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味

2024-03-18 18:35郑素苹
农村.农业.农民 2024年3期
关键词:祭灶灶王爷火烧

郑素苹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母亲会说很多俗语,每年中秋节,母亲总说“年怕中秋、月怕半”。中秋节过后,春节——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日益临近。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春节也是中国农历新年,有着新春、年节、天腊、岁首、新年、大年等诸多别称,我们老家人称之为过年。我的家乡位于黄河中下游的豫北平原,处于黄河、沁河交汇地带,老家人总说:我们是河套里的,溜河沿儿住。河指的是黄河,实际上我们村紧挨黄河大堤,因为黄河河道的特殊性,我们村离黄河主河道还有7公里。我们这里由黄河与沁河冲积而成,黄河滩土地肥沃,只要疏通河道,做好防洪工作,就能丰衣足食,因此很早以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中,特有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文化,当地过年的风俗习惯就很有特色。

小时候,一进入腊月,母亲就会说:已经进入年了。小孩儿的心情就快乐起来,一天天盼着。腊月初八很多地方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与别的地方不同的是,母亲总是会多煮些腊八粥,专门剩下一大碗不让吃完。盼完腊八盼祭灶,大人和孩子念着这样的歌谣就来到了腊月二十三。祭灶在我们家乡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讲究比较多,要烙糖火烧和咸火烧,说是给灶王爷和老天爷带去做干粮和礼品,灶王爷的是糖火烧,给老天爷的是咸火烧。腊月二十三下午,母亲把火烧烙好,然后把灶王爷的牌位换成新的,贴上新的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者是“四味盐做主,五行水为先”;有的人家为了省事写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横批是“人口平安”或者“一家之主”。接着把火烧供奉在灶王爷面前,点上香,祈祷一番,奶奶会跟我们说,灶王爷骑着马,马脖子上挂着铃铛,去向老天爷汇报这一年世间的事情,同时也会求得来年风调雨顺,一家平安。

祭灶之后,大人正式开始忙年,打扫屋子,蒸各式花馍、炸麻糖等,小孩子开始欢乐起来,一边给大人打着下手,一边时不时从家里拿些过年准备的好吃的。男孩子会趁女孩子不备时放上一个小花炮,在女孩子吓得跑开时哈哈大笑。

盼完祭灶年来到,闺女要花儿子要炮,给老太太一百个大核桃。年三十下午,父亲带着我们打扫院子贴春联。春联需要自己来写,我们家族在村子里也算有些文化的,长辈们的毛笔字写得不错,父亲用小刀将早早买来的红纸裁成合适的大小,铺开笔墨纸砚开始写春联。这中间会有街坊邻居拿着红纸让我父亲代写,但我们家大门上的会让本家的大伯写,大伯写得更好一些。院子里贴上“满院春光”,影壁墙外面贴上“抬头见喜”,门上贴着“出门见喜”,水缸上贴着“川流不息”,面缸上贴着“取之不尽”,树上贴着“树木兴旺”,还有大大小小的“福”字……在家里各个角落点上蜡烛,满院子红红的透着喜庆。贴完春联,家里的男丁和小孩会带着供品去家族墓地“请”逝去的先人回来一起过年,家里挂上祖宗牌位,过年期间吃饭都会先供奉祖先,然后我们再吃。

年三十晚上要吃饺子,吃完饺子,小孩子最喜欢的时刻就来到了。年三十晚上和初一五更天,村子里会举行游蜡会,每个生产队都有一面大鼓,这个鼓非常大。鼓最初是由两人抬着、两人敲着,后来放在做好的架子上,装上轮子推着走,敲鼓的人是主角,还有很多人拿着镲、铙、锣等。小孩子负责打灯笼,灯笼早些时候都是自己做,有用铁丝拧成的,算高档灯笼,或者用高粱秆做支架,然后用纸糊上,中间点上蜡烛,后来也有人就用买的。我们会把灯笼凑在一起,比谁的灯笼好看、谁的灯笼亮。等人聚得差不多了,一大群人伴着震天响的锣鼓声浩浩荡荡来到村头的关帝庙。这个庙真正的名字是崇宁寺,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明代曾数次重修。寺内原有天王殿、罗汉殿、中佛殿和大佛殿等建筑,现仅有罗汉殿为明代建筑。这个庙宇占地很大,有多个院子。年三十晚上,两个村子里的人就在这里会合,比试敲鼓,看谁的鼓声能盖过对方。我们村经常是赢的那一方,大家兴高采烈地回来,津津乐道刚才比赛的盛况,这也是那个娱乐活动匮乏的时代农民的一场盛会。

