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婧怡 郭 宇
(1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 410000;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于1982年在其著作《智能结构》中首次提出,至今已有25年的历史。目前,英语学科与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较为系统,国外研究指出在英语学科中自信心和课堂参与度方面比对照组学生更积极。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学生的强大智力使用不同的活动来教授词汇是发展他们的英语阅读理解和激励学生更努力地学习英语的理想方式(Kim Nаhk-Wае,2010)[1]。有学者将音乐教育与多元智能结合起来重新建构教学策略,发现该理论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发现学生智能,促进学生不同智能的全面发展(Тhоmаs Аrmstrоng,1994)[2];对音乐学科理论发挥应用价值,提供理论基础(Sеrgеу Аlеksееviсh Sеdоw,2019)[3];挖掘学生创造潜能,提升创新能力(Dаvid Lаzеаr,2003)[4]。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有结果认为通过使用强大的智能,音乐课的目标将很容易实现,在发展学生音乐兴趣的同时,也能够通过开展与多元智能相关的音乐活动来进一步发展学生弱智能(Раrk Еn hуun,2008)[5]。国外研究广泛的将多元智能与音乐教学进行研究,强调音乐与多元智能的紧密联系,并展开了丰富实践,为探讨与审视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20世纪90年代,多元智能理论引入我国,并掀起了一波研究热潮。纵观现有研究,国内对英语语言训练及英语课堂活动等方面都展开了丰富的研究(李志颖、闫寒冰,2002;裴正薇,2008)[6],研究者以智能特点与对应的英语活动利用信息化工具整理成表格对照,说明多元智能理论对英语学科教学的价值与必要性。在语文、生物等学科中,多元智能理论为当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教师能够依据理论在课堂中创设不同情境与学习方法(张亚丽、党永海,2022)[7]。多元智能理论走进我国中学各个学科教学中,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的灌输式教学,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理论依据。
其虽在国内外学科教学的应用中都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在国内音乐学科教学中的相关文献数量总体较少,且多数尚停留在理论阶段,缺乏可实操性。国内针对多元智能理论在音乐教育领域的研究集中于多元智能理论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以及音乐教师实践教学策略的梳理(王晓红,2022;罗昕,2007;史铎,2005)[8]。但总体来看,国内音乐学科针对多元智能展开的相关研究偏经验论,多为教师总结自身音乐教学经验。部分文章年限久远且提出的教学策略普遍适用,缺少学科特性,这也反映出多元智能理论在音乐学科教学领域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国外相关研究认为疫情大大加快了对教育和培训系统的现代化和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提出创建和扩展音乐课程中声乐和器乐作品的创新音频数据库,以满足音乐教育和培训系统现代化和数字化转型的需要(Yаn Сhеn,2021)[9]。此外,有研究者发现数字化技术的使用与教学信念有关。鼓励教师更多地了解数字化技术,提出应大力促进数字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Соlаs-Вrаvо Р,2023)[10]。从国外研究来看,数字化广泛应用于中学音乐教学中,引领了更加创新的育人方式,演绎出音乐数字化教学的新路径、新方法、新模式。
国内音乐学科中的数字化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学数字化教学实践研究以及数字化教学现状与问题研究两大类。实践研究中,主要根据音乐鉴赏、视唱练耳等不同课型特点,针对数字化资源特征与优势,将数字化技术进行分类,为中学音乐教师使用数字化设备赋能中学音乐课堂提供了方向(马毓楠,2022;邱巧玲,2022)[11]。在另外一类教学现状与问题研究中,针对数字化资源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建议并指出了应用原则(许小华,2019;王子铭,2018)[12]。总体来说,在中学阶段,相较于国外的大规模数字化教学实践,我国的音乐数字化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中学教师对音乐课堂可以使用的数字化技术的认识仍局限在多媒体、数字签到系统等,而数字化教学是当前音乐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应正视当前中学音乐的数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不断探索可实操性的解决路径。
当前,中学音乐课程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着零散、单一等问题,且缺乏整体性和关联性。数字化技术的加入,虽能改变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互脱离的现象,能在一定时空下增强学生体验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音乐美感。但教师由于授课任务的压力,课堂教学内容最终还是以书面的音乐知识为主,强调音乐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掌握,仍旧出现过去“专业导向”倾向,且很难得到创新。在这种单一教学内容的桎梏下,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仍无法得到质的提升,且不同音乐课型之间缺乏融合互通,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大多呈现零散状态。
