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 明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媒体形态、传播格局不断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和信息化趋势,作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部署,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这一重大论断和战略部署,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为鞍山市委机关报,《鞍山日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的系列讲话精神,因应新时代新要求,积极向新媒体领域进军,探索传统媒体转型升级之路。尤其是原鞍山日报社与原鞍山广播电视台合并组建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之后,《鞍山日报》借中心媒体融合之势,加强与电视、广播、新媒体等部门的互动合作,积极提升党报新闻传播能力,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效。同时,我们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笔者作为媒体融合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作一些浅薄的总结和分析,与广大媒体同行交流。
近年来,面对媒体生态、舆论格局、传播技术、传播渠道发生巨大变革的现实环境,《鞍山日报》未雨绸缪,积极投身新媒体建设,不仅在微博、微信注册公众号,更于2019年推出鞍山市新媒体党端“鞍山云”APP。“鞍山云”汇聚了鞍山权威出品的资讯内容,内容涵盖社会新闻、时政新闻、金融新闻、健康资讯,让市民能够轻松了解到本地发生的大事小事。通过“鞍山云”、鞍山日报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的助力,极大地扩大了《鞍山日报》新闻宣传的地域覆盖面、人群覆盖面、内容覆盖面,对《鞍山日报》提高新闻传播效能和影响力产生了巨大影响。
抓住机遇,讲好鞍山故事。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鞍山籍运动员徐梦桃夺金创历史的圆梦时刻,感动了全国人民,也成为鞍山骄傲。《鞍山日报》抓住机会,发挥全媒体优势,讲好鞍山故事,向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展示冬奥精神中的鞍山力量与城市形象。
在冬奥过程中,《鞍山日报》不仅全程跟踪徐梦桃夺金之路,所属新媒体更通过现场直播、多平台制作小视频等方式进行宣传推广。2022 年2 月10 日,徐梦桃参加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混合团体决赛前的下午,鞍山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今晚以后,不允许你不认识徐梦桃!》的原创帖,得到了全国网友的热烈转发,并被各类新媒体广泛使用。2月14日,鞍山日报微信公众号开设“开创历史!徐梦桃摘得鞍山冬奥首金”专题,以图文、视频的方式呈现了家乡父老隔空助威,徐梦桃父母为女儿送祝福,徐梦桃姨姥、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祝贺徐梦桃夺冠等内容。新华社客户端、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国网、北斗融媒(辽宁广电客户端)、澎湃新闻、新黄河客户端(山东报业)、搜狐视频、四川观察(四川广电客户端)、极光新闻(黑龙江广电客户端)、浙江经视、YY直播等平台均提前与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进行了预约,请求使用直播信号,进行同步直播,全网实时浏览量过100 万。鞍山日报新媒体的直播画面还被多个平台拆条发布,其中“徐梦桃启蒙教练张丽萍评徐梦桃”采访被多家媒体转发,火爆全网。鞍山日报新媒体视频素材被新华社、辽宁广播电视台等媒体选用。
2023 年10 月3 日,一场震撼无比的无人机大秀在鞍山南沙河上空璀璨登场。在近20 分钟的精彩表演中,2000架无人机围绕“现代钢都秀美鞍山”“奥运冠军之城”“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鞍山长城文化”“千山”等主题,变换14种阵型,在夜空中绘就绚丽多彩的光影画卷,祝福祖国74周年华诞。这场精彩的无人机表演,通过《鞍山日报》及其新媒体的事前预热和现场直播,引发轰动。当晚,5万余名市民和游客来到现场观看表演秀。无人机表演也通过“鞍山云”APP、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平台同步直播,短短一个小时,全网浏览量突破100 万。这场无人机表演的传播效应还在网上持续发酵,直播回放浏览量在两天内达560万以上。