回到村里,还有一个重头戏就是分核桃。在我印象中,过年记忆十分深刻的两件事,其中之一就是分核桃。我离乡几十年的堂哥说到家乡时也对这个场景十分向往。分核桃是见者有份,新娶的媳妇、刚出生的孩子,去者都有。大麻袋装的核桃,拥挤欢呼打趣的人们,欢乐的时刻,难忘的回忆。热热闹闹大半夜,小孩子兴奋得睡不着觉,被大人逼着刚睡下一会儿,就会听见锣声,提醒大人孩子五更快到了,该去敲鼓了。

初一早上起五更是我们那里最隆重的过年仪式,年三十晚上的盛会会重来一遍。母亲会把新衣服放在我们枕头下,嘱咐我们说话要小声。大人也会穿上新衣服,小孩子起来后先给家里长辈拜年,接着就跟大人一起去给族里的长辈拜年。收压岁钱对小孩子来讲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那时的压岁钱多是一角、两角,一元、两元就是大额了,虽然钱少,但那种幸福感比现在成百上千的压岁钱还要足。初一早上依然是饺子,但是会随机在一个饺子里包上一枚硬币,吃到的人就会很高兴,因为这寓意着来年会好运连连。父亲在院子中间架上柴火,叫点旺火,放上长长的鞭炮,母亲说点燃的香的味道和鞭炮的味道,就是年的味道。

大年初一,大人们也会和孩子们一样闲下来,玩一种只有过年才玩的游戏,当地的土话是有名字的,可是我没有深究,无法用普通话翻译给大家,就只描述游戏的过程吧。首先靠墙跟挖一个30厘米见方、10厘米深的正方形小坑,坑中间再挖上一个直径大约5厘米的小圆坑,然后在五六米之外画上一条线,每人拿出一个或两个核桃兑在一起,用石头剪刀布分出先后,按顺序捧着核桃往坑里扔,扔进小圆坑里的就是你的了。当然,还有很多规矩,只有符合规矩的才能真正属于你。这个游戏是我过年记忆最深刻的另一件事,现在想来,这个游戏还是缘于分核桃。后来,随着核桃价格的升高,改成分糖果,就没有人再玩这个游戏了。

初一过后,过年的重头戏就是走亲戚了。除此之外,隔几天就会有个小节日,比如正月初五“破五”;正月初八“火神节”;正月十五点灯,送先人,吃油茶里放饺子,称为“鲤鱼钻沙”;正月十六吃面条里放饺子,称为“金丝缠元宝”;正月十九蒸各式花馍,叫“添仓”,寓意来年迎来大丰收。至此,年才算过完。

母亲总说过年小孩子最高兴了,大人更忙,要不怎么叫慌年呢。如今,随着城镇化的脚步和各式新型电子产品的出现,年味越来越淡了,母亲们也清闲下来。过年打电话回去,母亲总说,现在过年啥都有,家门口啥都可以买到,母亲的声音自然透着欢快和满足,我却在记忆深处留下对儿时过年那浓得化不开的想念。当然,还是为家乡的变化感到欣喜无比。宽阔平整的柏油路代替了之前有着深深车辙的土路;以前由于黄河时常发大水而无法种植的秋季作物,被各种果树、经济作物代替,黄河滩上甚至发展起了休闲旅游;村里各家门前的柏油路上停着小汽车,用着自来水和抽水马桶,这些在10年前也是不敢想的。现在的黄河滩,平整的水泥路,高架的电线,旱涝保收的田地,远处的邙山和风力发电塔,随手一拍,就是一幅丰收题材的油画。

黄河安澜,借此文安抚一下游子之心,表白一下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也是对家乡美好生活的深深祝福。

猜你喜欢
祭灶灶王爷火烧
祭灶节
———二十三,糖瓜粘
祭灶节——二十三,糖瓜粘
灶王爷和灶王奶奶
火烧毒品
驴肉火烧
灶王爷的“脸谱”
关东糖
不怕火烧的手帕
“小火烧”成为大产业
闽人祭灶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