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2024-03-18 13:08:03董莉彬
学苑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导图法治道德

董莉彬

(福建省霞浦县第一小学,福建 霞浦 355100)

思维导图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将各主题之间的级别以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由一个中心主题向外延伸出多个分支主题,由此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帮助学习者构建知识网络,使其更加容易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与记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使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与推理的热情,找到思维导图助力自身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正确方法。为此,教师尝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各个阶段与环节中应用思维导图,发挥图示的不同作用,让其能够成为助力课程顺利开展,助力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形成道德意识,强化道德实践能力的重要工具。

一、应用思维导图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义

(一)提升课程教学效率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将主题背景下的知识整体内容拆分成多个知识点,通过层层讲解,捋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应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点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本堂课程的基础学习内容,还能通过图示的引导划分出内容的重难点。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还能在思维导图中快速找到哪一版块的知识出现问题,从而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开发发散性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应用于知识总结的环节中。通过教师引领学生主动梳理所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让学生主动构建本课的知识网络,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构图过程中学生会按照自己的思路以发散性思维逐步总结知识点,从而有效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提高学生答题规范性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按照知识的拆解方式向学生逐步说明解题思路。由此让学生逐步认识到答题时需要像绘制思维导图一样,条理清晰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当学生能够独立绘制正确的思维导图时,则能够形成习惯性、规范化的信息整理思路,从而促使其在答题的过程中提高规范性,进而避免思路混乱的现象出现;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规避了因不规范答题而失分的风险。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课程教学效率低下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课程。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进行知识层面的传授讲解,还要对学生进行行为方面的指导。当教师无法以高效的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活动时,则会出现课程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使整体教学质量下滑,教学进程被拖延。

(二)自主能力培养欠缺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常常容易忽视学生自主能力的拓展。教师会习惯性地认为学生当下的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无法支撑其开展高质量的自主学习活动。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自主学习环节的设置则有所减少。然而,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最佳时期,较少的自主环节设置很有可能会延缓学生自主意识的开发。

(三)缺乏对理论的实践

众所周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不仅要在意识上对学生有所影响,更要在行为上对其有所引领,让学生真正将道德意识落实到实践中,从而使其主动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然而,在当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存在教师对实践活动设计不足的情况。理论一旦止步于理解认知,则会丧失课程的教育意义,失去其德育的本质。

三、新课标中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指导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理念

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应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与此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充分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强调课程的一体化设计理念。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立足于教材,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让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改善不良行为习惯,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在课程教学最后,教师要坚持运用多元多维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进行系统评价。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所包含的核心素养有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项内容。课标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制定与核心素养相统一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落实五项素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建议

课标对课程实施的提出总体要求为“八个统一”。“八个统一”的具体内容为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坚持上述内容。

四、思维导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一)课前构图,预习新课内容

预习环节是课程教学中相对重要的一个环节,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本堂课的教学效率。而有效的预习对于学生的课上听讲是至关重要的。为了确保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构图,通过绘制或者填充思维导图的方式,达到预习新课的目的。例如:在讲解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一家人”单元中《读懂彼此的心》这节课程之前,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首先,教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本课中的具体内容,了解课程的主体内容。其次,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划分内容版块,找到教材中具有提示性的标题,让学生能够大致认识到本课中共有几个重要部分。最后,教师为学生提供思维导图的框架,要求学生根据所预习的内容进行填写,强调本课知识的逻辑性,让学生明确本课的中心主题与分支主题,从而捋清本课的主要结构。与此同时,学生在填空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到思维导图的绘制方式,从而促使学生掌握独立绘制思维导图的技能。

(二)课中构图,梳理阶段成果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也可运用思维导图为学生梳理知识点,或是总结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掌握的及未掌握的知识点。为此,教师会在课程教学期间应用思维导图,或者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以此来掌握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情况。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 课《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这节课程中的知识点相对琐碎。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教师讲解“公民的权利”这一版块时,在结束讲解的当下,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来整理讲到的公民的权利。教师要求学生不参考教材独立思考与回忆,最终将公民的权利划分为七大项内容,分别为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监督权和获得赔偿权;立足于七大项内容,再进行详细拆分。由此,教师能够从学生所绘制思维导图的完整与否,来判断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总结在本课中的阶段性学习成果。

