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新闻在后真相时代的正确引导

2024-03-21 17:48:39范晓萌
传播力研究 2024年4期
关键词:乱象受众信息

◎范晓萌

(山西广播电视台,山西 太原 030000)

一、后真相时代和反转新闻的内涵

《牛津词典》把“后真相”(post-truth)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信念,比事实和真相更能够影响社会大众。”后真相时代最初诞生于2016 年末,本意是指相较于真实客观的叙述,群众更加倾向于注入自身情感和信念。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事件的情感态度是第一位,事实则处于次要地位。“后真相”表明真相并不重要,受到情绪影响下传播的观点,导致信息失真。

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反转新闻有所研究,虽然各个学者的说法有所差异,但其主流方向却是大致相同的,所以至今对反转新闻并没有确切的解释。反转新闻通常是指一些受到广泛关注的新闻现象,由于新闻报道不符合实际情况,从最初的走向转变到另一个方向,即剧情反转的新闻。因此,反转新闻是新闻本身出现的错误,随着不断地深入了解事实,逐步探求事件的本来面目,最终还原事件真相。不论如何,反转新闻属于一种新闻失实现象,是在反映客观事件的同时,受到群众和媒体选择性认知和构建的产物。尤其是在当前新媒体广泛盛行的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速度较快,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由于信息获取不全面等多种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复杂的新闻传播现象[1]。

尽管反转新闻是新闻的一种,但是新闻最基本的真实性原则却没有得到体现。因此,应该严格地定义为失实的新闻。新媒体时代,网络互联网赋予了新闻更鲜活的生命,新闻可以不再借助纸质媒介,就可以将信息传播出去,而纸质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到时间、空间的双重限制,制作工序复杂,而且要想将纸质媒介传递到相应的地理位置,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在运输上消耗较多的人力、物力及时间。虽然纸质媒介可以较好地保存,但是在如今这样瞬息万变的世界,信息的延迟传播对人们的生活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人们更加急切需要的是能够即时获取信息。于是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新闻从业人员开始抢发新闻,其目的是为了让受众尽早获取信息。这种做法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单单追求新闻速度,就很容易造成忽略新闻的真实性,部分记者甚至为了抢发头条、快讯,仅对网络上截取的只言片语进行肆意渲染,有时可能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未到现场却发出了只有在该地才能报道的新闻,从而造成了新闻严重失实。因此,在对反转新闻的研究过程中,需要对新近发生的事件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对反转新闻研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二、反转新闻乱象的成因

当前时代背景下,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以及发表观点的主要渠道,但是由于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导致很多新闻失实,随后戏剧化反转,舆论快速倒逼,真相经常被新出现的热点新闻掩盖,进而出现新闻后续报道缺失和新闻反转现象。

(一)主观先于客观

反转乱象并非是指虚假的新闻,而是新闻事实失真,在后续事件的细节逐步披露下,舆论随之反转。新闻媒体在发布新闻的过程中,为了吸引更多受众,未能站在客观事实的立场上来播报新闻,而是凭借自身的主观意识来判断新闻事件发展,理所应当地呈现真相,但是这一现象却违背了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原则。从出现失实的情况再到最后完全还原事实的过程,任何一件新闻事件都经过了多次变化,但事件的走向却是我们难以预测的。公众在网络上浏览信息的同时,会根据自己的观点发表言论,一些虚假信息在发布时,没有经过核实,根据自己截取的只言片语,就发布带有主观色彩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公众。我们无法直观地预测到舆论的力量,有时可能是积极的助推作用,但如果一旦发展成了网络暴力,就有可能引发不良影响。新闻发生反转,舆论导向同样会发生改变,公众对反转新闻主角态度的转变也会相差甚远。例如,在某市公交车坠江事件中,一些主流媒体并未深入调查,在信息收集不全面的情况下就直接下结论。显而易见,在主观先于客观的前提下,导致了强势的一方占据了舆论的主导,最终成为了诱发女司机“被成为”马路杀手的结局。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在于新闻媒体把关不严,在新媒体冲击下,很多传统媒体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而过分吸引眼球,加剧了新闻乱象的出现。