积极走出去,开拓新的引流线路。2023年6月6日至10日,以“巴青虫草,雅魅天下”为主题的巴青县第三届冬虫夏草采挖体验活动在西藏那曲市巴青县玛如乡萨帝雅地盛大开幕。为配合本次活动的宣传报道,让更多人体验虫草采挖之乐、领略巴青山水之美、感受霍尔文化之魅,《鞍山日报》及其新媒体直播团队前往巴青,直播活动开幕式,全程报道活动相关内容。通过“鞍山云”APP,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矩阵抖音、快手、今日头条、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开幕式直播全网浏览量超过150万。
据统计,2022 年,鞍山日报抖音、微博多个话题排名省内前列。“鞍山云”抖音号粉丝数已稳定超过230万,鞍山日报新媒体推送的本地新闻在“学习强国”平台的刊登量居全省第二。
融媒体时代,简而言之就是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将各大媒体进行有机整合,融合成一个庞大的媒体系统。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信息飞速传播,这是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除此之外,融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形式相比之前也更多元化,受众群体能够从多途径了解新闻内容。
2020 年开始,原鞍山日报社和原鞍山广播电视台合并组建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新组建的中心积极推进媒体融合改革,提倡各媒体充分利用各自优势、相互配合宣传,最大程度提升新闻传播力。
对于《鞍山日报》而言,受到成本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度扩版,因此信息承载力有限。以往,为了在珍贵的版面中尽量提高信息量,编辑花费大量精力删减稿件、制作关键词,力求让读者在最简短的文字中获取最大量的信息。“鞍山云”APP投入使用后,《鞍山日报》尝试在稿件后附加“鞍山云”新媒体产品二维码,将“鞍山云”作为纸媒的补充与拓展。例如,鞍山市中高考封路信息,报纸没有足够版面刊登所有交通管制地图,就在相关消息后附加上二维码,报纸读者通过手机扫码即可观看所有考场周边交通管制的图文详情,既方便了读者获取信息,又推广了“鞍山云”。像这样的应用,在《鞍山日报》的日常编辑工作中已经成为一种常用技术手段,极大地提升了《鞍山日报》的新闻承载力。
《鞍山日报》也加强与广电系统媒体的互动配合。鞍山综合广播推出的《记者归来》栏目,请来全媒体记者走进电台直播间,回顾重大新闻发生的台前幕后,并通过“鞍山云”实现视频化,一档电台节目通过手机可以实现听声音、看视频、阅读文字、查看图片的全媒体接收,并可随时回听回看。
鞍山综合广播的另一档节目《政策专访》,邀请相关部门人员走进直播间,针对市民关心的政策进行系统解读,直播过程也是通过“鞍山云”实时发布。
鞍山经济广播《第一书记的朋友圈》节目,则把直播间“移动”到了田间地头。广播不仅实现了视频化,而且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了移动式直播,把电台“直播间”搬到了村委会、蔬果大棚和农户家中。电波里可以听声音,手机端可以看田间地头的鲜活视频,这是鞍山新闻史上一次突破性探索。
香娭毑到底姓什么名什么?白家湾的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无论大人还是细伢子似乎都不太清楚。问宝刚爹,宝刚爹说,鬼才晓得哩,好像听她说过,人家都叫她香姑。其实这一点也不稀奇,用宝玉爹的话说,女人要什么名字,三国的时候,孙权的夫人大乔周瑜的夫人小乔就没有名字,不信你去查《三国志》,那里面就只有她们父亲的名字,叫乔玄,乔玄不出名可有名有姓,他的两个女儿出名却只有姓没有名,这就是男人与女人的区别。宝玉爹一辈子最爱读《三国演义》,平时说话,张嘴就到了三国。
《鞍山日报》还专门开设《鞍山全媒服务专区》栏目,发布《记者归来》《政策专访》《第一书记朋友圈》《最美读书声》等相关节目海报,预报节目播出时间和内容,附上直播二维码,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组建后,新闻报道实现了“一次采集多次发布”。这中间,最关键的就是全媒体稿件质量的“一个标准、一体管理”。
创刊75年的《鞍山日报》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编校队伍、一套严密的“三审三校”流程和十分明确的差错处罚办法。
为了配合全媒体新形势出版要求,《鞍山日报》坚决扛起党报在媒体融合中旗帜引领和定海神针的作用,通过一系列新举措,承担起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新闻产品质量把控的重任。
