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广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生命线。构建学校“大思政”格局,需要做好系统设计,有序推进,久久为功。为此,北京师范大学密云实验中学不断探索实施“三合”策略。其中教师队伍是“主力军”,坚持“以点带面”与“遍地开花”相结合推进研修;课程建设是“主战场”,为课程思政提供充实的“兵马粮草”;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实施课堂思政与课堂治理相融合,提高思政育人效果。
教师研修:“遍地开花”与“以点带面”相结合
治人者必先自治,成人者必先自成。实施课程思政,需要不断提高教师课程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
实施“信仰提升工程”,为“铸魂”工程师“注魂”。首先要强化教师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素养,以教师的国家政治认同、民族文化认同引领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实施“信仰提升工程”, 提升思想政治修養和课程思政能力,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铸魂”工程师。
示范课典型引路,带动教师整体研修。党员、骨干教师展示课是推动课程思政的有益尝试。如化学骨干教师所作的“素养”为本的项目式“教学评”一体化设计“高中生视角下的密云铁矿关停化学探秘”,以本地铁矿关停为情景,运用化学知识揭秘关停与生态涵养的关系,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培植学生运用所学建设家乡的情怀。
借力思政教师指导,辐射各类课程思政。学校可在推动课程思政初始阶段,安排思政课展示研讨活动,聘请思政教师做顾问,为全体教师作微讲座,共同研究课程思政的落实。同时也可以开展先进教备组评选,激励全学科课程思政。
构建图谱: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契合
学科课程实施课程思政,首先要明确学科思政教育点及思政元素,在此基础上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
找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教材的契合点。如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与学科单元教学的契合点。
找出课标指导教材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此,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的思政融合点可定为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思维,汲取作品中的正能量,继承优良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正确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提升文化素养。
找出教材思政教育内容融入课堂教学的契合点。教师需挖掘教材中思政元素和教育点,通过系统设计,实现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的“基因式”融合。如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对照教材中有关《红楼梦》的教学要求,确定与之契合的思政教育点,实施课堂思政,从而达到“培根铸魂”与“启智增慧”相统一。
落地实施:课堂思政与课堂治理相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遵循“盐溶于汤”的原则,重点把握课程思政的“隐性”特点。例如高中语文“建议书项目”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回到家乡采访、考察,在梳理、评价、反思的基础上形成对家乡文化的独立见解,不仅学会了建议书的撰写,锻炼了社会交往和表达能力,还培养了植根于乡土文化的家国情怀,如“盐溶于汤”般自然而然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新时代“教育三问”提醒着教育者不忘初心,笃行不怠。学校不仅要提升教师思政能力,还要推动“信仰工程”与师德建设相融合;在深化课堂思政与课堂治理融合的同时推进“五育融合”,不断完善教育评价制度,促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