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正国
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畜牧服务中心,贵州 镇宁 561200
初生犊牛指的是7日龄及以下的犊牛,与7日龄以上犊牛相比,初生犊牛的免疫力较低、消化能力较弱、新陈代谢旺盛、营养要求高。尤其是初生犊牛各组织器官发育尚不完善,还经历了由恒温的母体到变温外界环境极速变化阶段,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饲养管理则必然会导致犊牛性能下降甚至死亡。因此,为了保障初生犊牛的健康成长,确保牧场经济效益,就必须借助成熟的饲养管理技术,加强常见病的防治,为养牛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初生犊牛与7日龄以上犊牛相比,瘤胃和网胃体积所占比例较少,仅为4个胃总容积的25%左右。瘤胃壁上皮层尚未发育全面,瘤胃消化能力极为不足;皱胃发达,体积约占4个胃总容积的60%。初生犊牛经过神经反射可将母乳直接送入皱胃进行化学性消化。初生犊牛瘤胃的微生物含量极少,1日龄后犊牛瘤胃开始产生以好氧菌为主的微生物,但仍不具备肌肉活动,也几乎不会产生明显的瘤胃伸缩运动。同样,因为瘤胃发育不完全,初生犊牛至7日龄犊牛几乎也不会进行反刍。一般情况下,犊牛瘤胃发育的快慢程度受瘤胃蠕动能力、上皮吸收能力、微生物含量、液体留存以及采食量等因素影响,往往在28~60日龄时发育[1]。
综上,初生犊牛瘤胃微生物含量低、肌肉活动性差、胃液酸度低、消化机能弱,无法利用蔗糖,虽然能够利用胰液和唾液的脂肪消化酶对母乳进行消化,但因为体内淀粉酶与麦芽糖酶分泌差,饲料消化能力较不理想。
初生犊牛作为反刍动物无法从母体中获取抗体,因此初生犊牛几乎不具备主动免疫能力。为了抵御外界病菌,初生犊牛只能通过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加上初生犊牛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各类组织器官发育尚不成熟,食道、气管等薄弱部分极易被病菌感染。此外,因为初生犊牛主动免疫能力弱、组织器官发育不成熟,导致皮肤器官保护机能也无法发挥出其保护作用,如果外界环境存在较多病菌,则很容易受到病菌侵袭引发疾病,甚至出现犊牛死亡的情况。结合各大牧场初生犊牛死亡率数据来看,7日龄及以下犊牛死亡率最高,占所有犊牛死亡数量的65%左右。
因此,初生犊牛出生后7 d内需要格外注意犊牛生长环境的打造。一方面应确保产犊过程外部环境的干燥、卫生与舒适;另一方面应确保给犊牛提供数量足够的优质初乳,加强犊牛被动免疫能力。
初生犊牛与3月龄犊牛相比具有更高的同化能力,身体发育速度较快、新陈代谢旺盛。一般品种的初生犊牛体重通常为30~45 kg,至犊牛断奶时通常体重可达到初生体重的2倍以上。为满足如此迅速的发育速度,初生犊牛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考虑到初生犊牛瘤胃发展尚不完全,推荐可饲喂占犊牛体重7%~11%的经过巴氏灭菌的优质初乳,为犊牛提供足量的常温清洁饮用水。自犊牛断奶后应尽可能在第一时间饲喂犊牛开食料[2]。以体重80 kg的断奶犊牛为例,每次开食料饲喂应在1.5 kg左右,持续3~5 d,可在促进瘤胃发育的同时为犊牛生长提供充足营养。
