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绍华 聂晓南 王冉
摘 要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5)与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观察组联合电针治疗。观察2组肌力、下肢运动评分、下肢感觉评分、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 Ⅱ)、改良Ashworth 量表(MAS)等级、步态参数、临床疗效及治疗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肌力、下肢运动评分、下肢感觉评分、WISCI Ⅱ、MAS等级、步态参数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电针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疗效显著,能够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
关键词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电针 功能性电刺激 肌力 下肢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R246.6; R4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4)03-0038-05
引用本文 弓绍华, 聂晓南, 王冉. 电针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在促进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中的应用[J].上海医药, 2024, 45(3): 38-42; 63.
Application of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n promoting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GONG Shaohua, NIE Xiaonan, WANG Ra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Zhengzhou Huiji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Zhengzhou 45004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n 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Methods: Ninety patients with 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n=45)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n=45).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additionally treat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The muscle strength, lower limb motor score, lower limb sensory score, walking index for spinal cord injury Ⅱ (WISCI Ⅱ),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 grade, gait parameters,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muscle strength, lower limb motor score, lower limb sensory score, WISCI Ⅱ, MAS grade, and gait parameter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ll P<0.05). No serious adverse events occurred in both groups. Conclusion: The efficacy of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is remarkable, and it can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KEY WORDS 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electroacupuncture;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muscle power;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脊髓損伤是指因脊柱疾病、外伤等因素引起的损伤平面以下脊髓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在神经受损相应的平面以下会出现运动、感觉等功能障碍以及肌张力改变和病理反射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部分患者会因呼吸衰竭或肺部感染而导致死亡[1-2]。本病在临床上主要分为完全性损伤与不完全性损伤两大类,其中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病情相对较轻,患者受损相应平面下还保存着部分的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经积极康复干预后,临床预后一般较好。功能性电刺激是指借助电刺激手段,以精准的刺激强度及刺激顺序激活轻瘫甚至瘫痪的肌肉,促使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获得一定程度康复的治疗技术[3]。有研究证实,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早期应用功能性电刺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或预防废用性肌萎缩,从而改善步行能力[4]。但单纯采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难以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电针具有电刺激和经络刺激的双重作用,且既往研究显示,电针能够刺激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兴奋性,有助于促进脊髓损伤患者恢复下肢运动功能[5-6]。但既往临床上鲜见关于电针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报道,基于此,本研究尝试将二者联合应用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治疗中,观察对促进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5)与观察组(n=45)。对照组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24~62岁,平均(38.57±4.41)岁;病程8 d~3个月,平均(1.25±0.41)个月;病因:车祸所致29例,高空摔落所致12例,其他4例;受伤位置:颈髓20例,腰髓23例,胸髓2例。观察组中,男33例,女12例;年龄22~63岁,平均(38.62±4.45)岁;病程9 d~3个月,平均(1.31±0.43)个月;病因:车祸所致30例,高空摔落所致13例,其他2例;受伤位置:颈髓18例,腰髓24例,胸髓3例。2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诊断标准
参照《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参考手册》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内容的规定[7],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中的其中1项:尚保存鞍区感觉,身体1侧运动平面以下有3个或3个以上节段保留运动功能;肛门括约肌可自主收缩。
