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布局谋篇,理解情趣理趣

2024-03-21 21:21:51马聪聪于保东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宋濂教学学生

马聪聪 于保东

一、关系导入,明确意图

师:上课!咱们先读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生齐读:读析文本,体会作者在赠序中通过谋篇布局所表达的坚守的理趣。)

师:通过课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

生:序,赠序。

师:赠序是一种有特定阅读对象的实用文体。是谁送给谁的一篇临别赠序?两人是什么关系?

生:宋濂送给东阳马生的一篇赠序。“生以乡人子谒余”,说明他们是老乡。

师:送给他这篇赠序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勉乡人以学”。

师:对,宋濂写这篇赠序是为了勉励马生好好学习。如果你是马生,你喜欢怎样的赠言呢?是喜欢“你必须勤奋刻苦啊,不然就成不了才”这样的大道理,还是喜欢这样的故事呢?

生:喜欢听宋濂讲述他自己求学经历的故事,因为故事更容易让人接受。

师:是的,一万句道理不如一个好故事。宋濂求学的故事主要出现在文章的哪些段落?

生:一、二段。

二、读析品质,探究布局

活动一:躬身垂范·以情动人

师:我们再仔细阅读一、二段,圈点批注宋濂求学经历中最能打动你的地方,描述画面并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生:我选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我仿佛看到在寒冷的冬天,砚台里的墨水都结冰了,但宋濂依旧坚持抄书,即便手指都不能随意伸曲但他依然不敢懈怠。我被他求学的毅力和坚定打动。

师:说得很好。在你的描述中,一个郑重、认真、勤奋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天寒地冻也不可撼其志!你体会一下,读出宋濂的认真。

(生有感情地朗读: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生:“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我仿佛看到宋濂小心翼翼地向老师求教的样子,他的谦虚好学打动了我。

师:哪几个词让你有这样的感受?

生: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色愈恭,礼愈至。

师:你对文本很熟悉,所以读得有点快。想象一下,一个风尘仆仆的少年疾行了几天几夜终于找到了老师并且可以当面请教,感受一下,读出宋濂的小心谨慎。

(生有感情地朗读: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师:这是何等的谦恭好学啊……

生:我从“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中仿佛看到凛冽寒风中,宋濂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巨谷中,冷风拍在他的脸上,但是他依然不为所动,继续前行。

师:是什么让宋濂笃志前行呢?

生:对学习的渴求和执着求学的信念。

师:是的,这份执念,可以抵抗严寒,抵抗孤独!你把这份坚定赋予到自己的语气里,再来读一遍这句话。

(生有感情地朗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师:有了这份执念就会无坚不摧!

生:我选的是“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这句话,我仿佛看到宋濂置身于身着华丽服饰的同舍生中间,别人都洋洋得意,他虽缊袍敝衣但沉稳自得,沉浸书海中……

师:是的,缊袍敝衣的宋濂在鲜衣华服中却能泰然处之。哪个词可以体现他的坚定程度?

生:“略无”。

师:我们在八年级的《三峡》中学过“略无”这个词。

生: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师:在《三峡》中它是什么意思?

生:“一点都不”的意思。

师:所以这一句我们要怎么读呢?

生:读出一种非常坚决、坚定的态度。

师:虽然破衣烂衫却能徜徉书海,除了读出“坚定”还要读出什么?

生:读出一种自豪感!

(生坚定并自豪地朗读: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展示PPT: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

师:从“幼时”到“加冠”到“从师”到“耄老”,这一幅幅的画面就像宋濂一生求学经历的回放,也是一个个的什么描写?

生:动作、神态、情景细节的描写。

师:这些精挑细选的细节,是作者生命历程的提纯啊。所以,面对马生这样优秀的后生,本文不是随手写就。宋濂提笔前思绪万千,他想:我要把什么讲给这位后生听?

生:一生学习的经验。

生:自己刻骨铭心的经历。

生:看上去是求学路上的困苦,但这些困苦现在回想起来是自己一生珍藏的财富。宋濂是要把自己珍藏的财富讲给马生!

师:是啊,打动自己才能打动他人。

师:求学路上困难重重,是什么支撑他孜孜不倦地学习呢?再读一、二段,从文中找一找。

生:“余幼时即嗜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嗜学,所以面对重重困难才不會半途而废。

师:“嗜”是什么意思?

生:喜好,非常喜好。

师: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是“始终如一”的意思,说明作者对学问的追求从来不曾改变。

生:我认为“益慕圣贤之道”让他在求学路上不断跋涉,宋濂已经不满足于现在所学的内容了,他还要跟着“硕师名人”学习圣贤之道,学无止境。

生:我认为作者“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想法让他可以无视这些求学途中的困难。宋濂的心中只想着学习,就不觉得物质条件匮乏了。

师:单纯为学而学的人是很少的。宋濂是在“四书五经”的熏陶下长大的读书人,让他“乐”在其中的究竟是什么呢?