综上,初生犊牛同化能力高、新陈代谢迅速、身体发育速度较快,因此与3月龄犊牛相比初生犊牛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度更高。在饲养管理时需要注意为犊牛提供充足的优质初乳,并尽可能提前饲喂开食料。
2.1.1 产房管理
产房是犊牛的护理工作的起始阶段与主要平台,首先,应确保产房环境的干燥、舒适、洁净,确保产房犊牛密度合理。一般情况下夏季产房需要具备充足的遮阳设备与降温设备,冬季需要具备充足的防风设备,确保产房具备独立的犊牛中转房。其次,定期清理牛舍并加强对槽道、中转房等重点场所的消毒力度;与此同时,须保障临产牛外阴及后驱的卫生程度,避免初生犊牛接触病菌感染。再次,着重注意犊牛的缺氧、呛羊水问题。最后,犊牛出生后应第一时间转移至中转房,尤其需要注意接产环节的病原体微生物规避,预防犊牛与新产牛产生感情后再次隔离产生的应激反应。
2.1.2 清理黏液
犊牛出生后需要着重注意黏液的清理,护理人员应利用无菌毛巾擦除口鼻黏液避免因为黏液堵塞使犊牛窒息。如果犊牛吸入了大量黏液使犊牛窒息或产生假死现象,应立即倒吊犊牛身体并拍打胸部尽可能帮助犊牛吐出黏液。还应使用无菌毛巾擦拭犊牛身体表面的黏液,并在犊牛身体表面涂抹干燥粉吸收多余水分。
2.1.3 断脐与消毒
母牛产犊过程中往往会自行扯断脐带,但是也存在脐带无法自行扯断的情况,这就需要人工剪断脐带[3]。一般初生犊牛断脐处理方法为:首先握紧脐带(脐带紧握位置在犊牛腹部15 cm处)并挤净脐带中的血液,用灭菌剪刀剪断脐带;其次,断脐处理完毕后应立即进行消毒处理,一般可用 8%碘酊浸泡脐带断口处,消毒频率维持在10 min/次,每6 h重复1次,直至脐带干燥脱落。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应加强对脐带的感染性检查,确保犊牛断脐后不会受病菌侵袭。
初生犊牛一般会在产房中转房停留1~2 d,短暂停留观察犊牛身体情况以及病理情况后转入犊牛圈。结合1日龄犊牛情况建议在保障清洁度与环境舒适性的前提下,使用单栏高床犊牛岛饲养。一是确保保温工作的有效开展。初生犊牛各项身体机能仍不成熟,抗寒能力较差,需要保障外部环境温度处于犊牛的身体舒适区。可采用地暖或暖灯等设备保暖,如果存在产房保温性不好的情况,可以为犊牛穿戴保温马甲。二是确保卫生消毒工作的有效开展。使用饲喂用具后要及时清洗消毒,制定犊牛圈舍、垫草定时清洁制度。在犊牛位置转变以后,应对上一日停留位置进行全面消毒,保障垫草以及相关位置的干燥[4]。三是加强犊牛生活区域的通风度与干燥度。初生牛犊鼻部至呼吸道部分发育尚不成熟,如果空气中氨浓度较高,则很容易对犊牛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加强产地通风量,减少犊牛生活环境灰尘含量与恶臭程度。还要在生活区域内提供良好的照明条件,保障每天13~16 h的光照时间,通过光照影响确保初生牛犊的光照量。
母牛产犊后1 h内产出的母乳为初乳,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是加强初生犊牛被动免疫能力的优质饮品。因此,相关人员在收集到初乳后需要在30 min内进行分装巴氏消杀,当日饲喂初乳,如有剩余则可以在-3 ℃的冷藏环境下保存。解冻冷藏初乳时需用恒温水复温,确保初乳内免疫球蛋白保持活性。在饲喂初乳时应遵循及时、足量、质量3大原则。其中,及时原则指的是初生牛犊在产出后2 h内饲喂初乳;足量原则指的是在饲喂初乳时需要保障初乳量达到初生犊牛体重7%~11%;质量原则指的是饲喂的初乳必须经过巴氏消杀确保品质优异。
