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晓芳 魏 迪 贾利敏 赵 翠
(沧州市人民医院肾病内科,河北 沧州,061000)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临床较为多见,代谢物潴留与肾功能减退为其主要特征,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等多种症状[1-2]。目前,临床治疗该病的原则在于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预防疾病相关并发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血液透析为CRF患者常用治疗方案,借助血液透析设备建立体外循环,能够实现血液内的小分子代谢废物及有害物质清除,从而纠正内环境紊乱,减轻肾脏负担,缓解疾病症状[3-4]。但临床长期应用发现,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易出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EBSI),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延长住院时间,感染控制欠佳,还可诱发脓毒血症,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5-6]。因此,临床需明确CEBSI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早期识别高风险群体,并指导临床做好防治措施,降低CEBSI发生风险。鉴于此,本研究分析CRF血液透析患者并发CEBSI的相关影响因素。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2年9月于沧州市人民医院行血液透析的453例CR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41例,女性212例;年龄48~69岁,平均年龄(57.69±4.12)岁;身体质量指数18~26 kg/m2,平均身体质量指数(22.89±1.45)kg/m2;原发病:17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04例高血压肾病,98例糖尿病肾病,81例其他;透析时间1~8年,平均透析时间(3.45±0.36)年;文化程度:165例高中及以上,288例初中及以下。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得沧州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①符合CRF[7]诊断:存在慢性肾脏病史3个月以上,伴有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1.73 m2)3个月以上,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升高,精神状态良好;②临床资料完整;③均行血液透析治疗。排除标准:①其他部位感染;②伴有恶性肿瘤;③存在免疫缺陷;④伴有急性心脑血管疾病。
所有CRF患者均行血液透析治疗,依据是否出现CEBSI分为两组,通过查阅病例资料、电话随访等多种方式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原发疾病、透析时间、文化程度、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白蛋白水平、插管次数、留置时间、插管部位、血红蛋白、规范化无菌操作等基础资料,分析CRF血液透析患者并发CEBSI的独立危险因素。CEBSI诊断标准[8]:伴有发热、寒颤等症状,自导管或外周静脉穿刺收集标本培养为阳性,或伴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感染指标异常,且排除导管之外的其他感染源。质量控制:所有参与研究人员均经过专业化培训,确保熟知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等,完成数据收集后需由专人进行核对,确保数据无误后录入,避免实验误差。
①CEBSI发生率:统计453例CRF患者CEBSI发生率。②影响CRF血液透析患者并发CEBSI的因素分析:依据CEBSI发生情况分为两组,收集两组基线资料分别开展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影响CRF血液透析患者并发CEBSI的独立危险因素。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结果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53例CRF患者共80例发生CEBSI,发生率为17.66%(80/453)。
两组年龄、透析时间、合并糖尿病、白蛋白水平、插管次数、留置时间、血红蛋白、规范化无菌操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影响CRF血液透析患者并发CEBSI的单因素分析 [n(%)]
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透析时间≥3年、合并糖尿病、白蛋白水平<35 g/L、插管次数≥3次、留置时间≥15 d、血红蛋白<100 g/L、未规范化无菌操作为影响CRF血液透析患者并发CEBSI的高危因素(P<0.05且OR>1),见表2、表3。
表2 CRF血液透析患者并发CEBSI的影响因素变量赋值情况
