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名篇

2024-03-21 04:34
养生月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音乐生活

荀子是先秦儒家音乐理论的集大成者,他不仅有系统论述音乐理论的专篇《乐论》,还创作了可合乐而唱的诗歌《成象》,对于后世音乐理论和诗赋发展均有重要影响。荀子所推崇的音乐都是符合礼义的音乐,主张“诗书礼乐,以冶情则利”(《荣辱》),优美的音乐能养情怡志,“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

此外,荀子还认为音乐有“导欲”功能,音乐就是所谓“先王”设计出来节制人们的声色欲望,使人的欲望能够有所遵循与节制而不至于乱。人内心的各种情感一定要通过某种渠道表达出来,否则就会导致社会混乱。

在传统中医学中,五音入五脏,并可调节五脏。五音调和搭配,即可颐养身心。音乐能影响人格,在协调身心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起到很好的作用,帮助人们远离沮丧和焦虑,所以音乐能广泛地应用于行为治疗。

追溯人类历史,我们发现3万年前的原始人就会以敲击石器伴奏舞蹈的方式来治疗疾病;而至今在非洲、南美及澳大利亚的原始部落里,巫师乐舞仍是治病的主要手段,这在某种意义上也说明了音乐的“疗养”功效。(赵心华)

原文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①。心未尝不藏②也,然而有所谓虚③;心未尝不两④也,然而有所谓壹;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解蔽》)

注释

①虚一而静:虚心专一而宁静。②藏:包藏。③虚:空虚。④两:兼知两事。

鉴赏

荀子认为人通过虚心、专心和静心来懂得道,心从来没有不储藏信息的时候,但却有所谓空虚;心从来没有不彼此兼顾的时候,但却有所谓专一;心从来没有不活动的时候,但却有所谓宁静。

此段原文荀子提出了“虚一而静”的养心方法,他认为“万物得一以生”“致虚极,守静笃”。所谓“虚”,就是不让已经储藏在心中的认识去妨害将要接受的知识就叫做虚心;“一”,指专一,不让其他事物来妨害对这一种事物的认识就叫做专心;“静”,就是不让各种胡乱思绪来扰乱思维。“虚一而静”是心不被外界所干扰的状态。荀子在《解蔽》中比喻人心如同盘里的水,如果不受干扰,水中的混浊物是沉在盘底的,上面的水清澈地可以当镜子用,而如果一旦受到干扰,水立刻就会混浊。故而荀子提出对于心要“导之以理,养之以清,物莫之倾,则足以定是非,决嫌疑矣”。他认为“心”要知“道”,就必须做到虚心、专心、静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大清明”的境界,做到“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理矣”。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许多人都很浮躁,这样就产生了很多心身疾病,殊不知身体的任何不正常状态,都不利于养生。研究表明,胃肠疾病除与饮食不节、遗传素质相关外,更与焦虑、惊恐等不良情绪刺激密切相关。强烈或持久的不良情绪,可引起各种功能性胃肠病,而情绪所导致的功能性胃肠疾病,迁延不愈,最终可有器质性疾病的发生,尤其情绪低落、忧郁的人,癌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保持虚无的状态,有利于人体气血的充盈,可以减少人体的消耗,而过度的劳作、躁动,则会消耗人的气血。道家主张虚无无为,要达到无为的状态,就要学会放弃,要能够解放思想,心理上要放得开。通过个人的身心调节来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顺应自然,以清静无为的状态来化解内心的烦躁。所以要端正心态,避免压抑、郁闷、忧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故而养生当以虚无、清静为本,所以养生最重要的还是心理状态的调整!(赵心华)

《吕氏春秋》(节选)

秦·吕不韦

原文

贵富而不知道①,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出则以车,入则以辇②,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蹷③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④,命之曰烂肠之食。(《孟春纪》)

注释

①道:养生之道。②辇: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③蹷:足病。太过逸乐,则血脉不通,骨干不坚,容易导致足病。④自强:饱而强食之。

鉴赏

《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年,由秦朝的宰相吕不韦令他的门客集体编撰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余万言。该书涉及的内容很广,其中也有一部分养生防病方面的内容,使我们能够了解一些秦朝以前的养生观念。

本文用对比的方法阐述了贵富之人较贫贱之人更有机会过上奢糜的生活,这种生活的后果就是更容易患病而不利于养生。文中开篇就强调,生活富足了而不懂得养生之道给人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倒还不如过贫穷的生活更好。为什么呢?贫穷之人,无力奢华享乐,即使有这些欲念,又怎么去实现呢?奢华享乐,看似风光,实为自戕。文中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出行,富人“出则以车,入则以辇”,换来的是痿蹷足病;另一个是饮食,富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得到的是烂肠的重患,岂不让人慨叹吗?正像《黄帝内经》所说的:“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明·李中梓在《医宗必读·富贵贫贱治病有别论》也强调:“富贵者膏粱自奉,贫贱者藜藿苟充……膏粱自奉者脏腑恒娇,藜藿苟充者脏腑恒固。”富贵之人如果沉湎于贪欲之中,“以妄为常”的话,那么必然导致“脏腑恒娇”,邪气时至,又岂止是痿蹷、肠病呢?