犊牛作为反刍动物,在出生时不具备主动免疫能力,因此需要通过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来增强自身免疫力,但这种吸收能力会随着犊牛出生时间的增长而降低,直至24 h后对初乳免疫球蛋白吸收能力消失。因此,相关人员必须第一时间为初生犊牛喂养优质初乳,保证犊牛可以吃到优质、足量的初乳,从而获得被动免疫,减少发病和死亡的概率。初乳质量检测可以使用专用的初乳浓度检测仪,检测初乳中的IgA含量,其浓度大于50 g/L即为优质的初乳。在给犊牛喂服了初乳24 h后,可以采集犊牛的血液,测定血清中的总固形物含量,如果检测平均值达到了55 g/L,说明群体的被动免疫成功,初乳饲料效果良好。在犊牛出生后的第2天,就可以开始给犊牛饲喂经过巴氏消毒的常乳、代乳粉或酸化奶等。给犊牛喂奶要做到“四定”,即定时、定量、定人和定温,使用过的工具如奶盆、奶桶等要及时清洗,清洗后要进行消毒,避免犊牛因吃到了变质的牛奶,引起腹泻等问题[1]
脐带炎是指初生犊牛出生时由于断脐消毒工作不标准,导致犊牛断脐处受病菌感染引起脐带及其周边产生炎症。患脐带炎的犊牛临床症状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呼吸急促,一般进行触诊时犊牛会伴随疼痛感。患脐带炎病症的犊牛在脐孔周围往往出现脓液外露、红肿,且可以在脐带皮下摸到笔杆粗的索状物。脐带炎初期阶段,脐带发炎处外露脓汁往往带有恶臭味,且脐带肿胀并出现坏疽。
脐带炎的防治可通过注射青霉素进行治疗,如果患病处出现严重脓肿则需要第一时间切开脓包、挤出脓液并撒以磺胺粉。
初生犊牛在部分情况下存在肺脏膨胀不全或心脏卵圆孔封闭不全等情况,这一情况会直接导致犊牛心脏无法正常实现机能,心脏供血异常导致脐带静脉堵塞。脐带静脉长期封闭情况下会使犊牛产生脐带出血,也有部分断脐工作处理不当产生脐带出血的情况[5]。轻度脐带出血血液呈滴液状流出,重度脐带出血血液呈持续性股状喷出。
这一病症的应急处理方法为脐带结扎,并将结扎后的脐带浸泡至具有消毒功能的液体中。如果脐带的断端过短,血管缩在脐孔内,可选择用无菌纱布填塞脐孔,并缝合断脐处。
如果初生犊牛因黏液、粉尘吸入过多、肺功能障碍等因素导致呼吸障碍或无呼吸,就会产生犊牛假死或窒息的情况。临床症状表现为犊牛呼吸严重障碍、心脏急速跳动、生理性昏厥等,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则很容易导致犊牛真正死亡。
在治疗时,需要将患有假死症的犊牛后半躯体抬高并利用无菌纱布擦拭犊牛口鼻中的黏液、粉尘和羊水,如果犊牛吸入黏液过多则需要在犊牛气管、鼻孔处插入橡胶管,尽可能排除犊牛吸入的黏液[6]。此外,利用沾有氨水的棉球刺激犊牛产生呼吸反射,也能一定程度帮助犊牛排出吸入黏液。在此过程中,也可配合使用刺激呼吸中枢的药物以及轻压腹部、胸部,减少犊牛呼吸障碍。
初生犊牛正处于一生中最敏感、最脆弱的关键阶段,此阶段也是犊牛死亡率的最高阶段。因此,做好初生犊牛的饲养管理与常见病防治,不仅关乎犊牛的生长发育与产后性能,也是保障牧场经济效益、促进养牛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初生犊牛的饲喂管理技术要点包括护理工作、优质初乳饲喂以及良好生活环境创设等方面。在此期间,也需要注重初生犊牛脐带炎、脐带出血以及初生犊牛假死症等常见病的影响,加强防治,为养牛业健康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