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后溪卫生院 厦门 361024)
细菌性结膜炎是由致病菌感染所引起的结膜组织炎症型疾患,临床特征以烧灼感、轻度异物感及结膜充血等为主,是较为常见的眼科疾患之一。细菌性结膜炎的根本病因为细菌感染,如表皮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厌氧痤疮丙酸杆菌等,在致病菌侵害强于宿主防御时或宿主防御受到损伤时,会导致细菌入侵而引发细菌性结膜炎[1]。相关研究表明[2],细菌性结膜炎乳头增生与滤泡形成的程度与细菌毒性与侵袭力密切相关,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永久性视觉功能障碍,故早期就医治疗对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具有重要意义[3]。左氧氟沙星为抗生素药物,通过抑制细菌脱氧核糖核酸(DNA)回旋酶与拓扑异构酶Ⅳ的活性,阻断细菌DNA 复制,诱导细菌死亡,在临床细菌性结膜炎、细菌性角膜炎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效果,但长期使用会增加耐药性,而导致疗效受限,甚至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4~5]。随着近年我国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中医疗法在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治疗中显示出较大的优势,不仅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鉴于此,本研究探讨疏风清热法联合左氧氟沙星对细菌性结膜炎患者的疗效、炎症反应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 年1 月至2023 年3 月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后溪卫生院收治的82 例细菌性结膜炎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组。对照组41 例,男16 例,女25 例;年龄18~65 岁,平均(33.75±4.83)岁;发病部位:左眼22 例,右眼19 例;病程7~15 d,平均(12.40±1.53)d。研究组41 例,男15例,女26 例;年龄19~66 岁,平均(33.62±4.78)岁;发病部位:左眼20 例,右眼21 例;病程7~15 d,平均(12.62±1.58)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均衡性良好(P>0.05)。本研究已获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后溪卫生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字2020012035 号)。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西医符合《眼科学(第九版)》[6]中相关诊断标准,且结合临床表现、分泌物涂片或结膜刮片等检查确诊者;中医符合《中医眼科全书(第2 版)》[7]中相关诊断标准,证型为风热壅目型者;近期内未接受过相关药物治疗者;知情同意者。(2)排除标准:合并沙眼、角膜功能失代偿者;合并心脑血管、造血系统疾病者;多脏器功能障碍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对本研究所使用的药物过敏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国药准字H20203122)治疗,2 滴/次,6 次/d。
1.3.2 研究组 在上述基础上联合疏风清热法治疗,方组如下:苦参6 g,地肤子10 g,荆芥10 g,炒黄芩6 g,防风10 g,白鲜皮10 g,蝉蜕6 g,甘草3 g,川椒3 g。上述药方加水400 ml 煎煮至200 ml,分早晚2 次口服。两组均治疗2 周。
1.4 观察指标 (1)疗效。于治疗2 周后评估疗效,显效:患眼干涩、异物感、结膜充血等临床症状均消失,且经细菌培养结果呈阴性;有效:上述临床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未消失,且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无效:上述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细菌培养结果仍为阳性。总有效为显效与有效之和。(2)泪膜稳定性。于治疗前后进行泪膜破裂时间(BUT)试验,如下:使用荧光素试纸置于穹隆结膜囊内,叮嘱进行3~5 次的瞬目,再使用荧光素均匀分布至眼表,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下记录瞬目睁眼后至角膜出现第一个干燥斑的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试验(FL):在BUT 完成后,使用裂隙灯于钴蓝色光下观察角膜染色情况,其中象限无染色为0 分,染色范围<1/3 为1 分,1/3<染色范围≤1/2 为2 分,染色范围>1/2 为3 分,得分越高则角膜上皮缺损越严重。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将布比卡因滴眼液滴注结膜囊内,将泪液检测滤纸在5 mm 处进行折叠并置于穹隆结膜内1/3 处,在5 min 后将滤纸取出,放置2 min 后对滤纸浸润长度进行测量。(3)炎症因子。采集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10 min 取上层血清至1.5 ml EP 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4)泪液相关指标。收集治疗前后泪液,采用ELISA 法检测透明质酸(HA)、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5)不良反应。统计眼部瘙痒、灼热感、异物感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软件分析处理数据,泪膜稳定性、炎症因子、泪液相关指标等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 治疗总有效率相比(95.12% vs 78.05%),研究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例(%)]
2.2 炎性因子 两组治疗后IL-8、TNF-α 水平降低(P<0.05);且研究组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对比(ng/ml,)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对比(ng/ml,)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
?
