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马佳
◁魏金全的百宝箱里都是他亲手雕刻上色的皮影宝贝 马佳 摄
在方寸幕布之后,一双巧手调动千军万马,两根竹竿尽显喜怒哀乐。
龙年春节,华县皮影国家级传承人、华县皮影的“金名片”魏金全和他的女儿魏静可真是忙坏了,父女俩聚少离多,他们在各自的舞台上发光发热,把华县皮影戏传递到每一位热爱传统文化人们的心中。虽然他们演出地点不同,表演曲目不同,但相同的都是场场爆满,好评如潮,以皮影为契机非遗传承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魏氏祖孙三代都和皮影戏有不解之缘,魏金全说:“我父亲那个年代,是皮影戏的黄金时代,他们那会儿连续演出86 场不带停,观众反响极为热烈。”其父魏振业是当地唱皮影戏的老艺术家。因自幼受家庭熏陶,魏金全高中毕业后跟随父亲学习皮影戏表演,后又学习皮影的雕刻艺术。他雕刻的皮影采用传统工艺,自然大方,远销到德、日、法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收藏者的喜爱。近些年,魏金全参加了各种艺术节,曾三次赴法国参与文化交流活动。2008 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2023 年5 月19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同出席中亚峰会的外方领导人夫人参观西安易俗社并观看了魏金全等老艺人表演的华县皮影戏,展现我国非遗传统文化魅力,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2024 年2 月21 日,正是农历正月十二,记者在西安世博园的一处舞台上见到了正在忙碌的魏金全,只见魏金全从随身携带的包里取出钢管和幕布,熟练地安装了起来,“我经常一个人演出,皮影戏的舞台搭建和拆卸都很方便,我一个人就能完成。”魏金全一边说着话,一边利落地将白色幕布穿在两根钢管上,挂好灯泡,仅仅几分钟,一个简易的皮影戏的演出舞台便搭好了。只见幕布上方的红绒布上写着“中国陕西华县皮影戏”几个大字,两侧各有一幅楹联来形容皮影戏:“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然后魏金全小心翼翼地打开他的百宝箱,里面整整齐齐码放的都是他亲自雕刻的皮影布景和人物,每次演出前他都要仔细地布景、调试,就为了给观众最好的舞台呈现。记者听他反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想在我这一代看到华县皮影戏消亡,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学习皮影戏,别让这门技艺失传了,这也是我最大的愿望。”魏金全用他精湛的技艺带领观众进入了光影交织的世界,台前时不时传来观众们的笑声和掌声,甚至有好多好奇心重的孩子钻到了皮影帘的后排,围在魏金全的身边目不转睛地看魏金全是如何双手飞舞的,魏金全很珍惜孩子们表现出来极大的兴趣,用最饱满的热情完成一次次演出,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一颗颗皮影戏的种子。从现场的人头攒动中,从小朋友前仰后合的笑容中,感受到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追捧。
◁非遗表演进商场,皮影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金地广场供图
正月十三,记者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一处热门陕菜馆,魏金全的女儿魏静已经搭好了舞台,正在用手机调试设备,为即将开始的表演做准备。“这里外地游客特别多,在这里我们华县皮影戏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相聚在皮影戏台前,一边品尝陕西美食,一边欣赏华县皮影戏,能为家乡非遗文化宣传做一点贡献,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提起皮影造诣方面对魏静的影响,魏静说:“我认为自己和父辈的差距还很大,因为他们都是‘五人忙’的传统皮影,吹拉弹唱都有,自己就是一台戏,一出戏就得两小时,发展到我这一代,没有唱的人能帮我配合了,我现在都是放背景音乐。”魏静是一位健谈的“85 后”,她看到父亲总担心这门手艺失传,于是几年前开始跟随父亲学艺,现在可以自己独当一面了,不仅如此,她还自己参与剧目的创作中,此刻小小的幕布前被围得水泄不通,一场精彩的皮影戏《龙凤呈祥》正在上演。
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代,盛于明清,于元代传至西亚和欧洲,历史悠久,流派繁多。华县皮影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品种,同时也是被国内外皮影界公认的所有中国地方皮影乃至世界皮影艺术种类之集大成者。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完美、最经典和最有资格代表中外皮影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
