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传播要素分析及传播力指标体系构建

2024-03-19 00:36刘丽英汤丽云伍军红翁彦琴何无己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指标体系渠道

■刘丽英 汤丽云 肖 宏 伍军红 翁彦琴何无己 刘 荣

1)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100081

2)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北京市海淀区西小口路66号 100192

3)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33号 100190

科技期刊在促进科技文化交流、传播创新成果、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平台和枢纽作用,其出版价值主要体现为其传承与传播活动[1]。传播是科技期刊最重要的原始功能,使其在构建和传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学界对科技期刊传播力有不同的定义[2-4],大多着眼于科技期刊扩散信息的能力。《中国科技期刊传播力报告(2022)》[5]在5W传播模式的框架下,结合科技期刊传播实践,将科技期刊传播力定义为:科技期刊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方法、技术和手段的组合,实现知识信息在各领域广泛传播、有效覆盖并产生影响,以达到良好传播效果、实现自身价值追求的能力和效力。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发展,科技期刊进入数字化传播阶段。近年来,围绕科技期刊信息传播的基本理论研究、科技期刊传播效果的评价研究、各类传播模式及提升策略研究引起学界与业界的广泛关注和探讨[6-7],尤其是国内有关科技期刊传播渠道、传播模式创新及传播力建设与提升策略的实践研究已成为热点[7-14]。石婧等[8]初探微博、微信传播渠道的科技期刊影响力;冀芳等[9]采用三角模糊数对微信公众号形象、功能、信息价值、用户评价和传播效度等指标进行赋权,提出了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评价指标体系;另有学者借鉴《中国媒体移动传播指数报告》指标体系,筛选出符合科技期刊特点的移动传播评价指标[10]和可行传播路径[11]。刘叶萍等[7]从理论层面初步研究了科技期刊传播力的模型,吕志军等[12]从传播效果、传播能力和传播资源3个方向建立评价要素,赵爱清[13]从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两个维度构建媒体融合时代下学术期刊传播力的综合评价模型。2021年,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和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布了“CSSCI源刊公众号传播力指数”,首次以中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进行传播力统计,从活跃度、互动度、流行度、覆盖度、认可度、专业度6个方面评价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力[14]。

前人研究虽然提出了科技期刊传播的评价指标或模型,但有的文献仅进行理论探索,很难用于实际评估,有的文献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与评价角度较为单一,且仅对少数学科或区域期刊的传播力进行测度分析,覆盖面较小,缺少整体视角,不能对科技期刊的综合传播情况进行评估。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立足我国科技期刊传播发展趋势与实践,基于经典5W模型梳理分析我国科技期刊传播链上的各要素,同时考虑指标数据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获取性,筛选可评估科技期刊传播力的指标,构建我国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科技期刊的整体传播效果进行分析。

1 研究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了传播学的经典理论——5W理论[15],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传播效果。该理论从过程角度阐释传播活动,核心目标为进行有效传播,与科技期刊将期刊及其信息有效传播给受众的核心活动不谋而合,能够科学分解传播各环节,全面涵盖传播活动各维度,为研究信息传播提供强大指引,也为对科技期刊传播力、传播效果的多维评价提供了思路和逻辑[4]。5W理论与科技期刊传播活动高度适配,因此以该理论为框架,在兼顾数据可获得性的前提下,尝试构建科学、可行的科技期刊传播力量化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在学术影响力之外,为科技期刊的发展评估提供新的参考,为我国科技期刊在新媒体时代和刊网融合时代提升传播效果、提高内容建设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采用文献调研法、专家咨询法、实践调研法,梳理分析我国科技期刊传播链各要素。征询科学家、传媒专家、期刊专家和文献计量专家等20多位专家的意见建议,先后组织多次专题研讨,对指标选取进行了充分讨论,最终确定指标体系。

2 科技期刊传播链及传播要素分析

基于5W模式,从内容生产、编辑加工到出版发行,科技期刊整个出版过程都与传播力的构建和有效发挥息息相关。从传播角度看,科技期刊出版过程可以看作一条完整的传播链,覆盖了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等。从参与要素来看,科技期刊传播链包含作者、编辑、审稿人、编委、传播平台、读者、用户等多元主体。从传播活动环节来看,科技期刊传播链包含了内容创作、编辑出版、推广传播、获取阅读、分享再利用等关键环节。将以上不同要素、主体、环节进行梳理后,可绘制科技期刊传播链,如图1所示。下文将详细讨论针对科技期刊传播链的不同要素如何设计科学合理且具有操作性、可行性的定量评价指标。

