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雁夏
昨天友人电话来访,忧心忡忡。她女儿上初中后,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作业敷衍了事,盯得紧一点,成绩就好一些;只要一放松,成绩就下降。孩子缺少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她实在不知如何是好。
孩子缺乏学习动力,这就像一辆车没有发动机一样,无法自主启动,只能依赖于外在力量。她的描述让我想到身边有不少这样的孩子,要由父母推推搡搡或生拉硬拽往前走。只要父母稍一放松,就停止不动。如果可以一直任由父母推拉,想必很多父母也愿不遗余力。可是孩子是个活生生的人,他有自己丰富的体验,不会甘心当扯线木偶。在这推拉撕扯的过程中,亲子关系慢慢受损。
面对友人的求助,我无法即刻给出灵丹妙药。内驱力的觉醒,需要有父母无条件之爱铺就的温暖土壤,也要有水到渠成的契机,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明白的。于是,我和她分享了两个故事。
刘老师是本地颇有名气的笛子老师,很多家长慕名前来找刘老师教自家孩子吹笛子,我也是众多家长之一。在一次和刘老师母亲的闲聊中,我得知了刘老师的成长经历,内心佩服不已。
刘老师来自江苏一个农村,初中时,他发现自己学习不好,就寻思另谋出路——学笛子。小小的少年,每天凌晨四点起来练笛子,一练就是三四个小时;每周末独自坐车两小时去县城学艺,风雨无阻。为什么想到学笛子呢?“小时候邻居有个人学笛子,50 块一节课。我当时想,上一节课就有这么多钱,我也能行。”
“别人能做到,我也能”的思维方式,可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而刘老师的底气主要来源父母的全力支持。学艺术花费巨大,亲戚全员劝退。但刘老师的父母态度坚定,倾尽全力,向上托举着孩子,给了孩子腾飞的能量和勇气。
我向刘妈妈请教育儿经,她认真地说:“你一定要对孩子好,不要凶孩子;还有,你把自己做好了,孩子也不会差的。”
怎样才是“对孩子好”?刘妈妈没有华丽的词汇去描述,但她用行动践行了。那就是无条件的爱和信任、不遗余力的肯定和支持:就算你学习不行,我也坚信学笛子你能行;就算所有人说你不行,我也相信你能行。
怎样是“把自己做好了”?刘妈妈说,他们年轻时也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每天在田间忙碌,辛勤劳作;现在到儿子家帮带孙女,一日三餐,妥妥帖帖,毫不含糊。她没有高深宏伟的理念,只是用认真的态度,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无论何时,刘老师家里总是整整齐齐,一尘不染。善待孩子,认真生活,这就是刘妈妈的育儿智慧。
我还想到了企业家曹德旺的母亲。曹先生年幼时,因为战乱,父亲举家从上海搬回福清。不幸的是,装载家当的货船在海上遭遇风暴沉没了,曹家一度一贫如洗,三餐不继。遭此劫难,曹妈妈却表现得异常乐观坚韧。曹先生在他的书里写道,当孩子们饥饿难耐时,母亲会把大家集中在院子里,围坐一圈,吹口琴,唱歌,玩游戏。母亲经常嘱咐:“出门要抬起头微笑,不要说肚子饿,要有骨气、有志气。”孩子们穿的衣服,曹妈妈一定要洗得干干净净。穿破了,在灯下认真地缝补,尽可能不让补丁张牙舞爪地露在外面。即使住在农村,家里也要一尘不染,楼梯和地板洗得发白。
除了对生活认真乐观,曹妈妈对孩子也极为宽厚。教导主任误会曹德旺顽劣爱玩水,狠狠批评他。他怀恨在心,居然趁老师上厕所时,爬到墙头对着老师尿尿。老师怒发冲冠找上门,母亲连连道歉,但仍不忘为孩子解释,说是因为家里穷,孩子要捡树叶当柴烧,太累太脏才跑去沟里洗澡,不是跑去玩水。这份理解,这份维护,对恐惧不安的孩子而言是一种怎样的慈悲啊。曹德旺跟着父亲倒卖水果时,每天凌晨要出发,总也睡不够,母亲很心疼纠结,她希望孩子能多睡,可家里又需要他劳动。母亲常常泪眼婆娑地把他唤醒,内疚地说:“孩子,难为你了。”母亲能全然看到他的艰辛与不易,这份看见,就足以使他咬紧牙关,继续奋斗。
曹先生的一生经历丰富,波澜壮阔,他始终坚持三个信念:国家会因为有您而强大;社会会因为有您而进步;人民会因为有您而富足。这种信念,也是促使他成为优秀的企业家的重要因素之一。
两位妈妈的生活年代和人生际遇截然不同,但在对待孩子、对待生活的态度上却惊人一致。她们是宽厚温暖的母亲,也是积极真诚的生活家。
当孩子汲取了足够多的心理营养,内心坚韧有力,又从父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里获得了成长的方向,他怎可能不蓬勃向上呢?
春天的早晨,尤其是下了一场小雨之后,就可听到叫卖枸杞头的声音。卖枸杞头的多是附郭近村的女孩子,声音很脆,极能传远:“卖枸杞头来!”
枸杞头放在一个竹篮子里,一种长圆形的竹篮,叫做元宝篮子。枸杞头带着雨水,女孩子的声音也带着雨水。
枸杞头不值什么钱,也从不用秤约,给几个钱,她们就能把整篮子倒给你。女孩子也不把这当作正经买卖,卖一点钱,够打一瓶梳头油就行了。
自己去摘,也不费事。一会儿工夫,就能摘一堆。枸杞到处都是。我的小学的操场原是祭天地的空地,叫做“天地坛”。天地坛的四边围墙的墙根,长的都是这东西。
——汪曾祺《故乡的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