1.2.2 纳入标准
①年龄20~65岁;②病程1周~3个月,能够佩戴支具下床活动者;③CT或MRI证实脊髓损伤状况;④患者生命体征稳定,认知功能无异常;⑤入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 排除标准
①诊断为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②由其他疾病如脑卒中或脑外伤等引起的步行功能障碍者;③合并恶性肿瘤、全身严重感染、严重肝肾功不全者;④合并周围神经严重受损及四肢骨折者;⑤合并不稳定性骨折、体位性低血压、关节活动受限及关节疼痛者;⑥伴视听功能严重障碍者;⑦合并下肢静脉血栓者;⑧合并先天性感觉或运动功能异常者;⑨精神病患者;⑩不耐受电刺激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参照《“创伤性脊柱脊髓损伤评估、治疗与康复”专家共识》[8]予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①肌内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30μg,每日1次,静脉滴注,连续治疗6周;②每2 h改变1次体位,学习正确摆放患肢;③根据患者身体情况指导其训练坐位、肌力、转移患肢、牵张、步行及日常生活能力。
除以上基础治疗外,对照组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治疗仪选用深圳市讯丰通电子有限公司提供的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仪和神经肌肉定位仪,设备共由5部分组成,分别是XFT-2001P神经肌肉定位仪、步态分析采集器、足下垂助行仪主机、绑带以及电极片。所有患者采用功能性电刺激仪对患肢胫前肌和腓总神经进行电刺激治疗,每次15~20 min,每日2次,每周治疗6 d,共治疗6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电针治疗,取穴夹脊穴(受损节段上下椎体棘突下两侧各1.5 cm处,共4处穴位)、命门穴(双侧)、大椎穴、承山穴(双侧)、委中穴(双侧)、环跳穴(双侧)、足三里(双侧)、阳陵泉(双侧)。若合并二便障碍,则另取肾俞穴(双侧)、会阳穴(双侧)。针刺穴位常规消毒,针具选用华佗牌针灸针(规格:0.30 mm×40 mm),夹脊穴:沿棘突方向倾斜45°刺入,产生针感为宜;其余穴位均按照《针灸学》[9]常规进针。捻转得气后选择左侧2处夹脊穴、右侧2处夹脊穴及命门穴和大椎穴3组腧穴连接直流脉冲电针仪进行治疗,选择疏密波,电流强度0.1~1.0 mA,输出频率为2/10 Hz,每次治疗30 min,每日1次,每周治疗6 d,共治疗6周。
1.4 观察指标
1.4.1 肌力
使用Lovett肌力分级标准[10]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股四头肌和胫前肌肌力变化。①0级:未知的肌肉收缩;②1级:轻微收缩,但无法引起关节活动;③2级:于减重状态下可进行关节全范围活动;④3级:可抗重力,并能进行关节全范围活动,但无法抗阻力;⑤4级:可抗重力,并能抗一定的阻力活动;⑥5级:可抗重力,并能充分抵抗阻力活动。
1.4.2 下肢运动评分[7]
取L1节段以下5对关键肌,肌力由“无”到“正常”分别记为0~5分;双侧下肢运动评分总分50分,分数越高,表示下肢运动功能越好。
1.4.3 下肢感觉评分[7]
取L1节段以下的9个节段的18个关键点,检查患者对针刺及轻触的感觉,“感觉缺失”记为0分,“感觉异常”记为1分,“感觉正常”记为2分。总分72分,分数越高,表示下肢感觉功能越好。
1.4.4 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alking index for spinal cord injury Ⅱ, WISCI Ⅱ)[11]
该量表以患者步行10 m所需要的支具、设备及辅助程度为要素,将患者步行功能划为0~20级,其中0级表示患者无法站立和步行,20级表示患者在无设备支持下能够步行10 m以上。
1.4.5 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12]
①0级:无肌张力增高;②1级:肌张力轻度升高;③1+级:肌张力有轻度升高,关节活动范围全程内出现轻微阻力;④2级:关节活动范围内大部分出现更显著的肌张力升高,但患者受累部位仍可以较轻松地进行被动活动;⑤3级:肌张力明显升高,受累部位被动活动较困难;⑥4级:受累部位伸展或屈曲时非常僵硬。
1.4.6 步態参数
让患者穿一双带有墨迹的鞋子,沿10 m长的纸人行道行走,并留下脚印。为保证测量结果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前2 m和后2 m的步行不被计算在内,使用数字秒表计算行走时间。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步速、步长及步频。其中步速是指总路程(6 m)/行走时间;步长是指测量6 m总路程行走的平均步长,单位为cm;步频是指1 min内走的步数。
1.4.7 安全性评价
统计2组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监测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肝功能、电解质、血常规、凝血功能、尿常规及大便常规有无异常变化。
1.4.8 临床疗效[13]
①治愈:临床症状得到完全缓解,二便功能和肢体功能正常;②显效: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残损分级提高2个级别;③有效:ASIA残损分级提高1个级别;④无效:ASIA残损分级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表1,P<0.05)。
2.1.1 治疗前后肌力等级比较
治疗前,2组股四头肌和胫前肌肌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股四头肌和胫前肌肌力等级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等级高于对照组(表2,均P<0.05)。
2.1.2 下肢运动评分和下肢感觉评分变化比较
治疗前,2组下肢运动评分和下肢感觉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下肢运动评分和下肢感觉评分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表3,均P<0.05)。
2.1.3 WISCIⅡ和MAS等级变化比较
治疗前,2组WISCIⅡ和MAS等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WISCIⅡ等级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MAS等级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表4,均P<0.05)。
2.1.4 治疗前后步态参数比较
治疗前,2组步速、步长及步频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步速、步长及步频均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表5,均P<0.05)。
2.1.5 安全性评价
2组治疗前后肾功能、肝功能、电解质、血常规、凝血功能、大便常规均无异常变化。对照组治疗期间有5例患者尿常规化验呈阳性,观察组治疗期间有1例尿常规阳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对症治疗后转为阴性。
3 讨论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归属中医“痿证”疾病范畴,其发生与督脉密切关联,督脉循行贯穿于整个脊柱,故本病患者脊骨损伤为表象,督脉受损方为实质。脊髓损伤患者因外伤等因素引起督脉受损,局部出现气机不畅,瘀血痹阻,局部疼痛剧烈,若瘀血阻滞于手足三阳经则会引起肢体功能障碍。另外,督脉贯脊属肾,有“阳脉之海”之称,若督脉受损,则会导致肾脏失于温煦,又因肾开窍于二阴,司二便,故肾阳亏虚后,会引起二便障碍。病程日久,机体功能衰退,气血生化乏源,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最终导致肢体功能失用。总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肝肾亏虚为本,以瘀血痹阻为标,病位实质在督脉,同时涉及肾、脾等多处脏腑[14]。