图1 科技期刊传播链

2.1 传播者分析

传播者是指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具体到科技期刊传播实践中,作者、编辑、主编、编委、审稿人等均可视为科技期刊的传播者。传播者在科技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起始角色,决定着传播内容质量。作者是重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通过研究和创作生产为科技期刊提供了核心传播内容,其成果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科技论文为代表的知识创新成果,以学界同行为主要受众;一类是以增强出版内容(科研数据、视频、图表等)、科普化文章、科技新闻为代表的知识服务成果,主要面向学界同行和大众读者。主编、编委、审稿人、编辑共同组成了内容质量的把关团队,对传播内容进行筛选、优化、审校加工、出版传播,也对期刊内容进行二次创作,如增值出版;多角度展示科研成果,面向大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资讯,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等。

2.2 传播内容分析

科技期刊的传播内容主要是指科技期刊的传播者对外发送的相关信息。伴随信息技术与出版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期刊传播内容的内涵和外延也愈加丰富,既包括科技论文、科研数据、图表、视频、科技新闻、行业资讯和科普化文章等,也包括这些信息的呈现架构和呈现方法等。当然,科技论文仍然是当下科技期刊最重要的传播内容。

2.3 传播渠道分析

传播渠道是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指传播者传递内容、受众接受内容所依托的各种途径和媒介。在整个传播链条中,传播渠道是受出版技术与出版模式发展影响最显著的要素。严秀丽等[16]认为科技期刊的传播渠道种类繁多,包括纸刊、数据库、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期刊App、自媒体平台等。上述渠道总体可归纳为以下4类:(1)纸质出版所依托的线下全文出版发行渠道,这种发行传播渠道自科技期刊出现以来沿用至今,目前仅有一小部分读者保有纸质期刊阅读习惯,如偏技术类期刊的主要读者——基层科技工作者,以及科普类期刊的青少年读者;(2)数字化阅读主导的线上全文渠道,相较于纸质期刊来说更便于读者获取和阅读,用户也能够通过各种文献检索系统进行跨平台的期刊全文检索;(3)以各类索引数据库为代表的二次传播平台,将文献信息标准化、规范化后进行分类存储,为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快速、准确和全面的文献检索服务;(4)以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渠道,能够帮助期刊编辑和作者更快地宣传分享研究成果。根据各类传播渠道的技术特性,可以将前3类归纳为传统传播渠道,从而将科技期刊传播渠道划分为传统渠道和新媒体渠道。

2.4 受众分析

受众是传播内容的接受者。在传播学中,受众被视为一类人群的集合,这类人群通过各种渠道接受信息。科技期刊作为一种学术交流、成果发布的媒介,其受众群体与完全面向市场的大众媒体有显著差异,表现出小众化[17]、主动性[18]和传受互换融合[19]3个明显的共性特征。按照受众层次及类型,科技期刊的受众大致可划分为专业人员、社会公众两类,其中:专业人员是科技期刊的主要受众,主要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一线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主要通过数据库以及期刊新媒体账号获取内容;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公众对于科学知识和技术进展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为了满足这类受众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开始利用新媒体平台面向公众传播期刊内容相关的科普化知识,以及最新的行业科技资讯等内容。

2.5 传播效果分析

传播效果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指传播者的传播行为引发的受众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二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众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19]。在科技期刊的传播实践中,传播形成良好效果对于科技期刊传播目标的实现尤为重要。传播效果不仅是科技期刊社会效益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和评价作者和出版编辑团队劳动质量的重要依据。从宏观层面看,科技期刊传播效果体现在推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公民科学素养提升等方面;从微观层面看,体现为满足受众的需求,有效激发学术交流,推动科技发展。

3 科技期刊传播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5W传播理论、传播力定义与科技期刊传播链,从科技期刊传播链的5 个要素出发,即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和传播效果,构建融媒体时代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指标体系,见图2。

图2 科技期刊传播力指标体系

3.1 体现传播者的指标

发文作者和发文机构的整体水平、编辑团队专业水平都是直接影响传播内容质量的重要因素,科技期刊在一段时间内的发文作者、发文机构数量可以大致反映该期刊对学科和行业内研究人员的吸引力和辐射范围。除了数量以外,发文作者及机构整体水平、编辑专业技术水平越高,科技期刊所提供的传播内容质量越高。考虑到主编、编委和审稿人数据可获取性差,且其传播效果贡献方面也暂无可用的衡量指标,本指标体系先不予以考虑。

在兼顾指标合理性、科学性与数据可获得性的前提下,可以从作者覆盖度、作者权威度、编辑专业度3个方面对科技期刊传播者进行定量评价。落实到实践层面,可通过作者数量、机构数量、高水平作者占比、高水平机构占比、高水平编辑占比等指标数据来共同反映科技期刊传播者水平。

3.2 体现传播内容的指标

要对科技期刊传播内容开展定量评估,需同时考虑传播内容规模和内容质量两个方面。其中,对规模的评价相对简单,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以论文数量反映。传播内容质量的评价则较为复杂,以期刊影响因子代表其所发论文的学术水平(即“以刊评文”)的传统评价方式显然过于片面,影响因子仅统计了一段时间内期刊所发表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反映的是该期刊学术影响力强度。

