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记者直播连线能力探讨

2024-03-21 17:48:39黄小舟
传播力研究 2024年4期
关键词:连线信息

◎黄小舟

(广西广播电视台,广西 南宁 530022)

引言

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新闻直播连线报道逐渐超越传统媒体的范畴。现在,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进行直播报道,这为新闻报道带来了更大的参与性和多样性,也给传统电视媒体和记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传统电视记者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主动适应手机移动端连线报道的新要求,以适应跨平台融合传播的新传媒生态。

一、融媒体时代到来对新闻直播报道的影响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和扩展新闻直播的方式和内涵,使其更加便捷化、常态化、普遍化[1]。过去,受到传播媒介等因素的制约,新闻直播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观众只能通过电视或者收音机等传统媒体收看收听,进行新闻直播的也只有专业媒体记者。然而,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和发展,媒体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移动应用和社交媒体等渠道观看新闻直播;普通人在遇到新闻事件时,也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手机,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上开始属于自己的“新闻直播”。对于受众而言,获取资讯的渠道也变得“随时随地”,并且可以在不同的媒体平台获取不同角度的信息,拓宽了公众的视野,提高了他们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这要求电视媒体记者在对新闻事件进行直播报道时,呈现更为专业、权威、客观的新闻事实和观点。

此外,由于传播平台的不同,电视端和移动端的新闻直播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受到节目时长等因素的限制,电视端大屏直播主要关注事件的最新进展,侧重于体现“我在现场”,记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简洁、明了地报道事件,对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汇总,并且介绍目前的最新情况;而移动端直播不受时长的限制,可以进行长时段甚至全天候的直播,完整记录事件发展的全过程,具有连续性和连贯性,同时还可以与收看直播的网友进行实时互动,增加公众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在技术层面上,电视新闻直播对声音、画面的稳定性要求较高,“播出安全”这条红线不可逾越;而移动端直播连线则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

二、融媒体语境下对电视新闻记者直播连线能力的要求

(一)快速搜集信息、准确把握现场的能力

正如前文所说,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当突然发生新闻事件时,大量的信息以及言论涌入网络,其中既包含真实的新闻事实,也有未经核实的不实信息,甚至是谣言。为了和新媒体平台、自媒体等拼速度,记者在获取线索的第一时间就需要赶赴现场,甚至在赶往现场的途中,就要开始在移动端进行直播,这时候非常考验记者快速搜集信息、去伪存真的能力。通过官方渠道获取信息、对比多个消息源、未经证实的内容审慎报道,这些都是直播记者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2]。

在搜集信息的同时,记者需要对已知信息进行梳理,整理出新闻的“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因、何人,以及事件的背景信息、最新动态等基本要素,梳理出事件框架,同时根据信息对现场进行预判,思考哪些信息可以放大、哪些采访对象对报道最有帮助、现场可能出现哪些突发状况或者存在哪些争议点等等,以便在到达现场后迅速准确地报道有关新闻事实,采访相关新闻人物或当事人、目击者,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应当在新闻现场进行及时采访和调查,进一步验证、核实自己搜集到的信息是否准确,并且掌握最新的现场动态。在突发事件的直播报道中,记者还需要具备引导舆论、掌控现场的能力,这一点在信息纷杂的融媒体时代尤其重要。记者在现场代表着媒体的权威性、专业性,因而对事件的报道应该更客观、更准确,可以通过采访事件当事人、专家、权威人士等,及时对网络上出现的不实信息进行回应,防止舆论的误导和偏颇。同时,直播连线的过程具有不确定性,这就要求现场记者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和极强的应变能力,从而快速处理突发状况[3]。

在可预见的策划类新闻现场直播中,记者的准备则可以从容很多,但是也需要做得更加充分。首先,要根据新闻事件的特点,提前到现场踩点,确定直播连线时的出镜地点。直播地点的选择会直接影响直播的效果。其次,需要和整个直播团队制定详细的直播计划和流程,预防在梳理直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策略和预案,包括连线如何开场、如何收尾,都可以事先做好预估和约定。最后,出镜记者需要做好充分的素材准备,不仅要提前掌握即将报道的事件的基本情况,梳理出直播时需要在现场传递的关键信息,还需要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储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以便在应急情况下可以“有话可说”而且言之有物。