此外,在刻板印象的舆论引导下,很多看到新闻便不假思索就选择无条件相信的受众极易对一个事物生成不可动摇、固执己见的评价,而这种思维方式长久以后会形成思维固化,代入到以后每一次思考模式中。例如,同情弱势群体、窥探他人隐私的心理等等,这些都是刻板、固化印象的具体表现,也是舆情发生反转背后的网民心态。

人虽然是群居动物,但是一旦被孤立的时候,独属于自己的性格就会开始凸显,这种突出的性格又会伴随着融入人群而平息,并且意志不坚定的人,其思想会逐渐趋向于整体人群的观念[2]。从社会角度来看,这种效应可以被看作是羊群效应,因为人为了不被孤立,往往都会选择跟随大众的思维,而大众的思想一般由一两个意见领袖人物主导,这就是所谓的产生共鸣。当这种共鸣感不断加强的时候,那一两个发布信息的人就可能引导一群人的思维,最终导致主观思想凌驾于客观现实之上。

(二)利益高于真相

过去,传统媒体对于新闻传播具有垄断的市场地位,伴随着新兴自媒体快速崛起,这种垄断不断瓦解。新兴自媒体的从业人员普遍没有过去新闻工作者那样专业的职业素养,不少从事媒体行业的人员纷纷在利益面前低头,不论事情真伪,只要有利益就做,似乎成了一部分人默认的事实。在新闻传媒的舆论市场中,因为每个人的职业道德标准不同,所以不同阶层的人士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时,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一个爆款新闻出来,会在极短时间内造成极大的影响,但是想要去求证新闻的真实性,却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所以当舆论场中只有当事一方的陈述或者利益相关方的声音时,舆论存在很大的被误导的可能。除此之外,很多来自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的领军人物身上呈现出多重身份,这些人拥有成百万上千万粉丝的账号制作或者转发一条新闻,造成的影响可能会以几何倍数增长,公众的情绪极易被这些人一条简单的新闻点燃。

传统媒体逐渐融入到市场化的运作中,开始思考公益和利益之间最优的运作方式[3]。作为传统媒体一种筛选信息、辨别虚假信息、寻求真相的方式,在自媒体的兴起和流量的冲击下,“把关人”的重要性不断被削弱。因此,在后真相时代背景下,相较于追求事实的真相,吸引流量、博得眼球更重要。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媒体融合趋势明显,促使媒体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为了抢占新闻资源,占据更大的竞争优势,部分媒体盲目运用网络优势来吸引用户,随意转载或是发布信息失真的新闻报道,主要通过用词、框架、引导和倾向等手段来博眼球,和标题党较为相似。媒体报道失真,忽视事件本身,盲目追责,不仅破坏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还会带给大众留下不良印象,制约媒体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有较强的话题性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近年来的反转新闻多是涉及公众利益的话题,包括社会医疗卫生、教育公平、性别差异、城乡差距、社会道德等。这类议题的设置往往因其报道的内容涉及社会公众利益、话题度高,加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大众的诉求更加丰富,反转新闻设置的议程多数冲突性强,切中社会热点话题,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迅速引发一定的社会影响。当这些媒体的议题指向有强烈的负面情绪时,加上公众对某些议题的刻板印象,可能会更进一步导致该负面的敏感新闻事件在碎片化的信息传播中被多维度解读,甚至是过度夸大演绎,进而形成连锁反应,由此催化了反转新闻的发生,加深了社会矛盾。

(四)受众媒体素养不足

一方面,在网络社交媒体上,由于受众的匿名性和随意性,个人作为网络言论自由的个体发生异化,理性思维削弱、价值判断弱化,情感因素代替大部分理性,真相很容易被极端的情绪替代,后真相时代,事实本身已经不是受众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根据网络调查显示,受众的意见表达受年龄、学历、职业等因素制约,受众的媒体素养能力不一,容易沉溺于媒体提供的庸俗化、娱乐化信息中,加之事实真相信息复杂化,受众更难在复杂的信息中理性思考,容易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刻板印象进行简单的价值判断。另外,由于“沉默的螺旋”影响,网民为了避免被孤立,面对不同意见时,时常保持沉默,这进一步加剧了极端情绪的产生,事实真相往往被忽略。

