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2024-03-24 10:48吴丽娜黄修卓
党史文苑 2024年3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革命

吴丽娜 黄修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参与的行动,只有在各民族的广泛实践中得以实现才能真正成为各民族的自觉意识和自主行动。通过活动融入、教育引导、大众宣讲、资源转化、机制保障等实践路径,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有助于引导各族人民增强“五个认同”。

一、活动融入路径

活动是为实现预定目的而采取的行动,以其现实性、情景性、灵活性而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对于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载体,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要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相结合,充分挖掘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元素,如树立英模人物、讲述红色经典故事、发挥时代先锋和“时代楷模”的感召力量等,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内涵和素材,倾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品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融入各族人民的纪念活动

纪念活动是具有特殊内涵的象征性活动,能够塑造集体记忆、唤起内心情感、凝聚价值共识。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各族人民的纪念活动之中,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所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民族繁荣发展等思想理念深入各族人民的内心,为纪念活动注入了灵魂。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纪念活动的内在意蕴,通过塑造历史叙事和集体记忆的话语表达,利用各种媒体传播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文章、视频等,解读相关内容,完成“过去-现在-未来”的跨越,形成强大而集中的纪念话语群,使各族人民深深感受到彼此是紧密结合的命运共同体。纪念活动需要丰富的象征符号来再现、强化和反复刻写共有的历史记忆,要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提炼和塑造中华文化符号,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精神符号。纪念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是“身体共在”或者说“身体在场”,体现的是“集体”这个符号,能够使各族人民沉浸于情境中,彼此互动并强化认识体验和情感体验,实现从“我”到“我们”的转变,并生成和共享共同的民族记忆。

(三)融入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鑄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有融入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才能彰显强大的理论说服力和实践感召力。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引领日常生活价值、规范日常行为、引导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空间是价值观实现的现实场域,是意义博弈的重要场域,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一种主流价值,在引导各族人民重温历史、体会先烈先辈的崇高追求和精神中充满积极正面的意义,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社会公德培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养成及个人品德修养之中,使其蕴含的先进道德、优良传统、高尚情操,在规范和引导各族人民日常生活方式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与行动。

二、教育引导路径

《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提出,要“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党员干部和青少年为重点,拓展内容和形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耳入心。

(一)发挥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蕴含崇高、坚定、持久的理想信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高度自信和执着信念。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发挥理想信念的思想“总开关”、精神之“钙”、胜利之“密钥”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价值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导向,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共识,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实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国各族人民中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二)加强对党员干部和青少年的教育引导

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员干部是主力军,青少年是生力军。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党员干部而言,要依托高校、党校、干校及干部培训基地等平台,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精神、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学习,把理论教育成效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力量;引导党员干部深刻体悟“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发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滋德润德的效用;有效融入党员干部的各项工作中。对青少年学生而言,要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用好学校教育的软件和硬件,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提升学校课堂教学与校外教学的协同效果,合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既激发学生传承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自觉意识,又增进学生“五个认同”的内生动力。

(三)拓展教育引导的内容和形式

首先是加强党史学习教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党启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思想史,是一部党创立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精神史,蕴含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政治理想、伟大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蕴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经验和有效做法,对于各族人民保持定力、汇聚伟力、涵养品行、润泽心灵、增强信念具有重要的精神动力作用。其次是加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国情教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既是历史传统,也是现实国情,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规律,展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汇聚成各民族团结融合、交流互鉴、尊重认同、多元一体的生动图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守正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明前景,形成了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生动局面和相互嵌套的生活场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基本国情必然要纳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过程。最后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阵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彰显教育的铸魂育人本源性宗旨;健全和完善民族地区教育体系,尤其要帮扶边远地区健全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化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边远地区各学段、各教育类型、各教育层次协同发展;构建互嵌式教育环境,铺设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多维路径,营造包容多样、相互欣赏的教育氛围,增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共生,系牢各民族之间的思想和情感纽带。

三、大众宣讲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通过大众宣讲,使各族人民在思想观念上和实践行动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力。

(一)采用大众化通俗化宣讲方式

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更多地在经验性现实性状态中进行。这就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运用大众化通俗化方式,将抽象的理论和原则嵌入人民群众务实的生产生活中,将理论化的话语转化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表达。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将具体的生活事件与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动联系起来,经由这些具体的生活事件和微观活动来维系各族人民的情感纽带,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化、大众化和生活化。一是创造生产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经典和文艺精品,更好地满足各族人民的精神需要。二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将宣讲话语向大众化转化和转换,将历史实存中的革命遗迹、建筑、文艺等与现代生活对接,采用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宣讲。三是建设“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长廊、文化广场等大众化宣传设施,增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动效果。四是融入情感元素,激发各族群众的思想情感和热切愿望,达到思想上情感上的认同。五是坚持全覆盖,注重广泛性;抓重点要点,注重代表性,确保大众宣讲常态化制度化。