△魏静邀请小游客体验皮影戏 马佳 摄
▷从一个个专注的眼神中感受到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金地广场供图
华县皮影是以牛皮为原料,雕镂刻制而成,人物高约1 尺,体型夸张大胆,变形巧妙,色彩艳丽,图案精细。人物的颈、肩、腰、膝、肘等十处有轮盘牵线,可以活动自如。魏金全说:“制作皮影,全国目前通用两种技法,一种是将潮湿的牛皮放在木板上,用刻刀划着刻。另一种就是华县的皮影制作技艺,叫推皮走刀。刀不动,皮在动,这是华县皮影雕刻的独门技法。相比其它拉刀刻法,这种雕刻方式对皮影艺人的要求更高,但刻出的皮影线条优美,人物更加生动。即便演绎的人物或道具再细小,也能在幕布上清晰呈现。这就使得不论文戏还是武戏,华县皮影的演绎者,都能在细微的人物动作中,将角色轻松拿捏。”
◁非遗课堂让孩子们有机会上手体验了一番皮影戏的独特魅力 关中书院供图
而制作皮影的第一步,要先从选牛开始。“上好的牛皮是刻出好皮影的关键,比如我平时就喜欢用黄牛皮刻皮影,这种皮子透明度高,有质感。选好牛皮之后,要把皮子放在水缸里浸泡大概一个礼拜,这叫泡皮。便于刮去皮肉,留下净皮。刮皮时,把牛皮放在光滑的圆木上用特制的刀具,一寸一寸地刮,刮完之后把牛皮绷起来阴干,完成后还需反复打磨抛光,使牛皮光滑,然后根据不同部位,进行使用的选择。”魏金全提起这些如数家珍。
华县皮影戏又称“五人忙”,其中最重要的是“前声”,戏中的各个角色全由他一人演唱,唱的同时还要弹月琴打大鼓,相当于一个乐队指挥;其次就是“签手”,负责操纵皮影表演,另外还要帮着唱和;“坐槽”也叫打后台,坐在最后面负责敲锣、打碗碗(一种乐器)、击铙、打梆子等5 乐器;“上档”负责拉二弦琴和吹唢呐;“下档”负责拉板胡、长号并配合签手。“5 个人演凑十几种乐器,每个人都得是手脚并用,完全是个大乐队。”魏金全介绍说,“华县皮影戏的唱腔多为‘碗碗腔’,这也是当地的地方戏曲,曲调悠扬婉转,细腻抒情,很适合叙事。皮影戏的‘戏’字,就好像人的姓名一样,先有腔,后有戏,属于区域性的地方文化,这个戏就决定了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比如华阴老腔,代表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我们文化大国就是要保留各地最独特的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对于未来如何更好地传承华县皮影戏,魏金全认为不能将为适应社会而简单粗暴地改,“如果只是为了让人们听懂,将华县的‘碗碗腔’全改成普通话,那就丢掉了地方文化中最原始纯粹最原汁原味的精华,违背了非遗传承的精神,如何走商业化道理还是一个值得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促进华县皮影的传承发展,魏金全这些年做了不少努力。“这些年愿意找我学艺的,好多我都是免费授课。就是希望尽我的最大的能力,让更多年轻人爱上皮影戏。我还定期给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生传授皮影相关知识,在小学开设了皮影戏社团,为孩子们从小种下一颗非遗的种子,在关中书院常驻教学,定期给学生教授皮影的制作和皮影戏的演绎手法,也会常年开设亲子活动体验活动,还有针对市民的惠民性演出,每年我都会去。” 魏金全紧跟时代,无论在剧目的取材编排上还是皮影雕刻艺术的内容方面都让人耳目一新,除此之外,魏金全说他肩上还挑着一个更艰巨的责任,就是完成华县皮影戏二十部大本戏的录制工作。魏金全说:“大家现在看到的皮影戏都是一个片段,而大本戏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我不能看到最地道最本土的华县皮影戏名存实亡,我要将大本戏录下来,以供后世研究欣赏。”
◁春节期间的非遗盛宴,从场场爆满中彰显文化魅力,坚定文化自信王松 摄
◁亲子DIY 皮影,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培养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关中书院供图
一代代皮影人由满头青丝演到两鬓斑白,灯影留传数十载,薪火相传背后是几代人难以割舍的初心与热爱。这门古老的手艺运用优美的造型、多姿的剪影、动听的唱腔和灯光渲染,陪伴无数人度过了欢乐的时光。作为曾经活跃了2000 余年深受民间喜欢的娱乐活动,魏金全和魏静这样的皮影传承人会继续为华县皮影戏的发展、保护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不妨歇歇脚,静坐幕前,细细品一场光与影的故事,体味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魅力。正是有了魏氏父女等许许多多为新春节日忙碌与坚守的工作者,今年的年味别样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