(三)活动构图,强化活动效率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会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开展相关实践活动。然而,活动开展的高效与否,能够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程的教学进程。为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时,也应当考虑怎样才能让活动推进得更加高效。教师认为思维导图是一项好的工具,能够增强活动开展的效率。例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教学结束后,教师开展“普法”主题的德育实践活动。为了让活动与课程相衔接,同时还能达到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效果,教师在活动开始前以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活动构图,让学生了解到本次活动中涉及到哪些所学知识点。比如本次主题活动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普法演说。为了让演说不偏离主题,同时让演说内容充分涵盖本单元的知识点,教师先为学生提供活动内容框架,即活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中包含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多个问题,比如法律是什么?小学生应会的法律知识有哪些?怎样规范自己的行为?自我保护的要领是什么?由此学生以图示为基础,通过回答问题来构思自己的演说内容,从而在保证学生不偏离主题的前提下,引导其巩固所学知识,提升活动的实施效率。

(四)小组构图,培养自主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也应当有所体现。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强化其团队合作能力,在此基础上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 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节课程学习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复习活动。在此要求学生按照预习过程中所学习到的思维导图绘制方法,进行小组自行构图,将本课中所学知识点囊括在一张思维导图中,并且知识点之间应当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学生需要将“法律的概念”“纪律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生活中常见的法律”“法律的作用”“法律保障制度”作为导图中的大框架,自主延伸、总结出框架中细小的知识点。比如在“生活中常见的法律”这一版块中,学生还总结了常见的法律、《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具体知识点,让整体思维导图更加丰富全面。由此,教师在复习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汇总知识点,完成复习工作,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五)展示构图,丰富展示形式

为了让学生对所学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有效内化,将知识信息转化为知识工具,教师从丰富展示形式入手,让学生在成果展示环节能够大显身手,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所收获的学科知识。为此教师在展示环节结合思维导图,要求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图样进行绘制,在展示阶段进行展示说明。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 课《弘扬优秀家风》课程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结合自己家的家风,对这节课知识进行总结,并且要在图示中突出家风的特色。为此学生用各种工具进行成果总结,运用不同样式的思维导图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学生还会对思维导图进行装饰,以此来展现自己的特色。以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成果展示,能够最大程度上给予学生展示空间,同时还能避免学生出现抵触情绪,让学生在展示中内化所学知识。

(六)游戏用图,加强知识链接

游戏是小学阶段学科教学过程中常常应用到的一种活动形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将思维导图与学科游戏相结合,在游戏中强调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使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加强知识链接。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 课《学会沟通交流》这节课程中,教师延伸出多种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场景中强化沟通技巧。在游戏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对游戏中的重点信息进行总结。比如在“无敌风火轮”游戏中,学生需要通过合作来完成纸风火轮的制作,在此前提下进行比赛。这一过程考察组内成员沟通交流能力,考验学生能否通过合作顺利完成游戏。在游戏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在游戏中是如何完成合作的?在合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组内成员是如何达成一致解决问题的?并且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总结,由此能够将所学知识融入到游戏中,学生也能够在游戏中内化知识,强化知识间的有效链接。

(七)课后构图,促进内化吸收

课程结束后的总结环节,对于学生能否内化知识并且有效应用知识起到关键作用。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明了地认识到整体知识结构,结合自己的回忆迅速整理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总结。例如:教师会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系统性的总结。比如对于“公民”这一核心词汇,教师带领学生一同总结公民的基本权利、基本义务、具体含义、居民身份证四部分知识点,围绕这四部分继续拓展出更加详细的知识内容。而这些大大小小的知识点不仅能够构成一幅完整的思维导图,还能从多方位诠释“公民”这一词汇,使学生再次回想起这一词汇时,不仅能理解这一词汇的含义,还能从多角度对词汇进行解读,由此使学生完成对本部分知识的内化与吸收。学生也会因此在脑海中记录下这一知识网络,当其在某一时刻突然想起“身份证”这一物品时,也会将身份证与公民相关联,由此使知识与知识之间相链接、相贯通。

五、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阶段进行德育的重要载体。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达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还要向学生传达德育信息,让学生提升思想道德修养,这便对课程教学效率与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合理使用思维导图这一有效的教学工具,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内容更加丰富的同时,给学生以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与建议,使学生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更加准确地理解知识、领会精神,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进而使得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有所保障,使得德育能够在课程中有所落实,从而让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得以有效提升;并且使学生能够有效践行道德意识,进一步落实道德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猜你喜欢
导图法治道德
烃思维导图
高中数理化(2022年2期)2022-02-22 02:17:00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第6章 一次函数