F=16.116,P=0.000),对田园综合体认知越高,则旅居养老意愿越高。综上,城市老年群体的个人基本特征中,低龄、退休收入高、所在城市级别高、受教育程度高、对田园综合体认知度高的城市老人旅居养老意愿度高。
2.3 相关分析
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对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强弱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旅居养老意愿和配套设施、人文环境、景观特征、区位特征、社会特征之间的相关系数值分别为0.834、0.704、0.792、0.784、0.569,均有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旅居养老意愿和消费特征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 -0.221,有着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4)。
2.4 线性回归分析
2.4.1 相关参数解释
线性回归分析是研究x(定量或定类)对y(定量)是否有影响关系、影响关系方向及影响程度情况,R2反映模型拟合情况,VIF值用于判断模型是否存在共线性问题,如果自变量呈现出显著性(P值小于0.05或0.01),则说明x对y有显著影响关系,回归系数值B值是正数,则是正向影响关系,B值是负数,则是负向影响关系,B值大小则代表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
分析结果(表5)表明,模型R2为0.726,意味着配套设施、消费特征、人文环境、景观特征、区位特征、社会特征可以解释旅居养老意愿的72.6%的变化原因,模型拟合情况良好且通过F检验(F值=236.819,P=0.000<0.05),说明模型具有分析意义。配套设施的回归系数值为0.432(t=10.845,P=0.000<0.01),说明配套设施对旅居养老意愿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消费特征的回归系数值为-0.176(t=-6.310,P=0.000<0.01),说明消费特征会对旅居养老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人文环境的回归系数值为-0.003(t=-0.062,P=0.951>0.05),说明人文环境对旅居养老意愿影响不显著。景观特征的回归系数值为0.240(t=4.546,P=0.000<0.01),说明景观特征会对旅居养老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区位特征的回归系数值为0.195(t=3.347,P=0.001< 0.01),说明区位特征会对旅居养老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特征的回归系数值为 -0.032(t=-0.705,P=0.481>0.05), 说明社会特征对旅居养老意愿影响不显著。
2.4.2 结果与分析
第一,江苏省农村田园综合体的配套设施完善度会对城市老年人旅居养老意愿产生极显著的正向影响。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最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医疗、健身、休闲等方面,江苏省各大城市相较于农村功能结构更优化,生活配套(超市、菜场、购物中心、银行、饭店)、医疗保健配套(各大医院、护理院、疗养院)、文体娱乐设施(电影院、图书馆、健身房、文化站)及景观设施(林荫步道、广场、公园)等设施建设齐全,而郊区和农村配套设施薄弱,老年人无法享受到与其居住在城市时相同的生活便利与保障。以南京市的医疗设施建设为例,南京市达到三甲级别的医院有26家,代表江苏省内最高的医疗水平和先进设备,且主要集中在南京市城区,南京市城市老年人可以比农村老人优先获得看诊的机会和优质的诊疗服务。可见田园综合体建设中配套的设施建设越齐全、品质越高、可达性越强,老年人越容易获得优质的服务,城市老人到此旅居养老的意愿就越高。
第二,江苏省农村田园综合体内的消费特征会对城市老年人旅居养老意愿产生极显著的负向影响。城市老年人旅居养老消费主要包含旅游服务消费和基本生活必需消费(吃饭、住宿),老年人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大部分老年人退休金以储蓄为主,储蓄动机主要为“医疗”“养老”“留给后辈”[28],政府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和相关政策关怀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城市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城市老年人在文娱旅游等享受型消费上有所提高,但也只是相对而言。据统计,2022年江苏省单位退休职工的月平均退休金是3 559元,而本研究通过调研发现江苏省田园综合体中配套酒店标准间价格为每晚300~400元,综合体外的民宿价格最低也在200元左右,且服务、卫生环境参差不齐,高昂的居住和餐饮消费使大部分有旅居意愿的城市老年人望而却步。因此,田园综合体内的消费越高,城市老年人旅居养老意愿越低。
第三,江苏省农村田园综合体所在地区的人文环境对城市老年人旅居养老意愿无显著影响关系。人文环境特征包含田园综合体所在地区的安全稳定、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所依托乡镇原住民的好客程度和人口密度。江苏省各地风土人情大同小异,民风淳朴,省委、省政府一方面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的安全风险现状,对乡镇和村居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乡村安全有保障。另一方面,针对乡村旅游,各大城市相继出台乡村振兴相关的促进条例和激励政策,2023年1月19日,江苏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医疗保障条例》,其第二十九条规定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可以使用个人账户余额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医疗保险,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年人的养老压力,笔者所在课题组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部分老人进行回访,了解到大部分城市老人对江苏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相关养老政策及农村原住民等现状条件满意度较高,因此相比较其他影响指标,田园综合体所在地区的人文环境对城市老年人旅居养老意愿无显著影响。