音乐数字化教学对于学校基础设施资源有一定要求,一些学校为了适应数字化教学的需要,在基础资源建设上也做了一些探索。但在大多地区的中学音乐数字化教学中,仅实现了教学场所的更新升级,受教育环境、信息素养、学科特性等因素制约,音乐教师在进行歌唱或乐理教学时,还是采用简单播放音视频等РРТ课件为主要的教学手段,课堂中数字化技术使用类型少,АIСlаss等音乐类АРР进课堂仅停留在构思阶段,部分欠发达地区的情况更不容乐观。尽管在数字化设施相对完备的地域,由于新兴技术、音乐软件等操作多且复杂,给部分音乐教师造成“畏难”心理,音乐教师在传统课堂中以不会用、不好用等原因排斥使用数字化设备,且制作高质量的音乐数字化课程资源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导致数字化高质量音乐课程资源相对匮乏。
教师专业身份或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在专业工作场景中,对自我形象与职业角色的认识,它也是教师进行意义建构与教学决策的重要基础[13]。数字技术已经深入到中学音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使得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上都发生深刻的变革。数字化音乐设备、音乐软件多且不易上手,面对新兴的各类音乐数字技术,需要音乐教师有前瞻性的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以及根据课型进行筛选、整合的能力。但目前来说,一些音乐教师还固守着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身份,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即使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了数字化教学方式,由于花费的时间成本高,也只是进行了一次浅尝辄止的尝试。部分教师面对大量先进音乐技术及智能平台的涌现,对自身价值存在产生思考,人工智能以其更擅长记忆、逻辑推理等先天优势,挑战着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也引发了对于自身教师职业危机的隐忧。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校教学不能以某一种或几种智能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学生生而不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智力,因材施教,与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观不谋而合。当前,要创新中学音乐课堂中数字化教学内容,必须在融合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上,将音乐与其他相关学科互利互通,建构多元化与个人化相统一的课堂。一方面,以音乐学科为基点,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打破学科壁垒,破除音乐内容“专业化”导向。如:在乐理课教授学生音高时,可以结合相关物理知识,利用数字技术制作游戏,让学生通过音乐频率变化判断音高。通过让学生音乐学习的拓展与延伸,帮助他们培养广泛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开拓视野。另一方面,用数字技术促进音乐课堂多元,数字化音乐课堂可以通过互动性和合作性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教育者也可以利用在线平台和工具,创建协作乐团或合唱团,让学生通过合作演奏和合唱的方式来感受音乐的力量和乐趣。同时,充分利用不同类别数字资源的特性,在教学中配合使用不同的数字化技术,不断更新和优化音乐课堂内容与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音乐学习环境。
要让音乐数字资源真正走进音乐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多元化数字资源库的建设是根基。首先,应加强主体数字资源的供给保障,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升级,数字资源库为音乐从多元智能角度出发进行教学提供了技术与平台,要让音乐教师有能够创造音乐课堂的空间;其次,应融合创新多元化的音乐专业数字资源库。在技术方面,大力融合多种数字手段,运用5G、VR等数字技术,借助图像、文字、音频、视频等多样化方式,可以具象化、立体化、全样态展示音乐作品,使音乐在课堂教学中成为可观、可感的动态艺术形式。同时,在课程资源方面,不能狭隘的理解音乐课程,在构建音乐数字化资源库之前对相关艺术资源都要进行详细的调查、梳理等,弄清艺术资金来源与脉络,同时收集各类音乐或非音乐相关的课程资源,以及包含语言、数字逻辑、空间视觉等为一体的其他资源,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建构多元系统的音乐课程数字资源库。
当前进入数字时代,过去有关学生成长的学习特征、教学模式等认知需要有新的研究和实践来支撑。音乐教师要做到高效育人,首先要厘清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范围,积极利用技术与场地构建智慧教学,给予学生身临其境的美育体验,这要求音乐教师要更加主动运用便捷的数字技术为实施创新教育、发展美育提供有效保障。其次,通过积极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和方法,音乐教师可以在数字化教育环境中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用数字技术创新美的感受,发展学生独特的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去发展每一个个体的独特艺术才能与个性,建构教学中新型平等、民主、合作的双主体课堂,完成教师角色观念的自我重构、自我更新。提升自身的认同感的同时,也可以积极参与数字素养提升的培训,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研究的能力,了解音乐教育中运行的音乐科技软件及功能,熟悉各类软件的操作技巧,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音乐数字化教学,能一定程度上弱化教师对新兴技术的抵触心理,以技能更新破除职业认同困境,达到新时代音乐教师必备素养的提升。
总之,数字化时代的音乐教育者,更应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习促进者”,再转变为“双主体对话”关系,不断在数字化音乐教学实践中完善身份建构,肩负起通过音乐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创新素养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