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晗月,陈腾霞,彭寅森,李 韵,黄小英,邓 怡,彭 淼,毛世芳
全世界每年有超过80万人自杀,有自杀未遂史病人其自杀风险是正常人的10~20倍[1],仅中国每年就诊的自杀未遂病人就高达100万例[2]。急诊科作为自杀未遂病人救治的重要场所,医护人员有充分的机会针对其心理问题提供健康服务[3],预防和减少病人再自杀风险。心理健康服务是指通过治疗心理疾病、干预心理危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促进病人心理健康[4]。研究表明,基于急诊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如简要自杀风险干预措施可以将每年的自杀死亡率降低20%[5]。然而,国内多数自杀未遂病人并未在急诊得到有效的评估干预、转诊或随访等服务[6-7]。因此,了解我国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病人进行心理健康服务现状,探究影响因素成为改善心理健康服务的关键。目前国内急诊自杀未遂病人心理健康服务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仅从医务人员的态度方面进行调查,维度相对单一[8-9]。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调查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病人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以期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急诊自杀未遂病人心理健康服务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提高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服务水平,预防和减少病人再自杀。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3年4月—6月选取四川省综合医院的急诊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在综合医院急诊科从事临床医疗或护理工作;2)具有医生或护士执照;3)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本次调查。排除标准:进修、实习的医生或护士。最终有效调查403名医护人员,调查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n=403)
1.2.1 调查工具
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课题小组讨论、专家咨询形成本次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1)一般资料调查:包括调查者性别、年龄、急诊工作年限、医院等级、是否接受相关培训等基本信息。2)心理健康服务现状调查:使用刘玉娥等[10]编制的自杀相关心理健康服务倾向问卷进行调查,包括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4个维度,其中行为态度反映了医护人员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态度,主观规范指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责任感,知觉行为控制指医护人员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自我认知,行为意向反映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意愿。问卷共26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赋值1~5分,满分130分,得分越高表示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服务水平越差,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0,内容效度指数为0.940,在本次调查中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9。
1.2.2 调查方法
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填写前采用统一的指导用语说明问卷填写要求。填写完毕后由课题组的2名成员对问卷进行筛查,剔除填写时间小于1 min、不符合填写要求以及答案选项全部一致或呈波浪状的问卷,共回收433份问卷,有效问卷403份,有效率93.07%。
本研究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病人进行心理健康服务总体得分为35~123(84.83±12.74)分,其中行为态度条目均分最高,知觉行为控制条目均分最低,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病人进行心理健康服务得分详见表2。
表2 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病人进行心理健康服务得分情况 单位:分
2.2.1 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文化程度、是否接诊自杀未遂病人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服务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见表3。
表3 不同特征急诊医护人员为病人进行心理健康服务得分比较 单位:分
2.2.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服务得分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作为自变量进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α入=0.05,α出=0.10。自变量赋值:职称无=1,初级=2,中级=3,高级=4;医院等级二级乙等=1,二级甲等=2,三级乙等=3,三级甲等=4;是否使用心理量表中否=1,是=2;是否接受过预防自杀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中否=1,是=2。结果显示:职称、医院等级、是否使用心理量表、是否接受过预防自杀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是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服务的影响因素,详见表4。
表4 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病人进行心理健康服务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n=403)
本研究中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服务得分为35~123(84.83±12.74)分,说明四川省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差异较大,高于刘玉娥[11]的研究结果,这可能与其调查的医院为护理心理委员会成员医院有关系,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本研究中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有待提升。进一步分析各维度均分显示,行为态度得分最高,说明急诊医护人员态度是影响其心理健康服务的障碍因素,这与赵晓晖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首先自杀的污名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医护人员对自杀未遂病人的态度[13];其次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也会对医护人员的态度产生影响[14]。因此,改变急诊医护人员对自杀未遂病人的态度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态度对认知、情感和行为有着强大的影响[15],提示管理者应引导急诊医护人员改变对自杀未遂病人的负性态度,积极弘扬救死扶伤的使命,秉持理性积极的态度,切实履行好自杀“守门人”的职责。
3.2.1 接受过预防自杀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有利于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过预防自杀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有利于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病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其原因可能因为参与培训有利于增加其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能力和实施的意愿。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也验证了培训对于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意义和重要性[16-18]。因此,管理者应在加强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同时,改进培训的模式、力度、深度,制订以沟通技巧为重点的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培训频次,以帮助医护人员提高技能,提升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服务的意愿。
3.2.2 职称越高更有利于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本研究结果显示,职称越高越有利于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病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按照我国职称晋升机制,年资与职称呈正相关,职称高的高年资医护人员往往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强专业技能,而职称较低的低年资医护人员由于人生阅历尚浅,缺乏临床经验,面对自杀未遂病人时可能存在不敢也不愿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尴尬处境。提示医院管理者应该重视低职称医护人员的带教,鼓励职称较高的医护人员在自杀未遂病人救治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改进低年资护士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同时增加高年资护士参与心理健康服务的机会。
3.2.3 医院级别越高更有利于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本研究结果显示,医院等级越高越有利于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服务行为的实施,这可能因为二级医院在医疗资源以及人力资源配备上与三级甲等医院存在一定的差距。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19],此举措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级医院的优势和特色,促进相互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因此,建议医疗政策制定者通过成立区域学科联盟以弥合医院等级带来的差异,优化急诊心理健康服务资源,为自杀未遂病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建议医院管理者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的护理教学和临床培训标准,实现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同质化培训,以提升基层急诊医护人员实施心理健康服务的能力和意愿。
3.2.4 使用量表更有利于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量表的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服务得分比未使用的低(P<0.05),可能因为量表使用频率更高的医护人员在自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方面优于未使用人员,救治自杀未遂病人时更有信心。一项关于美国急诊自杀未遂病人管理的调查显示,97.6%的急诊医护人员会使用量表评估急诊自杀未遂病人目前的自杀意图/计划[20],本调查中使用量表及评估工具的急诊医护人员不足20%,因此加强自杀相关评估工具的使用,形成简便可行的自杀风险处理流程及方案成为必要。目前国内尚缺乏全面的评估工具,而汉化的评估工具存在一定敏感词汇,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工具的使用[2],因此研制本土化急诊自杀未遂病人评估工具或许也是一种有效提升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可行途径。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病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有待改善。职称、医院等级、是否接受自杀相关知识/技能培训、是否使用心理量表是影响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因素。管理者应引导急诊医护人员改变对自杀未遂病人的负性态度,加强急诊医护人员特别是职称较低人员的培训,形成区域学科联盟,开发本土化的评估工具,优化急诊心理健康服务资源以提升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服务的能力,为自杀未遂病人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服务,以预防和减少病人再自杀。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若能增加样本量并结合不同的研究方法,则可得出更加全面、客观的数据,以切实反映我国急诊医护人员为自杀未遂病人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