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强 ZHANG Ya-qiang;朱军伟 ZHU Jun-wei
(邢台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邢台 054001)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023年中央1 号文件发布,这也是自新世纪开始,中央连续发布的第二十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当中第一次出现了“农业强国”一词。要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最困难且最重要的任务。当前,我国农业“大而不强”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而农业“强”又严重依赖农产品物流的发展[1]。国家的重视极大推动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进行研究。
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又受到了政府和全国人民的高度重视,因此推进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进步应该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这既是我国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广大学术界学者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将利用CiteSpace 6.1 可视化软件,对我国农产品物流研究的近20年的学术成果展开计量性分析,并对国内农产品物流研究的发展方向、研究热点等进行剖析,以此来促进国内农产品物流研究的发展。
本研究以“农产品物流”作为知识图谱分析研究的主题词,以中国知网(CNKI)中“农产品物流”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在中国知网文献库中点击高级检索,设置主题条件为:“农产品物流”,检索的截止日期为2022年12月31日。得到相关文献7478 篇。为能通过高水平文献更准确地分析我国农产品物流研究领域的研究动向,将文献来源设置为学术期刊中的SCI、北大核心、CSSCI,再将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排除,筛选排除的标准一是与农产品物流关联度低,主要通过查看题目、摘要、关键词,判断其研究与农产品物流相关程度;二是对一文多发进行去重;三是与农产品物流相关,但属于“会议通知”“征稿”“广告”类等;最终共获得有效文献1520 篇。
采用CiteSpace 6.1 数据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国内农产品物流研究文献按照发文量、作者、关键词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以展现国内农产品物流领域发文量变化情况、作者合作交流关系、研究热点与主题演变之间的关系、不同背景下的研究热点与未来研究的前沿走势,最后,深刻解读国内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和演变。它的原理是通过绘制数据可视化图谱将信息从抽象化走向可视化,实现知识和信息的转换[2]。本次研究主要使用三种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
1.2.1 词频分析法
在热点分析中,词频分析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文献计量方法,其将研究文献中的关键词、主题词等作为分析的目标,在一段时间之内,对研究领域中的全部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分析,从而可以对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进展、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3]。
1.2.2 词共现分析法
词共现分析法也被称为共词分析法,通常用在对文献计量学中的研究热点与定义的识别,其原理是依靠论文中共同出现的两个及以上的关键词从而展现出文献中最关键的知识结构和主要内容的集合[4]。
1.2.3 共词聚类分析法
共词聚类分析法是以共词分析为依据,以共词出现的频率为主要研究目标,利用聚类统计的方法,将庞大的共词网络关系转化为明确的类群关系,并能够科学、客观地解释主题词在内容和关系上的密切关联[5]。
在CiteSpace 中完成“农产品物流”研究项目的创建后,在主操作页面右侧的参数调节面板中进行分析参数设置,其中Time Slicing 为时间切片操作区,将时间设置为本研究所需的2003年1月至2022年12月,默认单个时间分区为一年,呈现20 个分段。
Node Types 为选择所分析的节点类型,其中中国知网的数据只能使用Author(作者)、Institution(机构)、Country(国家)和Keyword(关键词)进行分析。选择好需要分析的节点类型后,勾选上Pruning 中的“Pruning sliced networks”和Visualization 中的“Cluster View-Static”、“Show Merged Network”,至此参数设置完毕。以上操作完成后点击绿色的GO 按钮生成图谱,根据具体的分析情况对图谱进行调整,调整阈值大小,最终导出清晰、美观的图谱。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显而易见科研论文无疑是作为理论支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核心期刊中的科研论文更为重要,其对学科的研究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发文量的数量变化可以从侧面较为客观地显现出某个学科的发展动态及其发展趋势变化,学科研究发展的历史演进、重要节点以及研究密集点,该领域的学术文章年发文量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出该领域的科研水平和发展进度。
2003-2022年CNKI 国内农产品物流领域总期刊文献数量为7478 篇,经过层层筛选,得到2003 至2022年度的核心期刊1520 篇,见图1。
图1 年度发文量图
从总发文量折线上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物流领域研究经历了一个先是激增,然后缓慢下降的过程,其转折点为2016年,整体共出现了两个峰值,首先是2011年,发表了507 篇文章,二是在2016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达到了579 篇。从核心文献发文量来看,也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但速度较为缓和。整体来看也出现了两次高峰,第一次为2011年,发表了149 篇文章;第二次是2014年,发表了138 篇文章。