三、后真相时代新闻反转乱象的制衡措施

(一)提升媒体人的新闻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修养

在报道过程中,部分新闻工作者在流量思维下,通过议程设置对新闻报道进行错误的引导,出现背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倾向,因此加强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修养刻不容缓[4]。现实中的各种新闻信息都是经由新闻媒体报道出来的,要想积极有效地引导反转新闻,最重要的是应该从源头上减少反转新闻的数量,这就需要新闻从业人员坚守从业底线,不能因利益、名誉等各种因素就随意捏造、修改新闻信息。新闻从业人员还应不断加强对新闻信息的严格审查,确保自己采写的新闻作品的真实性,不随意将自己的主观臆断加入新闻报道之中,包括不能擅自描写被采访人员的心理活动,必须由当事人陈述,即使是当事人陈述的信息,也需要进一步调查,以辨明真伪。

此外,新闻工作者应该从思想上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导向,坚守正确的新闻良知,始终在新闻的生产和发布的过程中恪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策划务必做到客观、真实,避免成为流量经济的拥护者。新闻工作者应该担负起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在报道涉及公共利益的报道时,媒体应当迅速、准确地捕捉客观事实,仔细深入地进行实地采访,客观还原新闻现场,挖掘新闻背后的原因和故事,客观、公正地揭露和叙述新闻事件的真相。

(二)建立完善的事实核查制度

为了有效杜绝新闻失实、失真,应当契合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事实核查制度,主要有事前核查与事后核查两种方法。后真相时代,前一种方法逐渐被淘汰,由于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过快,客观的新闻报道难度较大,追求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主要目标。完善事实核查制度是改善新闻反转乱象的有效方法之一。此外,可以引入第三方力量来加强监管,发挥跨国界的“国家实施核查网”平台优势,帮助消除误导性信息,集合了全球人民的智慧结晶,在治理新闻反转乱象方面效果显著,对于提升新闻媒体的公正性、权威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完善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工作

要想规避反转新闻大量出现,仅仅依靠媒介、受众的自我规范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引领和监管。如果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反转新闻的负面效应不加重视,网络环境将由于被各类虚假消息充斥而更加复杂[5]。反转新闻出现的原因与公众缺乏可靠的信息来源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应当在媒体生产新闻的各个环节建立合理的考核和监管制度,以公平、公正的态度主动公开信息,满足受众的知情权,降低反转新闻发生的可能性,通报违规的新闻报道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调整和规范违规行为。

(四)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

提升大众的媒体素养,主要表现在面对突发新闻事件时,在发表言论之前要理性思考,避免被情绪主导,或者被其他言论左右情绪,从而认识到自身言论产生的影响。新闻文本并不等同于事件本身,在评论新闻事件时,应该避免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认真观察,仔细思考,谨言慎行,杜绝出现网络暴力情况。站在消费者角度来看,要认真观察媒体是否在引导公众,态度是否客观,避免被标题吸引,进而忽略了新闻事件的事实真相。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量反转新闻是由于媒体追逐眼球经济、受众媒体素养较低等因素造成,反转新闻会导致媒体把关人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侵犯公众的知情权,导致受众质疑媒体的公信力,最终造成事实真相被淹没。在后真相时代背景下,新闻乱象问题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错误地引导社会舆论走向,严重制约了媒体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应该秉承客观、理性的原则,深层次剖析新闻乱象的本质,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针对某一事件,避免由于情绪化而发表不当言论,并且通过加强监管来治理此类乱象,最大程度来避免出现新闻反转乱象。

猜你喜欢
乱象受众信息
遏止网课乱象重在落实
甘肃教育(2020年24期)2020-11-25 07:06:57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光伏招投标乱象,谁之殇?
能源(2018年4期)2018-05-19 01:53:34
订阅信息
中华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治超新规实施在即 深究货车非法改装乱象
专用汽车(2016年9期)2016-03-01 04:16:52
晨农直销乱象
展会信息
中外会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