第四,江苏省农村田园综合体的景观环境优越会对城市老年人旅居养老意愿产生极显著的正向影响。田园综合体的景观环境主要体现在规划中对原始环境的因地制宜,尊重环境所在的田园肌理特征,能够让游客在其中学习并体验到真正的田园生活,大部分城市老年人有在乡土社会生活的经历,随着城市发展,污染严重,用地紧张,人口膨胀,城市中休闲娱乐活动设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群体需求,那些曾经的乡土生活体验在意识底层被唤醒,农村田園综合体的建设为城市老年人提供了一个老年栖息场所,城市老年人在这里旅居可以感受到优美的自然环境、呼吸清新自然的空气、学习农业科普知识、体验劳动耕作的乐趣,享受绿色无公害的饮食,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自我价值得到实现,使他们在身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能达到自然和谐的优良状态,身体、心智和精神领域的平衡与和谐会让老年人体会到在城市中生活无法企及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因此,田园综合体内景观环境品质越高,城市老年人旅居养老的意愿就越高。
第五,江苏省农村田园综合体的区位特征优越会对城市老年人旅居养老意愿产生极显著的正向影响。江苏省地处平原地区,地理位置优越,道路交通较发达,城市老年人大部分选择地铁或大巴出行旅游,便捷的城乡道路体系能够大大节省老年人的时间成本和差旅成本。周末时城乡之间畅通的快速路和田园综合体内足够的停车位也有利于子女及亲朋好友来此看望,对于突发重症的旅居老年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可能比拥堵的城市更快到达市区三甲医院并得到及时救助,因此,江苏省农村田园综合体地理位置越优越,交通越便利,城市老年人旅居养老的意愿就越高。
第六,江苏省农村田园综合体的社会特征对城市老年人旅居养老意愿无显著性影响。江苏省城市家庭逐渐呈现“421”,甚至是“8421”的结构模式,老年人居家养老已无法满足其精神需求,随着退休金基数上调、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市老年人可支配收入增加,思想观念和消费观念发生改变,大部分城市老年人是否愿意旅居是根据自身因素和田园综合体本身的品质和服务决定的,家庭成员是否支持、是否有朋友抱团养老对老人旅居养老的意愿影响较小。综上,社会特征对城市老年人旅居养老意愿无显著影响关系。
3 对策与建议
3.1 健全养老保障体系,提高老年群体经济保障力
首先,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进行资金分配,提高退休收入和养老补贴,鼓励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产业投资,给予财政、信贷、税收政策倾斜;其次,在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统筹层次,开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引入不限老年人年龄、户籍、职业和健康状况的商业保险,将田园综合体内的医疗康养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将符合程序的康养消费,如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最后,联合多个田园综合体搭建共享资源平台,包括共享技能培训、服务型人才、医疗资源、绿色农产品等,降低旅居养老生活成本,鼓励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与当地农民一起投身到高龄老人的照顾中去,拓宽老年人的经济渠道。
3.2 规划融合“三生”空间,提升老年生活幸福指数
合理规划布局舒适的生活空间、绿色的生态空间与高效的生产空间,促成三者相互融合是农村田园综合体理想的发展状态。首先,与老年群体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居住空间、交通出行设施、餐饮服务设施及满足老年人文化娱乐需求的休闲空间必须具备3项基本条件:安定、安心、安全,对老年旅居群体居住空间内的设施进行适老化细节设计,让老年人居住出行生活无障碍,如居住空间内走廊、卫浴间、家具边角、地面铺装材质等应采用“可及性”及“安全性”最高标准的环境设计与规划,减少健康老人的受伤概率,帮助半失能老人借助行动辅具而尽量维持其独立的自主生活[28];其次,绿色生态空间的设计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尽量保留和恢复原有的地形地貌,尊重自然资源环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广阔的农田、山林、水体打造田园综合体的基底,合理设置花卉种植、中草药种植、茶果种植、农事体验、水产养殖、田园观光体验、农业科普等主题空间;最后,田园综合体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在拓展特色产业上下功夫,如河北省迁西县花乡果巷依托燕山独特的山区自然风光,以梨、葡萄等水果生产为核心,以创新理念营造出特色鲜明、宜居宜游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这对江苏省田园综合体的产业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3 开发一站式智慧服务平台,满足老年群体多元化需求
利用大数据平台与互联网技术开发便于老年人操作的智慧服务平台,形成便捷信息查询、预约养老服务、医疗健康管理、服务执行评价为一体的智慧平台。首先,通过平台共享信息与资源,发布各地田园综合体主题、特色、价格、居住环境、游客消费后的体验与评价等信息,便于城市老年人根据自身需求做出合适的选择;其次,平台可与高校、医院及康养产品科研机构合作,集合优质资源和人才,老年群体在智慧服务平台对护理服务、健康咨询、旅游服务、商品购买服务等“点菜式”下单,平台接单与老年人实时沟通,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援助,从而提高田园综合体的服务管理效率并节约管理成本;最后,智慧平台在信息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共享旅居老年人个人的信息及健康状况,老年人佩戴智能腕表,通过GPS智能定位系统、健康监测系统、紧急呼叫系统实现老年人与子女、田园综合体服务中心、医疗护理人员的交互,最大限度保障旅居老人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四号)——人口年龄构成情况[EB/OL]. (2021-05-18)[2023-01-10]. http://stats.jiangsu.gov.cn/art/2021/5/18/art_87589_10690482.html.