根据核心文献发文量折线可以将2003-2022年度发文量分3 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3-2011年(快速发展阶段),自2004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发布了20 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1 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也由此逐渐吸引了学者对我国的农产品物流领域进行研究,文献发文量逐年增长。第二阶段是2012-2016年(稳定发展阶段),此阶段国内学者对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研究逐渐到达瓶颈期,发文量有升有降。第三阶段是2017-2022年(缓步衰弱阶段),虽然发文量在小幅度逐年减少,但对比核心文献发文量和总发文量可以发现,近几年的总发文量在430篇左右,仍然处于一个较高水平,但核心文献发文量已经降低到2006年的起步水平阶段,由此说明,当前农产品物流领域依然是学术界十分重视的一个话题,但是最近几年,与农产品物流有关的学术论文水平出现了下滑。
在对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研究中,各个学者作为工作者和贡献者,共同引领着我国农产品物流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本研究在已经收集到的1520 条文献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农产品物流研究发文作者的发文量、发文作者间的合作关系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国内农产品物流研究的发展特点和方向。
2.2.1 作者发文量分析
作者在某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可以直接反映出该作者在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程度和学术地位。通过分析国内农产品物流研究发文作者的发文量,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农产品物流研究发文作者的总体情况。以我国农产品物流研究发文作者、发文量为主要分析对象,去除重名情况,按照个人发文数量顺序截取前20 名作为代表绘表分析(见表1)。
表1 发文量表
通过分析发现,该20 名作者一共发表论文107 篇,平均每人至少发文5 篇,单个作者的发文量相对来说较少,但是总体上发文量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3-5 篇的范围之内,该范围内一共有15 名作者,共计发文量62 篇,发文量在5 篇以上的有5 位作者,发文在10 篇及以上的只有两名作者。其中,上海交通大学的王静对我国农产品物流研究的贡献最大,一共发表了16 篇相关的论文,占总发文量的15%。
为了确定高产作者,根据普莱斯定律:在某个研究学科中,有半数的文章是由高产作者撰写并发表,这个学者群体大约为全部作者总数的平方根。因此通过推导得出公式m≈0.749(nmax 1/2),m 为高产作者最低发表论文数,nmax1/2 为最高产作者文献数量的一半[6]。经过计算m≈6,即国内农产品物流研究领域高产作者可以确定为王静(上海交通大学)、杨蕾(河北金融学院)、许红莲(湖南财经经济学院)、庞燕(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张明玉(北京交通大学)。
此外,分析这20 名作者的首次发文时间可以发现,发文时间主要集中在2008-2010年,大致与国内农产品物流研究快速发展阶段相一致。2003-2011年作为国内农产品物流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共有17 名作者在此期间首次发文,总发文量占比89%,说明大部分作者是在国内农产品物流研究起步的快速发展阶段开始对此开展研究,研究持续时间很长。而北京物资学院副教授张喜才的首次发文时间虽是2019年,相比于其他作者很晚,但其发文量就已达到5 篇,由此说明张喜才副教授近些年刚开始对国内农产品物流领域进行研究,但其研究成果及质量很高。
2.2.2 作者合作分析
作者间的相互合作不仅可以达到资源共享和学术交流的目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推动该学科领域研究的繁荣发展。协同研究是促进学科发展和解决综合问题的一种主要研究方法,研究人员之间开展协同研究对于整合不同学科的思维、共享研究资源、探索新兴研究领域都有很大的帮助。作者间的协作的益处还表现在减少科研所需成本、提高科研效率、加强知识共享等方面,这对于促进我国农产品物流研究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运行CiteSpace 软件,将筛选好的1520 篇文献数据导入,运行后得到初步的作者合作贡献图谱,根据图谱的实际情况,经过调试后将Threshold 调整为1,Font Size 为17,Node Size 为100,调整相关节点数量、大小、颜色等一系列数据后得到的作者共现图谱(如图2)。
图2 作者共现图
在图谱中一个节点表示着一名作者,它的节点及姓名越大,则表示这个作者在这个研究领域所发表的文章越多。在不同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这些作者曾经一起出版过论文,他们之间存在着合作关系。观察知识图谱可以发现,其中N=568,E=160,Density=0.001,N 代表作者数,E 表示合作次数,Density 表示网络密度。在这1520 篇文献中,共有568 位学者产生过160 次合作。通常,节点间的连线数量越多,则表明作者间联系越多;网络密度越大,则表明作者间合作越紧密。而图中数据显示网络密度只有0.001,这说明了在我国的农产品物流研究领域,学者的合作网络十分松散,整体网络中合作群体较小,且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群落特征。
此外高产作者分布比较分散,这些高产作者之间除了少数一些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其他作者合作网络分布比较零散,说明我国农产品物流研究学者整体之间并没有做到很好地交流合作。作者之间的合作形成了下面几个合作网络圈,其中王旭然、姚新胜、魏建光、樊沙沙等人构成了国内农产品物流研究领域最大的合作网络;杨信廷、钱建平、王凤丽等人组成了第二大作者合作网络;排在第三的是由杨蕾、张义珍、张博等作者合作网络。
