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何芳凝 王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网络技术和智能设备的普及率逐年提升,微信、QQ等软件已经成为高校日常事务管理、意识形态教育、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渠道。如今,微信公众号也成了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的新手段,如何通过微信公众号有效开展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1]。如今,高职学生生活在一个“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无人不网”的世界中,新媒体网络已经成为高职学生接收外界信息和表达个人思想的新渠道。目前,20—29岁的人群占网民数量的一半以上,另有统计数据表明,大学生日均上网时长超过6小时。我们要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发挥好思政教育的育人作用[2]。
(一)微信公众号的特点与优势。1.突破时空限制。微信公众号可移动性强,利用微信的可传播性和特有功能,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一瞬间产生的构思和想法传播给用户。2.极强的便利性。微信公众号作为微信App的衍生产物,拥有极强的便利性,用户能随时随地阅读微信公众号。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手机用户数已经达到12.9亿,借助移动端及微信强大的社交功能等优势,能为信息传播带来较大的便利。同时,与其他App需要单独进行下载不同,微信公众号附着在微信里,不需要重复进行下载安装,用户使用更加便利。
(二)微信公众号在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优势。1.微信公众号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方式更加多样化。微信公众号的宣传方式与传统思政教育的宣传方式不同,其通过新媒体大大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效率,扩大了思政教育宣传的广度,使枯燥、乏味的思政教育变得灵活、生动。2.微信公众号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质量。微信公众号的文章较短,当读者在微信公众号内阅读感兴趣的文章时,容易全身心地沉浸在阅读氛围中,和传统长时间的阅读方式相比,读者被其他外部因素干扰的可能性更低,阅读效率和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因此,在信息时代,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3.微信公众号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面变得更广。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能够让每一个高职学生既成为思政教育的受益者,也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可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进行转发与评论,增加信息传播的周期与次数,让信息有了最大限度扩散的机会[3]。以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微信公众号为例,总关注人数为4354人,总阅读量约40万人次,单篇最高阅读量达到1.1万次。2019年11月正是参加国庆“70周年”大阅兵的学子们退伍返校的时间,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微信公众号平台推送的“载誉归来,砥砺前行”文章在学校引起热议,总阅读量达到了1.1万次,这些辨识度极高的推文对学生起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4.微信公众号使思想政治教育紧贴现实问题。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微信公众号在2022年全年发送推文396篇,内容包含“信念理工”“书香理工”“精美理工”“幸福理工”“自律理工”“出彩理工”等20项主要活动宣传、学院风采介绍等各类文章。微信公众号后台固定每天推送相关内容,让高职学生能在课余时间接受碎片化的思政教育。例如,文章《军·观—追梦同聚展风采,英姿飒爽致祖国》借助大一新生军训汇演,使爱国教育深入人心,燃起了大学生报国的激情;《对标争先—智能制造学院学生党支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挽袖献血、为爱接力”主题党日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党员、团学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了学生的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阳光晨跑—爱在清晨七点钟》宣传了晨跑的好处,促进学生发扬奋斗精神。校园微信公众号更多地从身边榜样人物和社会热点问题出发,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与思政课堂的枯燥无味相比,更能促使高职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的微信公众号从2015年9月4日创建至今已有八年时间,该微信公众号一直紧贴实际,精心推送思政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微信公众号在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现状。1.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分析学生习惯。微信公众号发布时间的不同、发布内容的方向不同、关注用户性别和年龄的不同对微信公众号每日的浏览量影响较大。利用大数据分析,确定每天的黄金推送时间,以及不同时间段的推送内容等,不仅可以提高总用户数,带动阅读量的增长,还可以有效提高文章的传送率,更好地通过微信公众号开展思政教育。2.微信公众号推送时间段现状。为了确定每天的黄金推送时间,笔者在微信公众号后台数据中抽取了2022年每月5日、15日、25日每小时报阅读人数的数据(若当日公众号未发送,则取前一天数据),共36个样本日的消息数据。根据数据分析,阅读人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0:00,7:00—19:00阅读人数较为平均,20:00阅读人数对比19:00阅读人数增加了171.11%。基于数据分析及学生的上课时间、生活作息习惯等因素,每天的19:30为公众号最佳推送时间。3.微信公众号累计关注人数现状。为了确定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关注用户感兴趣的推送内容和方向,笔者在微信公众号后台数据中调取了2022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全年累计关注人数并进行分析,发现新生入学报到是微信公众号增加关注人数的重要阶段,需把握好报到的机会,学生关注公众号是在微信公众号开展思政教育的必要前提。4.微信公众号用户的性别和年龄现状。为了确定关注公众号用户的性别和年龄现状,笔者在微信公众号后台数据中调取了2022年5月1日当天的数据进行分析。公众号关注用户性别分布中,男性数量占到了80%以上。公众号关注年龄分布中,18~25岁的用户数占到了88.5%以上,可见日常的推送内容可以更加年轻化,紧贴时政热点话题。
