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鸿,李民权,鲍文霞,王贵竹,章权兵,沈川
(安徽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2016 年6 月2 日,我国正式被国际工程联盟大会批准为“华盛顿协议”第18 个成员国,这标志着我国向工程教育国际化迈出重要步伐[1-2]。高等学校工程类专业的认证工作也正式开展[3]。OBE 理念也称为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它倡导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采用反向设计的方式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4-5]。全国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课程考核是改进课程教学、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6-8]。但是,“注重课本记忆,缺乏创新理解;注重知识学习,淡化能力培养;注重理论培养,缺乏动手实践”是传统课程考核方式普遍存在的问题[9]。学生无法全面系统地掌握且运用课程知识。2017 年1 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防止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应当“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对科学育人的导向作用,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2020 年10 月,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要求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强课堂参与和课堂纪律考查[10]。2021 年9 月,安徽大学教务处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本科课程学习过程性考核工作的通知》,指出课程过程性考核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体现考核多元化原则,将过程考核贯穿到教学全过程。注重过程考核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与OBE 理念驱动型教育模式相吻合,以“尊重、激励、宽容”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从以知识学习为主向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方向转变,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及解决问题、沟通及获取信息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但是,由于过程性考核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11],围绕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进行考核。设计合理的过程考核形式,保证课程考核的合理性、考核结果的可计算性,以及依据课程考核结果进行有效帮扶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电路是安徽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必备知识,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自20 世纪70年代末开设了电路分析基础(后改名为“电路”)课程,一直作为后续专业课的先修课程。目前,该课程已经成为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两个国家一流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省级一流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课程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设,设置为54+8 学时(54 为授课学时,8 为辅导学时)。以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来看,每年授课对象500 余人。通过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时域分析方法和相量分析法、集总参数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约束关系、典型分析方法、分解方法、动态电路的响应、变压器电路的分析方法等[12];能根据需要搭建一般难度的电路,正确分析及求解电路,诊断与排除简单的电路故障。教学团队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教学方法,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创新活动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四结合”课程教学方式(见图1)。
图1 “四结合”的课程教学方法
课程组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与讨论,系统开展讲课、说课、评课等教学研究活动,不定时召开教研讨论会议,每次设定一个主题展开讨论,为本课题组的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建立了层次化、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对电路系列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将最新的知识与技术纳入教学内容中,精心规划授课方案,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同时,授课团队紧密联系科学研究活动,积极探索“智慧课堂”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本着新工科“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采用引导式自主学习模式,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毕业要求包括12 条,38 个观测点。其中,电路课程支撑2 个观测点。围绕毕业要求,设定了4 个课程目标,每个课程目标包含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1)课程目标1:深入理解集总假设的含义,掌握电阻电路的分析、理想元件、电路模型的概念并运用于电路计算中;掌握网孔分析法、节点分析法、叠加方法和等效思想;针对具体对象建立数学、电路等模型并求解;通过查阅专业书籍、期刊、学习网站等渠道进一步深入学习电路,了解电路技术发展现状和动态等,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课程目标2:掌握动态元件电容电感的连续性质、记忆性质及其主要作用;掌握一阶电路、二阶电路的分析方法;讨论一阶电路能量转换的物理过程,理解电路电压、电流的变化规律。
(3)课程目标3:掌握相量模型的等效概念、有效值、有效值相量及相量图法;掌握三相对称电路的分析;比较时域法与相量法的联系及区别,深入了解相量法求解正弦稳态电路的优势;领会变换的概念在电路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拓展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4)课程目标4:掌握空心变压器电路的分析、理想变压器的实现、铁芯变压器的模型;理解理想变压器的实现技术,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关系;分组讨论耦合、互感、变压器变电压、变电流、变阻抗的性能;能基于相关科学原理和数学模型方法正确表达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表1 给出了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观测点的支撑关系。
表1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观测点的支撑关系
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设计多样化过程性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明确考核方式的评分依据,确保考核结果的定量化,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电路课程设计了三大考核环节——平时、期中和期末。其中,平时考核包括了课后作业、课外讨论和随堂测试,如表2 所示,课程作业、随堂测试环节依托学校智慧教学平台进行。例如,第1 章和第2 章知识点测试分别考查了集总概念(1)、关联参考方向(2)、功率的计算(3)、基尔霍夫电流定律(4)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5)、网孔分析法(6)和节点分析法(7)7 个题目的掌握情况。通过图2 所示的平台数据分析可以直观看出得分率最低的是第7 题节点分析法,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主要反馈是对知识点掌握不牢固。教师可在辅导课上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带领学生重新复习节点分析法的解题步骤,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表2 课程考核评价环节及权重
图2 测试分析
课程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对课程所涉及的思政元素[13]进行思考。例如,在学完第4 章最大功率传递定理以后,教师发布了讨论题,引导学生思考该定理在工程上应用的意义。学生能从这个例子感受到电路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的密切联系。
基于过程性考核相关反馈数据,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于共性问题,教师通过引入仿真软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对于个性问题,通过一对一指导的方式,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有效帮助。最终,构建相应学期的课程形成性评价。本学期采取了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机制,本班60 位学生全部拿到了课程学分。依托课程考核数据,通过课程组自行编写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软件进行课程目标分析(如图3 所示),可以发现所有课程目标均达成,并且远超过学院设定的阈值0.6。但是,除了课程目标1 以外,其他课程目标均有学生未达到要求,特别是课程目标4 涉及的关于耦合电感与理想变压器的知识点有9 位学生未达到要求。分析原因,本学期期中考试以后,教师只安排了一次测试,未涉及该部分知识点,对学生督促不够,使部分学生有所懈怠。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对考核方式中的随堂测试覆盖面进行持续改进。
图3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图
针对高校课程考核存在考核难以全面评价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结合电路课程教学,探讨基于OBE 理念的课程过程性考核方法。首先,设定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观测点的课程目标。其次,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教学,并且设定了符合课程特色的多样化考核方式,借助学习通教学平台进行平时作业和测试考核;教师通过直观数据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共性和个性辅导。再次,利用雨课堂、QQ 群等,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生生互动以及多样化反馈[14]。最后,依托达成度软件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本学期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措施,形式闭环形成性评价反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