总之,我国农产品物流研究学者之间合作网络整体结构较为松散,学者之间的合作网络相对独立且集中,组成各自研究“社团”,尚未形成学术研究的团体,国内农产品物流研究群体的学术活跃度和专业性整体较低,可能是由于资源共享程度不高、学术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造成的。在未来的研究中,学者们应该加强个体之间的合作交流,期望出现更多具有较多数量学者共存的团体结构存在,更大程度保障研究者之间合作关系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整体学术团体的研究水平,促进国内农产品物流研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运行CiteSpace 6.1 软件,将筛选好的1520 篇文献数据导入,运行后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图谱,根据图谱的实际情况,经过调试后将Threshold 调整为19,Font Size 为6,Node Size 为10,经过相关节点数量、大小、颜色等一系列数据调整,紧接着点击关键词聚类按钮,软件会自行将各研究相关领域进行聚类划分,生成的数字越小表明这一类别中的关键词越多。为方便观察,选取排名前十的聚类结果,结果如下(如图3):#0 农产品、#1 冷链物流、#2 供应链、#3 物流、#4 现代物流、#5 电子商务、#6 对策、#7 物流金融、#8 农业物流、#9 河南省。
图3 关键词聚类图
图3 显示,共有536 个网络节点,连线为1039 条,密度为0.0072;Modularity Q (聚类模块值)为0.6447;Weighted Mean Silhouette(聚类平均轮廓值)为0. 8546。一般认为如果聚类模块值大于0.3,表示聚类结果是显著的,得到的聚类效果较好。如果聚类平均轮廓值大于0.5,则表明聚类的结果正确;如果聚类平均轮廓值大于0.7,则表明结果是有说服力的[7]。因此本次研究的聚类结果明显。
对CNKI 中我国农产品物流有关领域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农产品冷链物流研究、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研究、农产品现代物流研究、农产品电子商务研究、农产品物流金融研究。此外,许多学者还以河南省为案例,对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原因不外乎河南处于我国中部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并且人口众多,劳动力不缺乏,被誉为“中原粮仓”[8]。因此对河南这样的农业大省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更多农产品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其他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供借鉴。
运用CiteSpace 6.1 数据可视化分析软件进行突现词搜索,关键词选择为前15 个突现词。在2003 至2022年这20年间,这15 个突现词的出现频率有了显著的提高,通过对这些突现词的分析,可以帮助了解在不同时期内国内农产品物流领域的研究热点演变,也有助于我们掌握该领域的研究前沿[9]。以下关键词即为选取的前15 个突现词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如图4)。
图4 关键词突现图
从这15 个突现词可以看出,2003-2022年期间,我国农产品物流研究领域研究所关注的焦点有如下三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阶段(2003-2010年),学者着重关注现代物流、农业物流、绿色物流、物流对策。其中突变强度较大的为物流,突变强度为8.33;对策,突变强度为6.12。究其原因是自我国进入21 世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迅速发展,物流行业也借此飞速发展[10]。2004年国家开始逐年加大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业物流也逐渐映入眼帘,不断发掘国内农产品物流业问题并寻找对策,及时解决。
第二阶段(2011-2017年),学者的关注逐渐转换成了电子商务、互联网、发展对策和农超对接方面。当中电子商务以8.98 的突变强度位居第一,其次是农超对接,突变强度为4.57。原因是在2011年后,国内互联网的浪潮开始显现,2014年,国家发布的一号文件中也有提到,要“强化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其次,电子商务可以极大的扩展农产品的销售范围,推动农产品物流的发展[11]。由此将农产品物流和互联网融合在一起形成的新型农产品电子商务成为了学者的研究方向。
第三阶段(2018-2022年),学者的关注重心集中在冷链物流、大数据和影响因素中。突变强度最大的是冷链物流,突变强度为12.31。原因是随着居民平均收入的不断提升,人民对食品从最基本的数量要求转变到了对质量的要求,人们对食品的健康问题的关注也逐渐加重[12]。最近几年,国家在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有明确指出,“加快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冷链行业标准体系”。自此,农产品冷链物流就成了学者的重点研究对象。
本文运用CiteSpace 6.1 数据可视化分析软件,对2003 至2022年中国知网期刊文献中农产品物流相关领域1520 篇核心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从国内农产品物流研究领域的年度发文量情况、作者、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展开,最终得出结论如下。①从发文情况的数据来看。国内农产品物流的研究文献数量呈先迅速上升后趋于平稳最后缓慢降低的趋势。但是将核心文献和总文献数量进行比较,发现近些年国内农产品物流研究热度整体没有衰退,而是学者的研究质量有所降低。②从发文作者的数据来看。目前,我国对农产品物流进行的研究大多都是学者各自进行的,只有很少数的几个人进行了协作,合作的意向并不强。③从热点研究数据来看。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产品供应链物流、农产品现代物流、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金融等方面的研究为国内农产品物流研究的热点,其中河南省为热点研究地区。④从前沿趋势数据来看。农产品冷链物流领域的研究为当前的研究前沿,并且重点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大数据等方面。
为了我国农产品物流更好的发展,结合上述数据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①学者加大对论文质量的重视。重论文质量高于论文数量,高质量的论文会对我国农产品物流领域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从而推动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快速发展。②农产品物流领域相关学者加强交流。相比于单一学者的研究方向与思路,多个学者在我国农产品物流领域进行合作交流更有可能另辟蹊径,取得更多研究成果。③我国农产品物流企业加速向现代化转型,将农产品物流与信息流、资金流等结合,积极推进农产品物流智能化发展,提升农业物流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