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彦 傅继军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为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笔者积极探索,立足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將爱国主义教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不断拓宽其教学途径,帮助学生在切身实践中厚植爱国情怀。
丰富实践体验,增强爱国情怀
模拟政协,关注社会和国家发展。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模拟政协活动,撰写模拟提案,加深他们对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认识,养成关注社会和国家发展的习惯。例如,在北京申遗模拟项目中,有学生提出“如何做好北京中轴线非遗保护工作”的问题。探究时,笔者带领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访谈、个案分析、实地观察等方式,让他们深入了解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丰富他们的认知维度,并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锻炼他们的公共参与能力。又如,在“泰山行综合实践”课程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分析济南趵突泉停喷的原因及由此带来的危害,培育他们的资源保护意识,引导其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理念。
思考辩论,深化真正的爱国意识。勤于思考可以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他们灵活运用知识,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道法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探索设计具有思辨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增强他们的思辨能力。例如,笔者曾带领学生开展“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行为”讨论会,引导他们发表对此前打砸日产车等行为的看法,让他们认识到真正的爱国行为是做更好的自己,对国家未来的发展作出贡献。
模拟法庭,强化法治信仰。法律的权威源于人民的信仰和真诚拥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条件,组织模拟法庭活动,让他们见证法律的价值和作用,加深对国家法律的认同和信仰,树立起维护法律权威、捍卫法律尊严的思想意识。此外,沉浸式的法庭审判体验还能增加学生的法律知识储备,培养他们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提高他们在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跨界融合,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
身临其境,激发爱国情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加深学生对祖国的客观认知,充分激发其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在笔者参与开发的“延安、西安行”综合实践课中,团队融合道德与法治学科与语文、历史、地理等8个学科,组织学生前往延安和西安,祭拜黄帝陵、轩辕庙,在壶口瀑布前朗诵《黄河颂》、唱响《黄河大合唱》,感受浓浓的民族情怀;考察兵马俑遗址、陕西历史博物馆,体会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参观杨家岭、枣园革命旧址,感受老一辈革命家信仰的“延安精神”;参与延安宝塔山下发展团员宣誓活动,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知行合一,践行爱国行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需以理化人,遵循受教育者的成长规律,引导他们将爱国的思想意识转化为自觉、理性的爱国行为。在笔者参与开发的“我眼中的故宫”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团队融合道德与法治学科与语文、历史、数学、物理、音乐等10个学科,组织各类活动,促进学生理解作为皇宫的故宫、作为博物馆的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故宫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多种形式的“我眼中的故宫”作品,表达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热爱。
未来,笔者将继续深耕初中道法课堂,使爱国主义思想成为学生的坚定信念与精神力量,让中国心根植于学生日常,努力将其培养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本文系2022年度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初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XXSZ2022ZC5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