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优良学风培育路径探究

2024-03-19 12:42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谢婷
办公室业务 2024年1期
关键词:学风育人思政

文/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谢婷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高校要培养出思想坚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产业发展及国民经济转型的需要,加强学风建设是一个突破口。高校学风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被学生所接受的共同价值及行为规范,包括治学精神、治学态度等,是高校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渠道。课程思政旨在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将各学科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入结合,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高校学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为高校学风改革探索提供了新的价值源泉。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理论的研究与实践[1]。

从理论上看,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注重大学生“德行”的养成,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应从思政课转变为“大思政课”,从“大思政”的理论高度推动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从实践上看,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各学科的融合实践,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渗透性、主题性。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课程思政都是紧密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的时代主题的。高校只有将课程思政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才能推动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守正创新,推动课程思政发挥铸魂育人作用。首先,高校党委要将课程思政作为党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发挥学校党委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做到组织育人与课程育人同向同行。其次,高校要将课程思政作为课程提质增效的方法,面向教育教学改革的长远目标,引领和规划课程建设。最后,总结课程思政在各学科教学实践中的规律,力争做到科学编排、有机融入、系统开展,确保课程思政落地见效。

二、高校学风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摇篮,缺乏学习目标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学习氛围较差,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学校的学风管理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高中时期的学生以高考升学为主要目标,到了大学阶段,在缺乏家长监督和升学压力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由于没有明确的学习与职业规划,对高等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片面地认为高校学习就是为了拿到大学毕业证,学习动力缺失、学习意识淡薄,学习态度不端正。1.课堂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学习是大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部分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玩手机、迟到、旷课等情况屡见不鲜[2]。2.完成作业态度不端正。课后作业是教师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熟练程度的重要手段,是对专业知识、技能进行复习巩固的过程,部分学生消极对待老师布置的作业,甚至采用抄袭等手段完成任务,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3.考试态度不端正。个别学生以及格为标准,采取“临时抱佛脚”的应试态度,考前突击学习、考中作弊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对所学专业不认同,学习方法不正确。部分大学生在高考时以随波逐流的方式选择大学专业,还有些大学生根据父母的意愿选择报考学校及专业,其对于所选专业不了解,入学后容易出现专业课程听不懂、跟不上的情况,对所学专业就业前景不看好,逐渐对所选专业失去兴趣,影响了良好学风的形成。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快速实现学习目标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及效率。大学生学习方法不正确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缺乏自主学习意识。高校相较于高中阶段管理比较宽松,约束较少使得部分大学生呈现出自由散漫的学习态度,学习自主性直线下降。2.学习计划不科学。大学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有限的课堂知识不能支撑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之余,科学规划学习计划,通过课堂之外的学习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3.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大学生活丰富多彩,部分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各类社团文娱活动,课余知识技能的学习时间减少,个别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晚上不睡觉,早上不起床”,导致了不良学风的形成。

(三)学风建设管理体系不完善,不良网络文化影响较深。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学风建设管理体系,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学风教育主体不明确、各自为政等情况。学生工作管理人员注重大学生各类活动与比赛的组织,教师注重教学及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后勤则关注学生餐饮、住宿保障等,难以形成合力,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西方不良思潮通过网络空间对我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造成了不良影响,如网络中一度流行的《纸牌屋》《行尸走肉》等美剧,存在大量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色情、暴力、权术、恐怖的镜头描写,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充斥网络空间,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冲击,处在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初期的青年大学生缺乏判断能力,极易受到这些不良思想的腐蚀[3]。受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出现贪图享乐、急功近利的投机心理,导致大学生学习目标错位、学习态度不端,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等错误的价值观念。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优良学风的培育路径探究

(一)关注思政教育,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及学风建设必须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青年学生找准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良好学风的建设提供不竭动力。第一,要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学习对个人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利用各种方法途径,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确保学风建设的广泛性及持久性;第二,加强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强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多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与人生目标的价值观;第三,发挥师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先进事迹,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四,立足时代要求,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困惑,通过社会时事热点引导其直面困难,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第五,注重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专业类别、成长环境、个性特征等的不同,采用差异化的教育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

(二)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组织架构。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学风建设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学风建设是高校教学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和学习精神的直接体现,关系到高校核心竞争力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体现着高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质量。高校要提高政治站位,从课程思政理论内涵出发,加强学风建设的顶层设计,成立专门的学风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学风建设责任主体。以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为例,学校党委紧扣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党性培养,成立了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包括党委宣传部、人事处、学工处、教务处、团委、后勤处、各二级学院等部门的负责人,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分管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的校领导担任副组长,学工处处长、教务处处长担任学校学风建设第一责任人。学风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学工处,由学工处牵头制定各类学风建设制度文件,督导检查学风建设工作,协调处理违反学风建设制度的行为。各二级学院作为落实学风建设的主体单位,二级学院党政领导作为本学院学风建设第一责任人,认真落实学校各项学风建设的规章制度。其他行政部门同样肩负学风建设责任,结合本部门任务和特点,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学风建设及学生服务。

(三)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学风监督评估机制。学工处要认真做好《学生管理手册》中学风内容的修订,肩负起学风建设的主体责任,做好学生工作和学风建设的顶层设计及组织实施,协调其他各部门学风建设工作,并组织好定期研判、评估、督办等工作,加强对二级学院学风建设实施工作的宏观指导。教务处要树立课堂第一的理念,加强教学管理,督促落实《教师课堂行为规范》,对标课程思政要求修订《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考试违纪与作弊处理规定》等相关文件,通过评教评学、优秀课程思政示范课等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教风促学风。人事处要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抓手,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修订《师德先进评选办法》,推进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学风建设工作,教育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做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引路人,以师德师风促学风。同时,建立学校、二级学院、班级“三位一体”的监督评估机制,对学风建设内容进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注重考核制度的操作性、考核内容的渐进性,从制度上确保学生的主要精力用于学习,并把学习内化为个人行为,拓展成集体风气,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4]。

(四)完善育人环境,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掌握课堂所授知识,对学习产生兴趣是育人活动的重要任务,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深化大学生对社会和真理的认知,高校团委要以推动思政课到“大思政课”转变为契机,促进高雅艺术进校园,丰富并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与外延,着重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校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促进学风建设平台的搭建,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教会学生为人处世。后勤处要以服务育人为工作理念,发挥好服务保障功能,通过提升服务质量,为营造良好学风提供物质保障。

(五)社会、学校及家庭形成合力,共促良好学风。第一,受西方不良思潮影响,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读书无用论”等错误观点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社会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引导,通过典型事迹弘扬主旋律,破除不良社会风气,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5];第二,高校各部门要紧密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主题,使学风建设与教学、管理等工作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学风的建设奠定基础;第三,家长是每个学生的第一任老师,高校良好学风的形成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家长要积极参与、配合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优秀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学习态度,使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社会、家庭及学校形成合力,才能为高校教学改革、学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猜你喜欢
学风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关于改进高校学风的思考
大学学风建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