(二)微信公众号应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纷纷开通各种网站平台账号进行宣传,但存在着重复宣传、内容单一等问题,这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固定、语境晦涩、话语严肃、趣味性差等特点有一定的关系,网络教育模式的构建不够科学也是原因之一[4]。1.网络快速发展背景下微信公众号的弊端。网络的快速发展为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给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习惯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现阶段高职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课堂授课、主题班会等,重点强调理论的讲解,偶尔会有学生集体讨论和自由发言的机会,大部分学生会感到枯燥,甚至存在抵触心理。微信公众号能用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供思政学习机会,微信公众号里的内容能满足高职学生的好奇心理,所以其可能会影响到课堂教学和主题班会的效果。此外,由于高职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较为薄弱,微信公众号上内容丰富,极易出现因学生自身经验不足和认知不够导致的认知错误。2.思政教育方式缺乏有效创新。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许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构建自己的互联网传播平台,都在积极通过各种线上平台宣传思政教育。但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复宣传的内容,如果高职院校不能采取新的宣传创意和角度,很容易让“00后”的高职学生出现审美疲劳,进一步导致高职学生失去在线上学习思政知识的兴趣和动力。3.运营团队的问题。学院公众号的运营主体一般是“专职辅导员指导老师+院学生会团队”,该模式的出发点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老师负责对发布的内容进行把控和审核。随着网络信息内容的爆炸式增长,微信公众号里的精品推文越来越多,这意味着高职学生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传播内容管理的难度也成倍增长。指导微信公众号的专职辅导员日常工作重心都在学生工作上,日常工作比较繁杂,兼职指导微信公众号时会力不从心,再加上其缺少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微信公众号新功能的运用和更新基本靠分管指导老师的自我摸索,导致其业务能力无法跟上现阶段形势的发展。
(一)科学引导高职学生正确使用微信公众号。内容传播是微信公众号的基础服务,新媒体具有快速、多样化、传播范围广、受众多元等特点,这些与传统思政教育应有效结合在一起,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将思政教育的内容传送给学生[5]。作为一个月活跃用户超过11亿的软件,微信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如何借助微信公众号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当下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内容,并对积极学习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
(二)加强微信公众号平台的思政教育互动。在微信公众号的日常运营过程中,需要紧贴现实生活问题、媒体舆论、社会热点问题等,结合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可以在平台组织与思政相关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保持高职学生对网络思政的学习热情。另外,思政教育工作可以借助线上平台,分享高职学生的思政教育学习心得、学习收获等,或组织高职学生在线下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思政教育的互动性。
(三)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管理水平。随着高职院校对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度逐渐提高,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专门负责微信公众号运营的部门,主要负责微信公众号的日常管理、运营创新、团队培训等任务,但想要真正发挥出微信公众号的特点和优势,就必须提高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管理水平,打造更有吸引力的微信公众号,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思政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达到宣传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微信公众号所具有的优势和弊端,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重视线上线下思政教育的融合,发挥思政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占领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大数据分析真正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的精准推送。让微信公众号得到更好的应用,在帮助高职学生全天候进行思政教育学习的同时,为高职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