例如,在2020 年笔者带领团队完成的6 场《白衣执甲今朝凯旋——广西支援湖北抗疫医疗队返程特别报道》中,为了确保完整记录抗疫医疗队从抵达机场到返回市区的全过程,直播信号往往从飞机即将降落前几分钟就要给到现场出镜记者,由记者在现场完成整个流程的衔接过渡,这就意味着记者需要现场解说的时间少则几分钟,多则十几分钟。为了顺利完成直播,每一次记者都准备了厚厚一沓资料,其中既有文字,也有图片。文字囊括了返程队员的相关情况,此前对该批医疗队员的相关报道等;图片包括了家属给医疗队员画的画、写的信等等。准备这些材料既可以帮助记者应对直播时的突发状况,也能让直播报道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这些经验提示我们,连线记者除了要具有良好的直播经验外,更要在前期采访阶段提前介入,了解事件中的人物和细节故事,以便在直播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

(二)富有逻辑性的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新闻直播连线具有实时性的特点,没有后期剪辑,无法二次加工,简洁、快速、有逻辑性地表述新闻现场、新闻事实、新闻观点,是现场出镜记者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而这些能力都可以通过日常有针对性的训练获得。逻辑性对于出镜记者来说至关重要。在日常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记者即兴表达能力非常强,洋洋洒洒可以说上十来分钟,然而其中的关键信息却很少,或者说得很混乱。如何在短时间内构建起清晰的思维框架和逻辑链条?按照时间顺序梳理相关事件和细节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其次,利用图表、数据、比喻等形式,将复杂的信息掰开揉碎,可以帮助记者在短时间内清晰地传达信息,提高观众的理解程度。例如,在央视新闻《大藤峡水利枢纽最后一台发电机组转子吊装成功》这一直播连线报道中,记者用“差不多相当于200 头成年大象的重量”解释了发电机转子自重将近一千吨到底是什么概念。近一千吨的“巨无霸”如何精准地吊入机坑内呢?采访对象打了个比方,说“好比用汽车吊将一根筷子吊入啤酒瓶内,而不与啤酒瓶口发生碰撞”,瞬间让观众脑海中有了画面,更好地理解了发电机转子的吊装难度。

(三)抓取现场感和挖掘细节的能力

首先,客观地记录新闻现场是新闻直播的最大魅力,而镜头的冲击力、现场的感染力则是直播报道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记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新闻敏感性,能快速捕捉到事件中的细节线索,这不仅能增加新闻报道的可靠性和可信度,也能加深公众对事件的了解和关注。在2022 年3 月21日发生的东航MU5735 客机坠毁事故救援现场,央视连续多日进行了长时段、多频次的大小屏新闻直播。其中,记者在坠机搜救核心区域呈现的被救援人员找到的失联人员钱包、身份证、银行卡等随身物品这些细节直击公众心灵,让人们再一次深切意识到事故背后是132 个生命的消逝和上百个家庭的破碎。而在画面处理上,这些随身物品上的个人信息都被打上了马赛克,这些细节体现了媒体人的职业素养和人文关怀。

其次,记者在做现场直播报道时,要学会巧用“现场声”来抓取现场感。尤其是在做移动端小屏直播时,在长时间的直播过程中,记者很难做到一直滔滔不绝地播报,适当地停顿、留白,把时间交给正在发生的新闻现场,也是一名出镜记者应该掌握的现场把控技巧。例如在2022 年广西新闻频道进行的《危急!桂林阳朔30 多名游客被洪水围困 记者直击救援现场》这一直播报道中,因为强降雨导致桂林阳朔街道被淹,当地紧急通过竹筏转移被困的居民、游客。记者在进入现场后,除了在连线一开始讲述事件的背景以及现场大致情况,之后就把时间留给了救援现场,只在某些关键节点或者发现某些可以放大的细节时,进行简明扼要的描述。当天,这一直播内容在电视大屏上呈现了近半个小时,而小屏直播则持续几个小时,直到救援结束。在这次直播中,记者很好地掌握了直播节奏,通过最精彩的现场画面,让观众同步感受救援现场的进展,吸引观众注意力。这一直播收获了2022 年度广西新闻奖新闻直播二等奖。