结合当今社会,随着人们财富的积累,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一些人来说“出则以车,入则以辇”“肥肉厚酒”的生活已经实现了,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人们疾病谱的改变。近年来,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胃癌、肠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不能不说与我们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两千年前的古人能认识到这一点,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吕氏春秋》强调的是无论贵贱都应该遵守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呢?同时代的《黄帝内经》已经明确告诉我们,要想健康长寿就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邹纯朴、徐勤磊)

原文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蹷,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味不众珍,衣不燀①热。燀热则理塞,理塞则气不达;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鞔②;中大鞔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昔先圣王之为苑囿③园池也,足以观望劳形而已矣。其为宫室台榭也,足以辟燥湿而已矣。其为舆马衣裘也,足以逸身煖④骸而已矣。其为饮食酏醴⑤也,足以适味充身而已矣。其为声色音乐者,足以安性自娱而已矣。五者,圣王之所以养性也,好俭而恶费也,节乎性也。(《本生》)

注释

①燀(dǎn):热。②鞔(mèn):古通“懑”,闷胀。③苑囿:古代畜养禽兽供帝王玩乐的园林。④煖(nuǎn):同“暖”。⑤酏醴:酒。

鉴赏

本文主要论述了居室、饮食、服饰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强调生活中足用即可,避免奢华浪费,以怡情养性为最终目的。

文中指出,人如果居住在过于高大宽敞的房间里,容易导致“阴阳不适之疾”。所谓“阴阳不适之疾”,文中有一句解释,就是“多阴则蹷,多阳则痿”。蹷和痿都是导致行动不便的足病,室内空旷阴暗则阴气重,寒湿伤人则易生蹷;久居高台楼阁则阳气重,阳气伤人则易患痿。文章强调不要过分追求华丽服饰,不要孜孜汲汲美食膏粱,享乐太多皆能损伤身体。所以,先王虽身份尊贵,但不嗜享乐,“不处大室,不为高台,味不众珍,衣不燀热”,虽有“苑囿园池”“宫室台榭”“舆马衣裘”“饮食酏醴”“声色音乐”,也是为了陶冶性情,而不把这些作为享乐的工具。一个豁达仁爱、勤政俭朴、恬淡内敛、悠然自得的君主跃然纸上。

文章通过谈养生表达了一种生活作风,一种人生的态度,一种治国方略。文章所提倡的“好俭而恶费”的思想,是下至黎民身心健康、上至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它是中华民族的生活理念,不断被强调和发扬。《尚书·大禹谟》曰:“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左传》引古语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墨子》有“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之论。古人认为能否做到勤俭,是关系到生存败亡的大事,不可轻忽。因此,“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一家一国,古人都是从礼的规范和德的大小的高度来看待节俭,而把奢侈浪费看做一种恶行,故《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戒奢以俭,不靡费财物,仍是值得我们崇尚的美德。(邹纯朴、徐勤磊)

《彭祖摄生养性论》

佚名

原文

神强者长生,气强者易灭。柔弱畏威神强也,鼓怒骋志气强也。凡人才所不至而极思之则志伤也,力所不胜而极举之则形伤也,积忧不已则魂神伤矣,积悲不已则魄神散矣。喜怒过多,神不归室;憎爱无定,神不守形。汲汲而欲神则烦,切切所思神则败。久言笑则脏腑伤,久坐立则筋骨伤,寝寐失时则肝伤,动息疲劳则脾伤,挽弓引弩则筋伤,沿高涉下则肾伤,沉醉呕吐则肺伤,饱食偃卧则气伤,骤马步走则胃伤,喧呼诘骂则胆伤,阴阳不交则疮疿生,房室不节则劳瘠发。且人生一世,久远之期,寿不过于三万日,不能一日无损伤,不能一日修补,徒责神之不守,体之不康,岂不难乎。足可悲矣。