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病程初期,使用功能性电刺激能够有效抑制废用性肌萎缩发生,提高肌肉力量,有助于改善步行能力。但单纯依靠西医治疗手段,并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电针能够发挥电刺激和针刺刺激双重治疗作用,对促进患者机体功能恢复具有独特的效果。夹脊穴与督脉和膀胱经相邻,与背俞穴对应,为夹脊穴和脏腑联络提供了桥梁,针刺可起到疏通经气和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夹脊穴分布与神经节段有密切联系,电针夹脊穴能够有效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促进脊髓损伤区域神经修复,加快患者康复[15]。命门穴属阳脉中的阳穴,为全身阳气之本,大椎穴为督脉和颈部六阳经交会穴,为“诸阳之会”,二穴合用能宣通阳气、通督调神、培元补虚[16]。环跳穴是足少阳胆经之腧穴,能促进下肢感觉和运动功能好转,同时对二便功能也有改善作用。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之要穴,有强身健体之功效。阳陵泉为筋之会穴,主治下肢筋病。使用电针刺激以上穴位,能够达到疏经通气、通达阳气、培元补虚之功。同时电针疏密波能够促进气血循环,提高新陈代谢能力,改善组织因病于状态,减轻或消除炎性水肿症状,促进受损的脊髓神经再生,从而有助于恢复脊髓神经功能。
特定肌力和步行能力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肌肉力量的恢复情况可以作为评估步行预后的有效预测因子[17]。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股四头肌、胫前肌肌力、步速、步长及步频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电针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股四头肌与胫前肌肌力,改善患者步行能力。另外,观察组WISCI Ⅱ高于对照组(P<0.05),MAS等級低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证实联合治疗能够更有效地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功能,缓解肌肉强直痉挛状态。观察组治疗后下肢运动评分和下肢感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合治疗能够促进下肢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恢复。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说明电针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电针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疗效显著,能够提高股四头肌与胫前肌肌力,促进下肢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 杨俊松, 郝定均, 刘团江, 等. 急性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进展[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8, 28(4): 368-373.
[2] 郑焕驰, 李佩泽, 梁峻铨, 等. 电针联合高压氧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21, 40(3): 288-293.
[3] 廖麟荣, 王俊. 功能性电刺激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1, 26(3): 284-288.
[4] Mahoney ET, Bickel CS, Elder C, et al. Changes in skeletal muscle size and glucose tolerance with electrically stimulated resistance training in subjects with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y[J].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05, 86(7): 1502-1504.
[5] 吕威, 李志刚, 姚海江, 等. 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5, 21(12): 1411-1414.
[6] 余芳菲, 贾新燕, 李雯昕, 等. 电针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和大脑皮层运动区兴奋性的影响[J]. 中医杂志, 2018, 59(21): 1848-1852.
[7] 李建军, 周红俊. 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参考手册[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31.
[8] 李建军, 杨明亮, 杨德刚, 等. “创伤性脊柱脊髓损伤评估、治疗与康复”专家共识[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7, 23(3): 274-287.
[9] 石学敏. 针灸学[M]. 2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104-105.
[10] 胡艳群, 李斌, 王蛟颜, 等. 短期虚拟现实康复训练联合认知干预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Lovett肌力分级及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 10(8): 97-101.
[11] Morganti B, Scivoletto G, Ditunno P, et al. Walking index for spinal cord injury (WISCI): criterion validation[J]. Spinal Cord, 2005, 43(1): 27-33.
[12] 魏鹏绪. 关于改良Ashworth量表的探讨[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4, 29(1): 67-68.
[13] Kirshblum SC, Burns SP, Biering-Sorensen F, et al.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neur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y(revised 2011)[J]. Spinal Cord Med, 2011, 34(6): 535-546.
[14] 王方永, 袁媛, 李建軍. 利用一级神经元重建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实验研究[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5, 29(12): 1528-1533.
[15] 孙忠人, 田洪昭, 徐思禹, 等. 电针治疗脊髓损伤机制研究概述[J]. 针灸临床杂志, 2019, 35(4): 84-88.
[16] 冯红霞, 刘承梅, 吴明莉, 等. 电针大椎、命门穴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临床疗效观察[J]. 时珍国医国药, 2018, 29(9): 2194-2196.
[17] 俞兵, 周涛, 吴健, 等.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下肢肌力及步态的影响[J]. 临床骨科杂志, 2020, 23(5): 618-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