生:通过学习可以实现儒生的政治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师:特别好。从遍观群书到学习圣贤之道再到安邦定国,有了这样的宏愿,作者还会觉得苦吗?

生:不会了,精神的丰盈让他苦中作乐。

师:对的,所以这句话咱们要读出一种什么语气?

生:非常知足。

师:想象下,68岁的宋濂回忆来时路,他会捻着胡须说——

(生有感情地朗读: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师:你们学过的《论语》里也有这样安贫乐道的人,还记得吗?

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师:宋濂亦是如此。

展示PPT:

余幼时家贫无书嗜学

既加冠无师益慕圣贤之道

余之从师无肥美佳肴无鲜衣华服

以中有足乐

师:宋濂开篇躬身垂范,他用大量的细节告诉我们:时间在变,困难在变,但始终不变的是什么?

生:对学习的追求和执着。

师:初心不改,矢志不渝,这就是对目标的坚守。只要我们像宋濂一样坚守志向,也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活动二:专以为学·以理明人

师:这篇文章在以前的教材中只节选到第二段“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现在加上了后面的部分。加上这部分有什么好处呢?小组内讨论一下。

生:我觉得作者叙述求学经历后加上“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这会让正在读这篇赠序的马生看到努力学习的良性结果。宋濂“虽愚”,通过努力可以“日侍坐备顾问”“四海称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第四段,作者说马生“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马生这样“善学”,自然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师:你的思维能力很强,发现了作者行文中的呼应,马生读到后会受到更大的鼓舞。

生:我觉得第四段里除了“善学”,还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可以看出宋濂对马生的评价很高。马生读到这个地方时会觉得德高望重的前辈是这样评价“我”的,读书会更奋进。

师:是的,毕竟要勉“马生”以学。你关注到宋濂这篇赠序最后落脚的言说对象了。前面的言说对象也是马生吗?为什么会有变化?

生:不是的,先是“余”,再是“今诸生”,再是“马生”,先说“我”,再到“你们”,再到“你”。这样除了让马生读起来很容易接受,而且作者言说道理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

师:言语对象的转变也是作者巧妙布局的匠心所在。

生:我觉得第三段把“今诸生”的学习条件和以前自己的学习条件作对比,突出现在学习条件的优越,这么优越的条件再学不好的话就说不过去了。

师:是的,作者在对比中论述了一个个的事实。咱们来看看这些事实,仔细观察,有没有发现表示重复词义的词?

展示PPT:

今诸生学于太学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生:“无”“无”“未”“不”都表示否定。

师:句式上呢?

生:运用了排比的句式。

师:所有的言语形式都是作者写作意图的外显。相较于前两段的娓娓道来,这里的否定句和排比句咱们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生:感觉作者收起了原来的娓娓道来,现在严肃且连贯。

师:你感受到了宋濂的心声。表示否定的地方我们要重读,咱们合作读一遍,我读前面部分,大家读表示否定的部分,体会作者郑重的论述。

(师生合作朗读)

师:在大家的朗读声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迹。再和前两段对照,作者只是动之以情可以吗?

生:还要喻之以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么好的条件都学不好的话怪不得别人,就是自己不专心。

师:对,不仅要以情动人,还要以理服人。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殊之处?

生:“不精”“不成”“非”“不若”运用了否定句式,“岂他人之过哉”是反问句式。

师:如果说前两段宋濂像一位老友给我们道出了他的肺腑之言,那这一句呢?

生:好像一位老师向我们发出严厉的拷问!

师:试着读出宋濂的良苦用心。

(生掷地有声地朗读: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活动三:守志以学·以文化人

师:回顾开篇我们说过的两种“赠言”的方式,有理有据地说说你更喜欢收到怎样的赠言。

生:更喜欢第二种赠言。第一种虽然告诉我们学习要勤、艰、坚、專,但这样的大道理很刻板很生硬,有种命令的语气,就像父母的唠叨一般;而《送东阳马生序》首先从自身的经历说起,丰富的细节描写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业精德成的前辈对目标始终如一的坚守,然后再用精当的议论阐述道理——学习必须专一,最后回到马生身上,以肯定的评价让马生受到鼓舞,于情于理不得不学,只有守志以学方能不负前辈的良苦用心。

师:是的。这里没有空洞的说教,宋濂以自己的坚守为底色,通过现身说法、以情动人、以理明人的劝勉艺术向我们展开了一幅真挚动人的书卷,最终实现了以文化人的教育目的。

三、学评一致,学以致用

师:宋濂求学路上困难重重,当今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学以致用,课后我们完成下面的作业——