是以养生之法,不远唾,不骤行,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疲,卧不及极。先寒而后衣,先热而后解。不欲甚饥,饥则败气,食诫过多。勿极渴而饮,饮诫过深。食过则癥①块成疾,饮过则痰癖②结聚气风。不欲甚劳,不欲甚逸,勿出汗,勿醉中奔骤,勿饱食走马,勿多语,勿生餐,勿强食肥鲜,勿沐发后露头。冬不欲极温,夏不欲极凉。冬极温而春有狂疫,夏极凉而秋有疟痢。勿露卧星月之下,勿饥临尺骸之前,勿睡中摇扇,勿食次露头,勿冲热而饮冷水,勿凌盛寒而逼炎炉。勿沐浴后而迎猛风,勿汗出甚而便解衣。勿冲热而便入冷水淋身。勿对日月及南北斗大小便,勿于星辰下露体。勿冲霜雾及岚气,此皆损伤脏腑,败其神魂。五味不得偏耽,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咸多伤心,此并应于五行,潜禀四体,可理可究矣,志士君子,深可慎焉。犯之必不便损,久乃积成衰败。是故心为五脏之主,气为百体之使,动用以太和为马,通宣以玄寂为车,关节烦劳即偃仰导引。若不营摄养之术,不顺和平之道,须臾气衰于不竟之际,形枯于声色之前,劳其渺渺③之身,憔其戚戚之思。闻斯道,养深可修慎④。是以真人常日淡泊,不亲狂荡,而愚者纵意,未至损身,已先败其神魂,伤其魄矣。悲夫!

注释

①癥:腹内结块,坚硬不能移动者。②癖:痞块生于两胁,平时触摸不及,痛时可及。③渺渺:微小。④修慎:谓注重修养,处世谨慎。

鉴赏

彭祖是传说中长寿之人,这一篇《摄生养性论》借彭祖之名,阐发了养生当重视养神的观点。首句“神强者长生,气强者易灭”,发聋振聩,提出养生长寿的关键在于养神,而形气虽强却易于损伤败亡。点查历史,长寿人物,文客画工每有留名,武夫强将多半途而夭。那么何所谓神强?神气柔弱,畏惧天威,如此就善于顺应天地,则保有天命。常人每每自骋志向,动则勃然发怒,虽然当时气势颇甚,但其实是夭亡之道,不可久长。

何事可以伤神?文中列举了情志不节、思欲过度的几种情况,今天读来仍颇令人警醒。思本养神,但如果才华不及而勉强思之,欲求太过而思虑不止,神志就会受损。喜怒悲忧恐本为人生常情,但如果情志太过,没有节制,不仅精神魂魄受伤,还会累及脏腑。“喜怒过多,神不归室”“憎爱无定,神不守形”,严重的可以导致神气衰败。常人每日生活中,起居行立、喧呼沉醉、运动房室,稍有不慎,即有损伤,所以文中发出人“不能一日无损伤”的感慨。损伤既多,修补不及,难免神不守舍,形体不康,这是常人之情,诚为可悲,养生家却当以此为诫。

本文中提出了许多养生的方法,其要不过是慎行勿极。行止劳动、饥饱渴饮都以适中为度,不可过极。《黄帝内经》有云:“生病起于过用。”明代医家张介宾说明“过用曰淫”,淫则为病。四季尤需注意衣裳温凉,觉身寒体热方加减衣裳,勿过于保暖贪凉。俗语说“若要安,常带三分饥与寒”。起居举止、沐浴饮食亦当谨慎,举止戒骤,沐浴、汗出忌见风,起居避霜雾露卧,饮食忌生冷,五味不偏嗜。“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咸多伤心”,饮食五味,营养人体,食之过度,轻则“肠胃乃伤”,重则损及五脏。方方面面,皆需谨慎,若有违犯,初不为病,日久必积成衰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疾病谱也不断发生改变,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心脏病、脑卒中等各种疾病的发病率迅速增加,恶性肿瘤屡见不鲜,大都由于人们的生活起居、饮食习惯、精神因素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失当引起。人们往往热衷于享受生活,及时行乐,忘记了需要科学地安排生活,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习惯。及至当疾病发作,才猛然悔悟,已经船到江心补漏迟,确然“悲夫”!故此,本文“犯之必不便损,久乃积成衰败”实乃需要铭刻在心的教诲。

养生当养慎,还当通摄养之术,动则以和为贵,养神以恬淡为务,欲望不可放纵,肢体有所不适,急寻导引按摩,如此形不伤,神守内,气保全,则长寿不衰。(李海峰)

《黄帝内经》(节选)

西汉·佚名

原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①,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②皆度③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④?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⑤,和于术数⑥,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⑦,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素问·上古天真论》)

注释

①徇齐:敏慧的意思。徇,疾也;齐,速也。②春秋:指年龄。③度:过。④人将失之耶:抑或是人的过失呢?将,选择连词,犹“抑”也,有“还是”之意;失,过失。⑤法于阴阳: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法,效法。⑥和于术数:恰当地运用各种养生方法。和,调和,引申为“恰当运用”;术数,此指养生的方法,如导引、按蹻、吐纳等。⑦不时御神:谓不善于驾驭、使用精神,即妄耗神气。时,善也;御,用也。

猜你喜欢
音乐生活
奇妙的“自然音乐”
音乐从哪里来?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音乐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