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善芳 李洁瑛
(广州市启明学校 广东广州 510507)
学校、家庭与社区一体化教育助力学生成长,是目前教育界探索的一种教育方式。视障学生由于视觉障碍,出行不方便,大多同学也是在学校住宿,长期处于一种封闭式的学习和生活,对其自身的发展和未来融入社会非常不利。[1]学校与社区共建协同育人,有效地增进视障学生与社区的互动,有利于视障学生了解社区的人和事,提高视障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生活适应能力,最终有助于视障学生融入社会,回归主流。为此,我校积极联系各行各业,挖掘社区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融合实践活动。[2]
(一)联谊南航、空军,体验飞行乐趣。摸一摸,坐一坐飞机——对于相当部分的视障学生而言都是奢望,他们大都来自相对贫困家庭。对此,我校团委与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共同筹划了“携手启明学子,共筑航天飞行梦”的共建活动。南航飞行员来到启明课室里,与同学们畅谈蓝天世界的快乐。学生第一次近距离与飞行员接触,感受飞行员们的阳光帅气,心情非常激动。飞行员们生动幽默地介绍飞机的结构和功能,飞行员的职责和飞机出现的各种状况及紧急处理等,并耐心解答学生对航空和飞行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学生们触摸南航B-6136型民用飞机模型,用心感受了“升力”这一神奇的力量。
学校团委还联系南部战区的空军部队,组织学生参观空军机场。在空军机场,学生触摸战斗机的机身、仪表盘、操纵杆等,同学们还戴上空军的头盔,坐进了驾驶舱,了解中国空军的成长与壮大。
同学们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了解了航天飞行的知识和祖国的强大,认识到飞机不仅仅是我们高效的出行工具,还是保护祖国和人民的强大武器,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携手图书馆,丰富知识储备。盲文书籍的制作难度大成本高,盲文书籍的种类和数量都偏少,视障学生能借阅的读物就更少,这些都不利于视障学生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学校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等图书馆建立了广泛、友好的合作交流,开展系列的融合实践活动。[3]如,与图书馆合作添置盲文图书,并在图书馆内为同学们增设视障人士便捷借阅通道,同学们只需要做好登记并遵守各项借阅规则就可以借阅各类盲文书籍,充分满足视障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考虑视障学生出行难的具体困难,创设流动服务点,开通送书上门服务。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电子阅读成为新兴的阅读方式,但是网络上的电子资源参差不齐,很多也是需要收费的,学校联合各图书馆和高校,为同学们制作很多有声电子读物,送来优质的电子资源。市图书馆还给视障学生借阅了一批听书机,同学们可以听到丰富多样的课外知识,拓展了他们的阅读广度与深度。同时,学校还与图书馆共同组织策划“朗诵比赛和表演”的视障学生专场,为视障学生提供更大的舞台。
同学们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大量阅读,增加了知识的积累。在读书活动中大胆表现自己,树立自信心,弥补了他们因视力缺陷而产生的自卑感,促进了视障学生与社会和谐相融,也让社会上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关注到视障群体,促进了视障特殊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三)参观美术馆,享受艺术盛宴。美术欣赏,更多地需要眼睛去观,引发心灵触动。视力的缺损,失去观赏的能力,视障学生曾自卑地认为他们与美绝缘。为了让视障学生也能感受各种美术作品,享受艺术熏陶,学校与广东美术馆等艺术博物馆合作,根据展览内容共同为视障学生设计参观或体验新模式,让艺术之花在视障学生心中绽放。例如,与广东美术馆的合作,组织学生参加广东美术馆举办的“交融的激流: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年”专题展览影像展。在美术馆的每一个展厅内,屏幕呈现内容的同时,伴随着悦耳的同步介绍:风吹过的沙沙声,鸟叫蝉鸣,流水潺潺……根据视障学生的需要,制作立体的声音效果,让视障学生与大自然有了最亲密的拥抱,如处其境。在一些环节,还特意制作了仿真品,让学生直观触摸感知,充分了解艺术品的主题、材质、风格和相关背景等,激发视障学生对美工学习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根据艺术馆的场地的设计,组织学生在美术馆内进行各种手工制作类活动,把美工课堂真真切切地搬到美术馆。走出校园,在美术馆学习和鉴赏更多优秀美术作品,让视障学生在美育方面得到更好的熏陶,提升视障学生美学修养、人文价值观及对幸福的感知力,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有利于视障学生融入社会生活。
(四)走进电影院,丰富精神需求。对于健全人而言,看一场电影是一件普通的日常生活。对视障学生而言似乎天方夜谭,仅凭听觉他们无法感受到电影情节的跌宕起伏、场景的光怪陆离。自2018 年以来,学校与电影制作单位多次开展合作,组织视障学生走进电影院进行无障碍观影活动,让学生感受观看电影的乐趣。如,在播放抗美援朝主题电影《英雄儿女》时,当同学们看到志愿军战士一次次克服困难把断桥修好,敌军无可奈何之时,感受到战士们英勇的大无畏精神,同学们无不拍手称赞,情不自禁跟着电影唱起《英雄赞歌》,这场无障碍观影活动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也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又如,观看《我和我的祖国》,看到开国大典国旗徐徐升起,原子弹爆发等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景,学生们无比激动。随着网络的发展,有很多社会团体和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展无障碍电影公益项目。无障碍电影走进社区,走进视障人们的生活是相关社会团体开展的一项积极探索与有益尝试。
无障碍电影有助于提高视障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当视障学生能够与普通人一样正常地观看电影时,他们更容易与朋友和家人分享共同的兴趣爱好,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同时,无障碍电影还为视障学生提供了更多与健全人交流的机会,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无障碍电影还有助于提高社会对视障人群的关注度和平等理念。通过为视障学生提供无障碍电影,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视障人群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进一步促进社会平等、公正和包容地发展。无障碍观影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启发了他们对自己、对未来和对世界的认知和感悟,同时也让视障学生感受到学校与社会给予他们的温暖与关怀。