为了更好体现科技期刊在传播高质量研究成果、引领科技创新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和价值,可通过科技期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比例来反映其传播内容的整体质量。高水平论文是在学术交流活动中产生的具有高学术影响力的研究成果[20]。高水平论文一般具有高被引频次、高下载频次、国家级项目支持等特征,因此,考虑用高被引/PCSI论文比、高下载论文比、国家基金论文比等指标来反映内容质量。PCSI为不同年度不同学科的单篇论文被引频次比较提供基础[21]。高PCSI论文是指同年度同学科同种文献类型(研究型、综述型)的国内期刊、会议论文中,PCSI排名前1%的论文。高下载论文是指同年度同学科同种文献类型(研究型、综述型)的国内期刊、会议论文中,总下载频次排名前1%的论文。高被引/PCSI论文、高下载论文是学术影响力和网络传播力居于学科领先地位的研究成果代表。其中,高被引论文统计数据可从科睿唯安 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数据库和中国知网学术精要数据库获取,高被引/PCSI论文可从中国知网学术精要数据库获取。

除此之外,国家基金论文比也可视为科技期刊传播内容质量的评价指标之一。在基金课题立项前,研究背景、目的、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创新性等已经过多位同行专家评议并认可,其产出的科研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性、科学性、创新性,因此基金论文应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22]。国内重要的期刊评价报告将基金论文比和国家基金论文比视为重要参考指标。

3.3 体现传播渠道的指标

网络信息时代,传统的印刷出版渠道严重萎缩,数字出版平台和新媒体成为主流传播渠道。科技工作者主要通过索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平台进行知识查新,因此,争取被国内外各大知名数据库收录,尤其是国际知名数据库,是科技期刊扩大传播和影响力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有2428种科技期刊开设微信公众号,其中82.91%的期刊会更新平台内容[5],传播期刊论文、学术资讯、科技新闻、科普化内容等,这大幅提升了科技期刊的传播能力。鉴于此,可从传统渠道覆盖度、新媒体渠道覆盖度两个方面评价传播渠道。传统渠道覆盖度可通过全文发行渠道数量和索引数据库收录数量来评价;对于新媒体传播渠道,主要考察科技期刊在微信、微博、哔哩哔哩、知乎、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上开通账号的情况。此外,与传统渠道单向、静态的信息传递模式相比,新媒体渠道展现出更强的互动性和时效性。因此在评估新媒体渠道时,建议将新媒体渠道活跃度纳入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统计科技期刊一定时间内的新媒体发文数量展开评价。

3.4 体现受众的指标

科技期刊各渠道的读者数量总和即是科技期刊的受众规模。然而,直接对期刊的读者数量进行精准统计显然不具备可操作性。但由于科技期刊的受众群体具备较高的主动性,可利用可统计的用户行为指标来间接反映用户规模。例如:借助期刊出版传播平台所公布的数据库下载频次来反映总体用户规模;对于新媒体渠道,新媒体粉丝数量则是更为直观的评价指标。以上指标的数值越大,则科技期刊的受众规模越大。

3.5 体现传播效果的指标

可从纸本发行规模和用户转化度两个方面评估科技期刊的传播效果。具体到实践层面,纸本发行量、被引频次、新闻提及次数均可作为参考指标。同时,鉴于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科技期刊新媒体阅读量、点赞量、转发量等用户使用行为数据也应纳入传播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仅从量的角度考察传播效果,尚未从质的角度引入相关指标,如引文出现位置、引用正负属性指标等衡量正向传播效果的指标。

4 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较为全面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科技期刊传播力综合评价方法,为科技期刊传播力的客观、系统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实操方案。笔者所在课题组已把所提指标体系应用于《中国科技期刊传播力报告(2022)》,实现了对我国5000多种科技期刊传播力的综合分析。同时根据期刊所属的学科、出版语言、发文类型等进行分组,分别对英文期刊,中文理、工、农、医期刊的传播力进行定量统计与排名。统计结果显示,根据该指标体系遴选出的高传播力科技期刊与科技期刊的实际发展情况比较吻合,说明该指标体系能够客观真实反映我国科技期刊传播力建设的情况。

本研究主要在3 个方面存在不足:(1)目前所设计的评价维度与指标数量较多,尚未考虑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与数据的采集,还需进一步精简优化指标体系;(2)仅提出了传播力评价指标体系,还需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科学合理的指标权重及传播力指数的计算模型;(3)在新媒体传播方面,仅考虑了新媒体渠道、受众和效果3个维度,对于新媒体传播者、传播内容未能找到可行的评价指标。伴随着研究的推进,本课题组将弥补上述不足,不断完善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指标体系。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指标体系渠道
科技期刊的分类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渠道
渠道与内容应当辩证取舍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