班里有位同学因为没考好情绪非常低落,结合宋濂的求学经历,用这节课所学的谋篇布局的手法写一封信勉励这位同学。

【点评】

《送东阳马生序》作为经典的劝学名篇,教育与教学的价值既要放在“劝学”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中观照、审视,也要放在语文教材、单元教学中观照、审视,这样才具有更宏观的教学视野和教育教学的格局,才能更充分地实现单篇文本的教学价值,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单元教学。这堂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文化格局与视野。执教者在正确提取单元教学大概念“不同的文本体式通过谋篇布局的不同着眼点表达思想与理趣”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适切进行教学设计,开展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确定文化视野下的教学价值是教学核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由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三个部分构成的,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要汲取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富营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文化自信”放在了第一位,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继承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这是大单元语文教学的着眼点、着力点。尤其是《送东阳马生序》作为经典的劝学名篇,不但有着丰富的语文要素,更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营养。《送東阳马生序》不但传承了中华民族“劝学”文化的精髓,培养了学生在求学路途中“坚守”的必备品格,而且发展了“劝学”的言语形式,丰富了中华民族“劝学”文化“以文化人”的内容和形式。学习这篇文章,既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让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增强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明确大单元大概念是教学设计的前提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大概念提取为“不同的文本体式通过谋篇布局的不同着眼点表达思想与理趣”。这个教学大概念的提取关注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学习要求,立足于“立德树人”,着眼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从文化、文学、文章、写作学的角度着眼提取的。本单元的课文文本体式不同,既有议论性的《鱼我所欲也》,也有叙事性的《唐雎不辱使命》,有叙议结合的《送东阳马生序》,也有词四首。如何布局谋篇?作者出于达成表达目的的需要,为了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往往精心、巧妙布局谋篇。《送东阳马生序》作为一篇送给老乡、晚辈东阳马生的序言,宋濂在这篇文章中有着明确的表达目的——劝学。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宋濂并没有采用孔子简而不约式的表达,也没有采用荀子“‘言有象的谈辩技巧”,而是通过精心的布局谋篇、严谨的篇章结构,采用了循循善诱、“由己到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言说方式。这样的布局谋篇、篇章结构就是一种继承与发展。为了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打动像马生一样的诸生,在学业上做到“勤且艰”,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宋濂先回顾自己求学历程的艰难,把最能感动自己的求学细节一一细致地描绘出来,也表达了自己的嗜学、“慕圣贤之道”而学、乐学,再进一步把自己与同舍诸生的生活、学习细节进行对比,进一步明确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学习围绕对大概念的深度理解展开是根本

基于对单元教学大概念的深度理解,教师明确单篇文本教学的目的,进行精准、科学、系统化的教学设计,进行扎扎实实的教学活动。本节课,执教者从题目入手,设计精准的问题,分析宋濂与东阳马生的关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干脆利落地明确了这篇赠序的目的——“勉乡人以学”,并通过“你喜欢‘你必须勤奋刻苦啊,不然就成不了才这样的大道理,还是喜欢这样的故事呢”这样巧妙的生活化问题引入对本篇文本的深度学习,充分体现了教师高超的教学技巧。第一个教学活动“读析品质·探究布局”,通过圈点批注打动自己的细节和朗读的方式深刻理解宋濂“躬身垂范、以情动人”的表达目的与技巧。宋濂精心选择的这些细节是自己刻骨铭心的经历,是自己生命历程的提纯。学生阅读这部分内容,既学到了细节描写的手法,也水到渠成地达到了潜移默化教育学生“初心不改,矢志不渝,这就是对目标的坚守”的目的。活动二围绕“专以为学·以理明人”展开,围绕作者言说的对象和目的,围绕对比手法的运用,围绕言说的言语形式,再次运用朗读的方式,抓住排比句、双重否定句、反问句,通过比较、辨析不同的言语形式,在比较与辨析中再次深化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进而再次明确了“所有的言语形式都是作者写作意图的外显”这一文章学的重要手法。活动三“守志以学·以文化人”首先回扣开篇两种赠言的方式,用变式的方式把本文形式与引入《诫子书》中父对子言说的方式进行比较,通过对不同言说方式的积极思辨,既再一次明确了文本体式、布局谋篇的重要性,又再一次让学生明确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巧妙而又机智。

四、迁移作业布置是评价又是延伸

语文学习要对接学生生活,要为学生生活服务。布置的作业是在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下设置的情景化、基于对学习大概念深度理解的迁移性作业,贴近学生生活,达到了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这既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又是对教学大概念的再一次深度理解,更是将本单元的教学大概念迁移运用到了学生的生活中。

《送东阳马生序》作为一篇经典的劝学名篇,其设计不仅要基于传统教学中对宋濂“勤且艰”品格的学习,更要基于对单元教学大概念的深度理解并形成迁移能力,要基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能实现“这一篇”丰富的教学价值。

(本文系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3年度重大课题《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整体学习》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SDZA2023002)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宋濂教学学生
诚信的宋濂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宋濂冒雪访师
科学导报(2019年4期)2019-06-11 08:41:00
宋濂诚信求学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9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娃娃画报(2015年3期)2015-05-11 04: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