2.3 泪膜稳定性 两组治疗后BUT、SIt 升高,FL评分降低(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FL 评分比对照组低,BUT、SIt 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泪膜稳定性相关指标对比()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泪膜稳定性相关指标对比()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
?
2.4 泪液相关指标 两组治疗后HA、IgE 水平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泪液相关指标对比()
表4 两组治疗前后泪液相关指标对比()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
?
2.5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7.32% vs 12.20%),两组相当(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例(%)]
细菌性结膜炎是临床眼科常见多发病,该病多因病原菌大量入侵结膜后导致,临床症状以刺痒、眼灼热感等为主,对日常生活与工作等造成影响[8]。结膜作为覆盖眼睑内与眼球前的黏膜组织,富含大量的血管与神经末梢,结膜囊可分离出诸多有益菌,从而降低有害菌对结膜的侵染,但致病菌异常增多时结膜囊的防御能力会降低,诱发炎症反应,出现上述临床症状[9]。因此,及时对细菌性结膜炎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十分必要。
目前,临床针对细菌性结膜炎主要以抗菌药物为主,但长期滥用抗生素类滴眼液,不仅会增加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还会提高有害菌的抗药能力,使结膜囊的免疫能力降低[10]。我国传统医学根据细菌性结膜炎临床表现归属为“时复症、目痒”等范畴,结膜归白晴,属气轮,内应于肺;胞睑属肉轮,内应于脾;受风邪外袭,首先犯肺,外应白晴则目痒难耐,且日益反复[11~12]。因此,治疗应以疏风清热、祛湿或凉血为治疗原则。左氧氟沙星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临床敏感菌所致的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总有效率相比(95.12%vs 78.05%),研究组较高,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疏风清热法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分析原因在于:左氧氟沙星作为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在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等厌氧菌中具有良好的效果,且不易出现交叉耐药性,可在结膜囊内长期停留发挥治疗效果。疏风清热法方组由苦参、地肤子、荆芥、炒黄芩、防风、白鲜皮、蝉蜕、甘草、川椒组成,其中苦参为清热剂,行清热燥湿之效;地肤子性辛、味苦,行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之效;荆芥味辛、性微温,行解表散风之效;炒黄芩性寒、味苦,行泻火解毒之效;防风行祛风解表之效;白鲜皮性寒、味苦,行清热燥湿之效;蝉蜕具有疏散风热之效;川椒味辛、性温,行温中散寒之效;甘草行益气补中、调和诸药之效。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之功效。
临床研究证实[13],在细菌感染引起结膜炎后,会由于毒素作用对泪腺造成损伤,影响泪膜的稳定性,导致眼表改变出现异物感、灼热感等临床症状。另有研究表明,炎症反应与细菌性结膜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炎症反应的程度越高则临床症状越严重[14]。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FL 评分、IL-8、TNF-α、HA、IgE 水平比对照组低,BUT、SIt 比对照组高。这表明疏风清热法联合左氧氟沙星可降低炎性因子表达,提高泪膜稳定性。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荆芥中黄酮类与酚酸可有效减轻炎症,发挥抗炎作用;地肤子的水浸剂对多种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苦参氟富含黄酮、苦参碱等成分,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且有明显的抗过敏反应;防风具有抗炎、解热作用。徐艺宸等[15]对疏风清热法用于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治疗经验分析发现,疏风清热法适用于过敏性结膜炎且符合临床辨证施治。
综上所述,疏风清热法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疗效确切,可降低炎性因子表达,提高泪膜稳定性,改善泪液相关指标表达,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