(二)下沉基层开展宣讲活动

基层是各族人民学习和生活主要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点难点堵点在基层,大众宣讲要面向基层、贴近基层、服务基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发扬各族人民手拉手、心连心的好传统,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这就要组织宣讲力量深入工厂、学校、机关、社区、街道、乡镇、村屯,利用基层的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道德讲堂、文化墙、公务栏、电子屏等,以革命人物和故事为题材,运用群众性文体活动等形式,根据各族群众的特点、要求进行分类推送;深入开展对象化、互动化宣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系列主题教育之中,舉办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结对子活动和志愿活动,在人民群众“家门口”开展活动,将各族团结奋斗、守望相助的历史刻在村(居)民的脑海中,促进各族人民相邻共居,互学互帮,互尊互谅,营造人人维护团结、个个参与创建的生动场景。

四、资源转化路径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重要的精神资源,将其内容、形态、形式等进行转化和转换后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需要。

(一)整合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资源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资源开发利用已取得显著成效。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资源进行整合和梳理,凸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比如,对物质性资源进行针对性调研、整理、保护、修缮,对制度性资源做出富有时代意义的解释,对尚未进行制度化而又有制度意义的资源加强制度化建设,对散落、残缺、遗失的重要文献文本进行征集和补遗,对存疑的资料资源加以甄别和考证,对已经整理出来的资源进行分类、归档和提炼,建立明细清单及数据库,提高开发利用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尤其要深入挖掘有关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文物文本文献的内涵,挖掘历史故事、人物、物件蕴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扩大知名度,增强影响力。

(二)创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标识和话语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产生于伟大的社会革命中。随着时代发展和认识深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要丰富新内容、赋予新内涵、发展新形式,一是从真实感人的事例、事件、人物中提炼并创造出具有持久性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标识,以激发各族人民的精气神。二是推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话语转换,从历史文本话语向现实生活话语转换,将历史发生的、事实存在的遗迹遗物遗存等与现代生活对接,增进与各族人民的亲近感和亲和力;从以理服人话语向以情动人话语转变,使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各族人民中产生共鸣。三是创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呈现方式,运用互联网、新媒体新技术立体、多元、交互呈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其“活”起来、“火”起来、“动”起来,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体验、认知和认同。

(三)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与“五个认同”耦合协调、双融双创。一方面,发展红色旅游、开展红色宣讲、创作红色影视、设计红色文创等有助于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另一方面,随着各族人民“五个认同”不断增强,又能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转化转换、升级升华。各族人民通过追忆、回顾、讲述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事件形成红色记忆,利于更好地守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文化基础、心理基石。因此,要大力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资源形态。

五、机制保障路径

构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制度化机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障。

(一)情感激励机制

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情感激励机制,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引领情感激励的价值取向,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认同。同时要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统合历史情境、现实情境和特定情境,形成情境激励体系,历史情境在历史中生成,要精准利用,推动情感联结;现实情境是现实生活的聚合与凝练,要善用善成,夯实情感根基;特定情境是借助新技术新形式通过“仿真”“模拟”等方式进行专门构建和创设而成的情境,要加强创造创新,巩固激励效果。

(二)文化共生机制

共同体本质上是文化共同体或精神共同体,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因共同文化、共同精神而形成文化共生关系。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构建文化共生机制,一是坚持文化共生理念,加强文化交互交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共生单元,彼此互动融合、吸收借鉴,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坚持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赋能,创新文化共生界面。文化共生界面是文化交流互动的介质,要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资源确立意义明确、稳定多样的文化介质,推动各类文化单元交往交流交融。三是优化文化共生环境,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为引领,借鉴吸收外来进步文化,抵制批判错误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共生关系,维护文化秩序。

(三)主体协同机制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涵盖主体、客体、条件、目标等要素,其中主体要素是能动的关键要素。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构建“一核多元”的主体协同格局。“一核”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多元”指党政机关、社会组织、人民团体和各族人民,“一核多元”主体协同格局是党政机关、社会组织、人民团体和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机制。中国共产党领导主要是思想政治领导,是动员和激发党政机关、社会组织、人民团体和各族人民协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保证。通过建构主体协同机制,明确各主体之间的权能界限,强化主体之间的协同配合,从而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主体协同样态。

(四)内化外化机制

构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化外化机制,一是内化于心。通过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巩固内化的认知基础;通过环境熏陶、情境体验、榜样示范等方式,增进内化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通过制度化常态化宣传教育等方式对认知、认同进行反复操作,巩固内化成果,促进“认知——认同——内化”依次递进和转化,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各族人民的心灵。二是外化于行。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终要体现为各族人民的共同行动,内化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构建多元化平台和多样化场景,以活动为载体、以实践为动力、以社会为场域,推动由“知”到“行”转化。

新时代是一个思想文化交流交锋交融的时代,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深度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不断增强党、国家、人民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认同中不断推进实践,在实践行动中不断强化认同,从而凝聚起“真正有力量的”人民,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4日第1版.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24页.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00页.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09页.

[5]青觉,徐欣顺.新时代多民族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民族研究,2021年第1期.

[6]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强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 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年6月11日第1版.

[7]王利君,刘金林,蒙思敏.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耦合协调度:基于百色市的实证分析[J].民族学刊,2022年第8期.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1年度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2021-GMD-006)、“新一轮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成果。

(作者吴丽娜系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黄修卓系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陈 影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革命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