表3 影响CRF血液透析患者并发CEBSI的多因素分析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453例CRF患者共80例发生CEBSI,发生率为17.66%(80/453);提示CRF患者并发CEBSI风险较高,临床需高度重视,并及时开展针对性干预。分析原因为,CRF患者常存在原发慢性肾脏病,肾脏病变持续进展,可导致肾脏结构发生病理性变化,损害肾小球组织,使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较难排出体内多余水分与代谢废物,内环境紊乱,增加肾脏负担,导致肾功能持续减退[9]。血液透析为CRF肾脏替代疗法,可将血液引流至体外,经吸附、滤过、弥散及对流,可清除血液内毒性物质、代谢废物,之后再回输至体内,可减轻肾脏负担,且透析过程中能清除体内多余水分,有利于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内环境稳定及人体正常代谢,改善患者生存质量[10-11]。但血液透析过程中较多患者易并发CEBSI,出现发热、寒颤等症状,增加患者痛苦,合并感染后临床控制难度较大,易进展为全身炎症反应,增加患者病死风险。因此,临床应深入剖析患者发生CEBSI的相关因素,做到早识别、早干预,避免CEBSI发生。
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透析时间≥3年、合并糖尿病、白蛋白水平<35 g/L、插管次数≥3次、留置时间≥15 d、血红蛋白<100 g/L、未规范化无菌操作为影响CRF血液透析患者并发CEBSI的高危因素。分析原因为:①年龄≥60岁:年龄一直以来都是感染的高危因素,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免疫功能降低,机体抗病能力差,加之血液透析导管置入作为创伤性操作,进一步降低局部防御能力,故更易发生感染[12-13]。②透析时间≥3年:血液透析是一个长期治疗的过程,加之透析本身比较痛苦,长时间透析导管置入的次数也随之增加,可增加局部创伤次数,且导管置入时未能做好无菌操作,也会增加感染风险。③合并糖尿病:糖尿病为感染的高危因素,该类患者体内血糖水平高于正常群体,而高血糖为致病菌的重要培养皿,可为致病菌的繁殖提供充足的营养供应,故合并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感染事件。同时,高血糖状态会抑制体内多种免疫相关物质的合成,抑制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致病菌抵御力,故更易发生感染。④白蛋白水平<35 g/L:白蛋白能反映机体营养情况,其水平偏低,则提示机体营养状况欠佳,以引起机体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受损,降低免疫功能,故更易发生感染性疾病[14-15]。⑤插管次数≥3次: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为血液透析过程中的重要操作,也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对局部防御功能存在一定影响。若医护人员不熟悉静脉解剖结构或穿刺技术差,出现在同一静脉或部位反复穿刺的现象,会加重局部创伤,还存在将外界致病菌带入风险,故插管次数越多感染风险越高。⑥留置时间≥15 d: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普遍留置时间长,可减少反复穿刺损伤,便于血液透析的良好开展。但长时间留置,导管表面有纤维蛋白鞘形成,其结构较为疏松,致病菌可沿着导管表面迁徙或定植,大量繁殖并持续向血液内释放,增加感染风险。⑦血红蛋白<100 g/L:血红蛋白水平是临床评估机体贫血的重要指标,当其水平处于较低状态时,提示机体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而贫血会降低机体免疫力,使机体无法正常清除侵入的致病菌,故更易出现感染事件。⑧未规范化无菌操作: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各项操作均需严格执行无菌规范,医护人员导管置入或冲管、封管等操作不达标,致病菌可经导管侵袭体内,并大量繁殖释放入血,诱发血流感染。因此,临床需尽早识别上述高危因素,并于早期开展针对性干预,减少CEBSI发生。具体措施如下:临床需加强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告知血液透析过程中及置管后的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对置管及导管留置的认识,并熟练掌握日常导管维护技巧,如保持局部清洁及干燥等;血液净化中心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提高医护人员对无菌操作的重视程度,确保日常操作中均能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降低操作因素引起的感染风险;透析前后做好导管相关的针对性护理,做好局部皮肤的消毒工作;加强穿刺置管的实操练习,确保护士熟练掌握穿刺置管技巧,避免出现重复插管现象;做好饮食指导,维持良好的营养状态。
综上所述,年龄≥60岁、透析时间≥3年、合并糖尿病、白蛋白水平<35 g/L、插管次数≥3次、留置时间≥15 d、血红蛋白<100 g/L、未规范化无菌操作为影响CRF血液透析患者并发CEBSI的高危因素,临床应尽早识别伴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早开展相关干预,降低CEBSI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