第一,成立新媒体部。精选年纪轻、素质高的新媒体编辑,365天、24小时值班,对需要发布的信息第一时间制作、第一时间编校、第一时间发布。
第二,组建校对中心。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组建后,日报校对科更名为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校对中心,从以往只校对纸质媒体,拓展到对新媒体产品的实时校对。
第三,实行多媒体编校联动。对于重要的时政新闻,由《鞍山日报》采编系统先行,走过“三审三校”流程,再交由新媒体部门发布。对于需要第一时间发布的新闻,则由新媒体编辑和校对中心配合,第一时间完成“三审三校”流程,再对外发布。考虑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编校互通有无,日报总编室主任兼任校对中心主任,日报编校系统在编校流程发现的问题,会及时反馈给新媒体部门修正,从而确保新媒体时政新闻发布“快”“准”兼备。
第四,组建舆情研究院。为了保证媒体导向正确,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还设立专门的舆情研究院,选拔资深媒体工作者,负责搜集发布每日舆情热点、融媒体动态参考、“鞍山云”新闻传播分析报告等,对日常工作进行监控总结,对容易出现差错的问题及时总结、及时提醒,确保全媒体始终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正是有了机构改革的顶层设计、党报的旗帜引领以及专业素质过硬的优秀团队严格把关,《鞍山日报》及其新媒体做到了新媒体产品与传统媒体产品“一个标准、一把尺子”。
《鞍山日报》在积极投身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初步起到了“1+1>2”的效果,但是在具体工作中也难免出现一些新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提升。
第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平衡。在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整合过程中,建立了统一的策采编发审核体系的全媒体平台及其指挥中心,构建了统分结合的编采大部制,为日报及新媒体提供质量高、数量足、图文并茂的稿件源。这样的新体系、新要求,给记者带来了新挑战。记者的身份从以往单纯的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摄像记者,变成了不仅会写稿还得会拍片,甚至还要懂音频、视频剪辑的全媒体记者。一些年龄大的记者难免会精力不够用,部分稿件缺乏精雕细琢。另外,新媒体要求海量信息、快速更新,记者容易陷入比拼发稿数量而忽视发稿质量的怪圈,尤其是通讯类、策划类、深度报道类稿件供稿不足的现象比较明显。虽然现在是快节奏、浅阅读的时代,但也有很大一部分读者愿意静下心来,并细细研读这些深度报道,从中把脉社会万象、捕捉时代动态、察知未来趋势。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深度报道仍然是传统媒体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和优势所在。如何通过顶层设计、考核“指挥棒”,指引记者不仅要跑得“快”,更要挖得“深”、写得“精”,是下一步工作的努力方向。
第二,提高与读者的互动交流。新媒体时代,媒体传播途径从“人找信息”,变成了“信息找人”。如何增加与读者的互动,更加敏锐地获取读者兴趣点,也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传统媒体不能仅仅满足于与其他兄弟媒体互相做一下广告、发布一下预报消息、贴一个二维码,而应当主动出击、深度互动,通过搞征文活动、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等,利用新媒体直达手机的优势,由新媒体邀请读者互动参与活动。同时,要利用好传统媒体权威度高、公信力强的金字招牌,开设相关活动专题专栏,让读者与媒体互动的成果在报纸上留存,从而提高读者的关注度和对媒体的忠诚度,在激烈的“眼球大战”中拼出一片天。
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引,进一步总结媒体融合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不断学习摸索新的媒体融合技术手段,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而实现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着力打造适应新时代新任务的新型主流媒体,不断在多元化传播渠道中巩固壮大主流新闻舆论阵地,完成新时代交给新闻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