除了语言和新闻画面,记者在现场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体验去感受和思考,将画面无法呈现的内容,如气味、触觉以及自己在现场的个人体验,如喜悦、紧张、悲痛等情绪,和公众分享,让整个现场报道变得鲜活、立体。在东航MU5735 客机坠毁事故救援的报道中,事故发生后第七天,事故救援现场为遇难同胞举行了默哀仪式。仪式后,广西新闻频道记者做了现场连线报道,讲述自己在哀悼现场的所闻所感,记者很好地克制着自己的情绪,没有刻意放大悲伤,但说话间短暂的哽咽向公众传递出了深切的悲痛,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四)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任何时候,新闻直播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即便是一个人、一部手机在进行的小屏直播,背后都有一个专业团队在支持,这也是专业电视媒体的优势所在。因此,记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发挥出“1+1 >2”的效果。

首先,出镜记者和摄像记者这对组合应该配合默契。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出镜记者在连线前,可以与摄像记者进行直播“预演”,包括记者如何走位、镜头如何推拉摇移、哪些画面必须给到特写、什么时候需要切回记者等等,都应该做到心里有数。在直播过程中,出镜记者和摄像记者应该互为眼睛、耳朵,摄像记者要主动用镜头去捕捉最鲜活的新闻现场,而不是一直将镜头对准记者;而出镜记者在发现摄像镜头没有给到位时,也要学会指挥摄像记者拍摄到与自己的解说相对应或富有新闻价值的画面。

其次,前方记者和后方团队的配合同样非常重要。融媒体时代带来了许多新技术和新工具,记者需要熟悉各种新媒体设备的使用、相关技术要求以及直播的流程,以确保直播的连贯性和流畅性[5]。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倒计时、“开始”“到你说了”等穿帮情况,其实都是由于前后方沟通不畅造成的。如今,大小屏直播联动已经成为常态,在将小屏直播信号引入大屏的过程中,部分记者常常困惑:是否需要先停下小屏直播,再重新连线大屏?这也是对直播流程、直播设备不够了解导致的。事实上,当把小屏信号引入大屏时,记者只需要重新“呼号”,介绍自己的所在位置及报道内容等信息,即可顺利完成衔接。这些流程细节都需要前方记者和后方团队事先详细沟通[6]。

此外,在某些持续连线报道的过程中,现场出镜记者由于需要持续播报,没有时间去搜集更多更新的信息,这时候,后方团队应该成为前方记者的“智囊团”。例如,在台风直播中,记者正在台风可能过境的城市街头采访报道,无法实时刷新最新的台风动向,后方团队可以通过网络或与气象部门的联系,将最新的台风过境信息通过手机发送给记者,由记者在现场进行播报,可以很好地增加直播的现场感。在2017 年广西新闻频道完成的“梧州挖沙船撞上浔江特大桥事件”直播中,由于救援过程十分审慎、缓慢,为了帮助记者在长时间的连线过程中及时更新信息,后方团队将演播室专家访谈内容进行提炼、归纳,汇总给现场记者,顺利完成了当时广西台突发新闻直播时长最长的一次直播。

总的来说,新闻直播是一项团队活动,只有不同岗位合理分工和密切配合,才能打造高质量的新闻直播报道。作为电视新闻直播的现场主导者,现场记者不仅需要做好自己,也需要了解各个合作岗位的特点和要求,从而让直播更加顺畅。

三、结语

综上所述,快速发展的媒体环境对新闻直播连线记者提出了更高、更专业化的要求,而融媒体时代直播的便捷性决定了每个记者都可能成为新闻直播的主体,这就要求每一位记者要不断学习进取,增强综合素质,练就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掌握过硬的专业能力,才能通过准确表达、顺畅合作,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快速掌握话语权,为公众呈现更加深入、全面和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凸显电视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连线信息
快乐连线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24
快乐连线
快乐语文(2021年11期)2021-07-20 07:41:48
快乐连线
快乐语文(2020年36期)2021-01-14 01:10:44
快乐连线
快乐语文(2019年15期)2019-08-27 01:14:24
快乐连线
快乐语文(2019年12期)2019-06-12 08:41:56
快乐连线
快乐语文(2018年36期)2018-03-12 00:56:02
订阅信息
中华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展会信息
中外会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信息
建筑创作(2001年3期)2001-08-22 18:48:14
健康信息
祝您健康(1987年3期)1987-12-30 09: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