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灿
鄄城县人民医院CT磁共振中心 (山东 菏泽 274700)
患者女,56岁,因三年内额部肿胀缓慢加重步入我院外科门诊,近两月来轻微头痛,无外伤史,无头晕,无呕吐,无肢体活动障碍,饮食、睡眠可。体格检查可见左侧额部明显肿大,触之质硬。增强CT及颅脑MRI显示,额骨膨胀性病变,门诊以额骨肿瘤收入神经外科,行“额骨肿瘤”切除术。术前影像学拟诊“额骨脂肪瘤”、 “额骨血管瘤”、“额骨脑膜瘤”。最终病理结果为额骨血管脂肪瘤,出乎我们的意料。故报告其影像学和病理学表现,提高影像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增强CT显示额骨左侧部明显膨胀性改变,内密度混杂,额骨外板骨质结构连续性完整,内板骨质结构连续性遭到破坏,多发内板连续性中断并毛糙,板障内见脂肪密度、软组织密度及血管影。左侧额叶受压,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灶(图1A,图1B,图1C)。
颅脑MRI检查显示左侧额骨膨胀性改变,在T1WI、T2WI及T2-FLAIR序列上以高信号为主,内板侧见稍许线状低信号(图2A,图2B,图2C);在T2压脂序列上,病变中心以低信号为主并见间或线状高信号,周边以高信号为主(图2D);DWI序列以低信号为主,边缘见少许弥散受限区域(图2E)。
病灶周围并未见任何水肿信号显示,这增强了我们诊断良性病变的信心。征求患者同意后,患者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并行额骨部分切除术,手术过程顺利,切除病灶送病理。术后复查颅脑CT示病灶切除完整,并颅骨修补(图3A~图3B)。
病理显示病灶由成熟的脂肪及大量血管构成,未见脂肪肉瘤成分,未见异型细胞及上皮成分,部分血管扩张、充血(图4)。免疫组化结果::EMA(-), Vim(+), PR(-), CD34 vascular(+), S-100 adipose(+), Ki-67: individual (+), CD99(-)。最终诊断为血管脂肪瘤。血管脂肪瘤发生在额骨罕见,需要和额骨脂肪瘤、额骨血管瘤及额骨脑膜瘤鉴别。术后4天患者出院,出院时无明显不适或中枢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术后6个月电话随访,患者反馈恢复良好,身体无不适,并在外院行颅脑CT检查,无复发征象。
血管脂肪瘤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1],发病部位多为躯干和上肢的皮下[2-4],有时难以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6]鉴别。头部血管脂肪瘤少见,多位于硬膜外间隙[4]。骨内血管脂肪瘤极其罕见,可供参考的影像学资料难以找到。本例额骨血管脂肪瘤,CT增强及MRI资料齐全,故对该患者的报道有助于提升大家对该罕见病变的影像学认识。
虽然血管脂肪瘤为良性肿瘤,但该例额骨血管脂肪瘤CT图像显示内板多发骨质不连续、毛糙,显示出其具有一定的侵袭性。为何颅脑外板完整,而内板受侵蚀,有待进一步总结研究。但本例显示肿瘤血管成分多分布靠近额骨内板,或许提示血管成分的多寡与其侵袭性相关。
磁共振成像对该病的鉴别诊断和定性诊断有巨大价值,磁共振对病灶内部成分的显示较CT更丰富。在T1WI和T2WI上病灶以高信号为主,T2压脂以低信号为主,提示病灶含有大量脂肪成分;而近额骨内板处的低信号线状影,则为流空的血管影,提示近额骨内板处存在大量高流速的动脉血管。DWI序列显示病灶大部分为低信号,而周边的少许弥散受限区为邻近颅骨受病灶影响所致。磁共振同时对病灶的边界显示更为清晰。而病灶周围无水肿信号,对其定性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最终病理诊断为血管脂肪瘤,对影像医师来时还是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通过该病例,我们影像科医生应该意识到血管脂肪瘤可以发生于颅骨,虽为良性肿瘤,却具有一定的侵蚀性,我们猜测其侵蚀性与其血管成分的多寡有关。手术切除是骨血管脂肪瘤的首选治疗方案。该患者术后恢复良好,6个月内复查颅脑CT无复发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