[2]丁 晶. 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康养旅游价值評估[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1.
[3]程 豪,杨 钊. 从大众旅游到乡村旅居:乡村区域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基于元方法的驱动力分析与旅居地假设[J]. 地理科学,2021,41(1):83-91.
[4]演克武,陈 瑾,陈晓雪. 乡村振兴战略下田园综合体与旅居养老产业的对接融合[J]. 企业经济,2018,37(8):152-159.
[5]姚 蕾. 互联网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影响[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2):7-11.
[6]曹 航,黄 腾,张澜腾,等. 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J]. 当代农村财经,2023(4):19-22.
[7]埃比尼泽·霍华德. 明日的田园城市[M]. 金经员,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刘 奇.“天字一号”的国家命题:田园综合体(上)[J]. 中国发展观察,2017(增刊2):102-104.
[9]郑健壮. 田园综合体:基本内涵、主要类型及建设内容[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8):205-212.
[10] 王文军,田春燕,刘燕妮. 田园综合体的内涵特征、要素条件及效益评价[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22,56(6):1061-1068.
[11]马光川,林聚任. 空间视域下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莱西市为例[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1):42-49.
[12]戴旭宏. 田园综合体建设支持保障机制的若干思考[J]. 农村经济,2018(11):30-34.
[13]王敬尧,段雪珊. 乡村振兴:日本田园综合体建设理路考察[J]. 江汉论坛,2018(5):133-140.
[14]卢贵敏. 田园综合体试点:理念、模式与推进思路[J]. 地方财政研究,2017(7):8-13.
[15]周 颖,南 丁. 田园综合体运营模式构建初探——以南京市溪田田园综合体为例,活力城乡美好人居[C]//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2325-2334.
[16]李修清,葛 晖. 以水果为主题的河南省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分析[J]. 中国果树,2021(5):86-89,99.
[17]窦金花,张芳燕. 京津冀田园综合体养老服务模式构建与养老服务设施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2022,43(2):186-191.
[18]张 娜,原 珂. 乡村振兴视域下田园综合体生态复合发展路径探析[J]. 学习论坛,2019,35(10):84-90.
[19]向梦杰,方 斌,胡晓亮. 县域田园综合体选址评价与建设路径分析——以江苏省溧阳市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12):161-170.
[20]万祥虎. 地域特色建筑材料在田园综合体设计中的体现——评《建筑“时装”定制:塑料》[J]. 塑料工业,2020,48(11):182.
[21]匡丽春. 景观规划设计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实践研究——评《乡村景观规划与田园综合体设计研究》[J]. 世界林业研究,2020,33(6):120.
[22]肖仁芳,姚维清,张晓婷. 山区田园综合体发展路径与规划建设实践——以广西河池市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为例[J]. 规划师,2022,38(增刊1):16-23.
[23]张高德. 新型农村社区与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3):7,18.
[24]刘 斌,杨 钊,刘永婷,等. 身体、情感与空间:老年人休闲旅居的具身体验[J]. 人文地理,2023,38(1):169-180.
[25]刘灵辉,黄莉春. “小组微生”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特征对城市老人休闲养老行为意愿的影响研究[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1):65-76.
[26]刘晓君,段玲玲. 高校社区老年人养老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9,49(23):288-297.
[27]张映芹,冯亚江. “南漂老人” 旅居养老服务需求研究[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4-101.
[28]李 静,覃云云. 城乡融合视域下大城市养老的纾困之道——以N市J区为例[J]. 东岳论丛,2022,43(9):89-95.
收 稿日期:2023-05-04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委办、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软科学研究课题(编号:21ASS025)。
作者简介:王 琴(1982—),女,江苏泰州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E-mail:6322926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