(五)联合音乐工作室,开发音乐潜能。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可以发展视障学生的听觉功能,补偿视觉缺陷。音乐对于视障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能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潜移默化地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4]还可以帮助视障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拓宽视野,培养自信、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促进视障孩子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学校每周只有两节音乐课,课堂学生差异大,老师只能教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很难满足每个同学的学习需求,如果想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只能靠家庭自己想办法。但我校大多学生是住宿生,离家比较远,家长带回去参加兴趣辅导班不实际,为了满足学生对音乐的渴望,联合周边的社区音乐工作室,离学校几百米远的地方,工作室的老师也大多是以前盲校的毕业生,他们同样的身体情况更能感同身受视力障碍孩子学习音乐的特点,孩子们可以在下课后或周末到工作室学习各种各样的乐器,有钢琴、电子琴、架子鼓、非洲鼓、吉他等,还有专门的声乐老师教唱歌,帮助视障学生掌握音乐的节奏、韵律,培养音乐审美,发展更多的兴趣爱好。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音乐合唱比赛,把工作室的老师请进学校,训练学生们,学校的合唱团有机会站上各种舞台,获得各项奖项,多次走进星海音乐厅进行表演,美妙的歌声打动很多社会人士,得到更多的关注,也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
音乐工作室与学校长期合作,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学习不同的乐器,认识更广阔的音乐世界。还为个别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使得视障学生有更多的职业选择。
(一)拉手公安民警,感受警务工作。公安民警是神圣的,公安民警的工作是严肃的,社会稳定和谐离不开他们的坚守。学校所在地为兴华街道,辖区的派出所每天派出警员在校门口为学生保驾护航。对于每时每刻保护着自己生命安全的公安民警,学生既熟悉又似乎很陌生。对此,学校邀请警员担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邀请警员们为学生开展法制安全教育。邀请警察叔叔阿姨们把警车开进校园,让学生体验警务巡逻场景;模拟警情处理环节,零距离地满足孩子们对警察和警服、警车、警灯等装备的好奇心,感受警察的正义与威武。还对同学们进行防诈骗教育,组织同学们到派出所参观,与公安民警一同排演微情景剧《反诈骗》,学生直面了解防范诈骗知识,帮助学生增强防范诈骗的意识和能力。社区的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每个人也都是社区的一分子,每个同学及家长都要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为安全筑起一道防线。
(二)参与垃圾分类,发挥主人翁精神。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2019 年8 月15 日,《广州市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 年)》已正式印发,广州市全面开启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在广州的各社区都有相当多的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垃圾分类已势在必行。我校每学期也开展关于垃圾分类的主题班会活动,学校里面的教育只停留在理论上,并没有用到实处,学生对垃圾分类还是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环保意识薄弱。要让学生真正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联系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为学生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参与“社区垃圾我分类”主题探究实践活动,了解各垃圾站点的值守工作,做一名垃圾分类指导员志愿者。真正参与到其中了,同学们才知道原来社区每天产生那么多的垃圾,还有很多居民不主动配合垃圾分类,环卫工人们还要二次分类,了解到环卫工人的辛苦,社区工作人员的用心良苦。
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将课堂上的知识变成实践,化为行动,为城市环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今后的生活中,把垃圾分类落到实处,为城市文明的建设做出更多的努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资源渐趋公平,视障学生越发渴望高等教育,视障学生参加高考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鉴于此,学校联动高校,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兼顾个体差异,开展多元的校际交流互动。例如,联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组织师生开展感知四季的系列自然融合实践活动。在感知四季系列活动中,把大学生请进校园,把视障学生带入高校,让大学生牵着视障学生通过听、摸、闻、认、做等手段,从四季的味道、四季的声音、四季的形状、四季的动物等不同的角度,多感官地真切地认知岭南四季的变化。同时在互动中,让视障学生提前了解高校的专业设计、教学模式和就业方向等;让高校了解视障学生个人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联动高校不断提高视障群体受教育水平和受教育的质量,创造更大的视障学生在高校就读的可能性。
总之,社区具备丰富的人文、自然、艺术等资源,立足于视障学生“潜能开发、缺陷补偿”基础上,满足其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需要,创意设计适合视障学生的社区实践活动课程,有助于视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及社会对视障群体的关注,最终实现帮助视障学生顺利回归社会、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